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菁


中國農業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變化與升級。
農業是國之基業,“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其中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具體內容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
去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需要全黨高度重視的一個關系大局的重大問題。今年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從重要會議到重要文件,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發展現代農業仍是國家的第一大事。
回望2020年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人均糧食擁有量已經達到475公斤,而全球77億人平均糧食擁有量為351公斤。從這點來講,我國農業總體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2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透露,2020年,農業農村發展克服疫情、災情嚴重影響,保持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勢頭,為“十三五”畫上圓滿的句號。
農業生產能力邁上新臺階。糧食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1%,農作物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4年負增長。
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勝利。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民收入增速連續11年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64:1縮小到2.56:1,農民人均收入提前一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
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突出短板加快補上,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鄉村發展活力明顯增強。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20年,我國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有力,農業經濟經受住了疫情沖擊并快速恢復增長,農經景氣指數連續3個季度回升。第四季度,農經景氣指數為100.0,高于上年同期水平,農經預警指數也回升至“綠燈區”,農業經濟總體上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農業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
“互聯網+”激活農村經濟
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3.09億,較2020年3月增長5471萬;農村互聯網普及率達55.9%,較2020年3月提升9.7個百分點……2月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下稱《報告》)勾勒出當前中國農村互聯網加速發展的圖景。
互聯網在農村普及率的不斷提升為電商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與此同時,互聯網企業大舉進軍農業農村市場,農村電商不僅拓展了農村信息消費,更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新活力。
以農村電商為代表的互聯網新經濟正成為提振農村發展的新引擎。一方面,政策利好不斷,農村網民規模不斷擴大為我國農村電商行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互聯網+”行動計劃、《國家信息化發展綱要》和“十四五”規劃等重要文件均將農業農村擺在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明顯完善,互聯網普及率加速。當下網民人口紅利呈現“從城到鄉”遷移特征,城鄉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差異為23.9%。另一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下,“無接觸配送”模式興起,農村電商得以充分發揮優勢。疫情防控期間,“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等農產品成為剛需,農村電商積極組織農產品上行,保障城鄉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供應。而在一些偏遠山區,當地政府也積極推進電商民生工程,完善電商服務站點、培育電商企業,進一步助推農村電商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農村電商熱潮涌現背后,電商直播“帶貨”這一互聯網應用成為一抹亮色,并逐漸從城市下沉至農村地區。《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9.89億網民中網絡直播用戶占據網民整體比例的62.4%,規模達6.17億。其中電商直播用戶為3.88億,在這3.88億人群中,購買過商品的用戶已占到66.2%,近20%的用戶電商直播消費金額占網上購物消費額的三成以上。伴隨著5G等技術的普及,電商直播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當下,互聯網技術正在加速向農業農村延伸和滲透,在農業技術推廣、市場信息服務、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精準脫貧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以農村電商為例,《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末,電子商務進農村實現對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覆蓋,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由2014年的1800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1.79萬億元。
鄉村振興作為一項國家戰略,包括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的全面振興。業內人士指出,大力發展農村互聯網應用,特別是促進縣域人民群眾之間基于互聯網的互動,可以為基層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帶來更多新動能。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互聯網+”的賦能。
未來挑戰
放眼當今社會,全球化演進、技術革新、產業轉型……無一不作用于農業,帶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突出強調糧食安全保障問題,尤其是耕地和種業保障。中央一再強調要嚴格保護18億畝耕地紅線,并密切關注新近出現的耕地非糧化、非農化的問題,就是為了保護生產糧食的土地。當前,保障耕地數量的同時,提升耕地質量,也是農業現代化的目標之一。國家多次強調保護耕地質量,到2022年,要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由于種糧食收益低,導致許多小農戶種糧食的積極性下降,解決這類問題,還需要更多的辦法。
近幾年來,我國重點農作物種業問題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和思考,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打好種業翻身仗。當前我國種業發展還有許多問題待克服,種業科學與技術研究還存在明顯滯后的情況。比如,種業基礎研究成果很多,發表論文也很多,但這些成果如何真正應用到農業產業中,如何盡快轉化成糧食與作物產品的現實生產力,還有許多難關要克服。我們看到,已經有多家國外種子強勢企業進入中國,影響著我國種業市場的競爭力,這更說明提高我國種業科技與產業技術創新發展的需求已經非常迫切。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當前新型職業農民越來越多,“三農”領域實用專業人才也越來越多,但與鄉村振興的現實之需還存在較大缺口。中國農業大學智慧電商研究院發布《2020中國農村電商人才現狀與發展報告》,詳細分析政府、企業在推動中國農村電商人才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對未來農產品上行電商人才需求作出預估,2025年缺口為350萬人。在專家看來,目前農業農村領域的實用人才、高技術人才、終端人才等非常缺乏,如何解決農業院校非農化傾向問題值得思考。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培養更多扎根農村、知農愛農的新型農業農村人才,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沃土,廣袤鄉村就會充滿勃勃生機,迎來更有希望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