吉青

鄉村民宿是溱湖綠洲“小楊人家”的主項目之一。民宿項目建設過程中,小楊村沒有大拆大建,而是通過翻新改造,將區域內的農宅打造成特色鄉土居住區。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唐詩中描寫的田園牧歌般的鄉村生活,正在江蘇泰州小楊村真實地上演著。
整齊的田間道路、連片的家庭農場、小橋流水,儼然江南風光,作為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村,小楊村創新家庭農場經營模式,以田園牧歌催生了“美麗經濟”。
一個傳統農業村莊,正悄然發生著改變。
民宿里蘊藏的鄉愁
700多年前,馬可·波羅游歷泰州,稱贊“這城不很大,但各種塵世的幸福極多”。 在水城泰州、溱湖之畔的小楊村就承載著鄉里人的創業致富夢、城里人的鄉村田園夢。
小楊村地處里下河水鄉,位于三水街道北部,交通便捷、水網密布,緊鄰國家5A級景區溱湖濕地公園。全村轄2個自然村19個村民小組,全村共795戶,總人口3176人。自20世紀80年代,小楊村就開始推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至今已有18個家庭農場。為進一步挖掘鄉村特色,打造鄉村旅游,2019年3月,由泰州市溱湖綠洲旅游投資有限公司打造“小楊人家”,進行統一規劃運營,實現了“人、錢、地”三者閉環發展。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在蟹逅木屋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在蟹語木屋笑看云卷云舒;在櫻花詩舍焚香品茗、賞櫻賦詩;在蟹閣木屋感受“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的快意人生;在老村長民宿或看書品茶畫畫,或體驗徒步山野、耕種采摘、釣魚騎行的愜意;在時尚房車民宿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與大自然親密約會……身處喧鬧的都市人在“小楊人家”把日子過成了詩。
鄉村民宿是溱湖綠洲“小楊人家”的主項目之一。民宿項目建設過程中,小楊村沒有大拆大建,而是通過翻新改造,將區域內的農宅打造成特色鄉土居住區。改造好的農宅,令人耳目一新。原有的院墻被降低至不到一人高,站在開放式的院落里能看到周邊的綠樹、小河、水車、田野,鄉土趣味油然而生。農宅內部翻新升級為高檔客房,空調、電視、寬帶、衛生間、淋浴房等一應俱全。
建設后的民宿呈現出里下河地方特色,留住了鄉愁,更能吸引城里人來感受鄉土氣息,寄托鄉愁,也增加了當地村民的收入。其中,燕窩民宿的“燕”取自于姜堰“堰”的諧音,靈感來自“堰歸來”的人才政策,旨在鼓勵人才回歸家鄉創業就業。燕窩寓意歸宿,再配備本地原生態風格的家具,給客人真正回到鄉村、回到家鄉的感覺。
小螃蟹撬動大產業
溱湖蟹村是溱湖綠洲的另一主打項目,其中溱湖籪蟹交易市場是小楊村的重要產業之一。蟹村依托本地農業資源、溱湖濕地自然資源,以“籪蟹村落”為題、“籪蟹市場”為綱、“籪蟹產品”為主、“籪蟹文化”為魂,做大做強溱湖籪蟹產業鏈,打造區域特色休閑農業品牌,豐富了旅游資源,帶動了特色田園鄉村的發展。
將竹枝或葦稈編成柵欄直立置入水中,截斷魚和蟹的去路,翻過籪的蟹,會落在兩端的篾簍之中。以籪捕蟹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捕蟹技法,只有膘肥體壯、力大超群的螃蟹才能攀爬進籪,成為真正的籪蟹。捕上來的籪蟹往往肉質肥美,鮮美無比。依托獨特的螃蟹捕撈方式,當地打造了占地600畝的旅居養度假區,每年接待游客達15萬人次。
在深耕籪蟹產業鏈的同時,蟹村以建立專業化市場和打造本地農產品品牌的方式“接一產連三產”,進一步打通農副產品銷售的“任督二脈”。在市場體系建設方面,建設了溱湖籪蟹產業協會、蟹田共養示范基地、農特優選電子商務中心、溱湖籪蟹交易市場以及云上養殖、云上農批、云上貿易聚集區等;在品牌建設方面,通過打造“北籪”“一塊田”“小楊人家”等系列本地品牌,將溱湖籪蟹、香辣蟹、蟹黃包、蟹黃油、蟹黃月餅、蟹黃粽子、溱湖八仙、蟹黃肉圓、蟹黃魚圓、蝦田香米、蟹田香米、五谷雜糧等農副產品銷往千家萬戶,實現產業引流,吸引游客來康養度假。籪蟹產業還催生了挑蟹師、扎蟹師、品蟹師等職業,帶動了村民就業。現在籪蟹及深加工產品產值達3億元/年,光順豐運費一年就達1680萬元。
溱湖蟹村不斷完善文旅項目,在與蟹產業同步發展的過程中,還推出了能夠將兩者巧妙融合的活動——品蟹之旅。捕撈、挑揀、捆扎、拆解,經多個環節,游客自行捕撈的籪蟹最后會抵達餐桌,既能品美味蟹宴,還能深入感知底蘊深厚的籪蟹文化。
據悉,上海到泰州的動車開通后,不少上海游客專程坐車到溱湖品嘗美食,一道溱湖八仙,一只籪蟹,是游客必點的菜肴。單就溱湖八仙一道菜而言,每天就有近100份的銷量。
文旅研學兩相宜
“一門五都督,三科兩狀元”。在“小楊人家”,武狀元劉氏兄弟的故事家喻戶曉。依托狀元文化,小楊村重點發展射箭、足球、馬術、航模、無人機等項目。村里還積極籌建省運會射箭比賽場地,希望以此為契機,讓更多人了解小楊村,了解小楊村的狀元文化。
牛年春節,“小楊人家”就把狀元文化作為一項特色民俗活動推給了當地的“原年人”。從年三十到初五,天天都有不同的傳統年俗:大年三十貼對聯、包餃子、吃年夜飯、放煙火;大年初一“狀元日”,著狀元服、喝狀元茶、騎狀元馬、敲狀元鑼;初二回娘家;初三做香包祈福;初四扔窮圈財;初五喜迎財神。游客到“小楊人家”過個“狀元年”既喜慶又有趣。
小楊村瞄準研學市場的巨大潛力,把研學作為另一個重要產業來營造,該項目已投入資金6000余萬元,預計到2021年8月完成。小楊人家產學研基地項目建成后有望成為泰州市業態最豐富、項目最專業、服務最貼心的戶外實踐基地,為全市各高校提供戶外教學點。
小楊村的自然研學品牌結合了本地特色,先后引進了系統完善的科技模型研學(車輛、航空、航海模型)、自然教育研學(感官花園、自然探秘、自然筆記、野外生存)、考古研學、建筑師研學等研學課程,通過研學產業鏈,實現農業、文創、文旅全方面的融合發展。
小楊村以節慶活動為載體,助推文旅融合發展,目前已主辦和協辦了“江蘇省房車車友會暨泰州市首屆房車露營大會”“絲路信使萬里騎行——泰州至新疆昭蘇自行車拉力賽”“泰州行全國釣魚系列賽”“全國山地車越野賽”“全國冬泳日泰州市第二屆冬泳錦標賽”“風車節”“溱湖十八灶美食節”等20多項活動,提升了鄉村旅游影響力。
小楊村還建成了長達420米的櫻花大道。櫻花盛開時節,每逢周末和節假日,都有來自蘇浙滬等周邊地區的游客在“小楊人家”住上幾天,吃農家飯、品農家菜、賞農家景、干農家活,享受鄉村獨有的風景,怡情養性,康養身心。
文旅融出新天地,且以詩意共遠方。據悉,小楊村每年接待游客達15萬人次,文旅項目總營收可達3000萬元/年,2019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392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萬元。目前,“小楊人家”為就近村居村民提供就業崗位100多個。“小楊人家”的狀元農場每天固定用工在約10人,“小楊人家”民宿、餐飲固定用工在20人左右,吸引許多在外青年回鄉就業創業,他們投身于鮮花種植、火龍果采摘、籪蟹養殖、桃園采摘等休閑觀光農業,掀起了一股“返鄉潮”。
未來,“小楊人家”將繼續深挖籪蟹文化、狀元文化以及里下河地區農耕文化和漁文化,把小楊村打造成令人心馳神往的鄉村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