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繼猛

1月29日,北京市密云區某開放水域內,消防救援支隊17名指戰員冰層上集結,一場“凍”真格的大練兵正在火熱進行。
冰潛,顧名思義,就是在冰層下進行潛水作業。它不同于普通潛水。水下險象環生,且是在封閉環境下潛水,這對于下潛人員來說是體力和意志的雙重考驗。
“冰潛需要7人方可進行,通常的搭配是1名經驗豐富的指揮員、1名記錄員、2名信號員、2名冰潛潛水員和1名備用潛水員。”支隊消防員薛守昌說。7人1組的施訓是為了最大限度確保安全,并非一定之規。
消防員薛守昌,是中國潛水協會二星潛水教練員,也是水域救援隊里的一名老資質潛水員。今年的冰潛有別于以往,新科目的加入,隊員們的訓練熱情很高。“第一次接觸雙瓶背飛側掛系統潛水,大家都求知若渴。”他說。
用單瓶潛水時,裝備負重基本在50斤左右,使用雙瓶背飛側掛意味著潛水員下潛時在原有裝備的基礎上再多攜帶3個潛水氣瓶,為在水中保持體態平衡,還需攜帶更多的配重鉛塊,潛水員全身潛水裝備的重量也達到了160斤左右,在今天的側掛訓練中,潛水員成功嘗試背負6個氣瓶潛水作業,重達240余斤。
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寒風刺骨的冰窟窿邊,薛守昌和另一名隊友已裝備妥當,這是他們首次“實戰”側掛冰潛,薛守昌的任務是要潛入幽暗深邃的水底,在規定的時間內將掉進水里的一把鐵錐撈上來。
薛守昌坐在冰洞邊滑入水中,他并不急于下潛,而是繼續調試身上的裝備。“入水后,身體和潛水衣之間的空氣受到水的擠壓,排了出來,所以在下潛前再次進行調試。”支隊作戰訓練科趙強說。
待再次確認裝備后,薛守昌和隊友打出“ok”手勢,沿著浮漂沉了下去,在約10米深的水底,他要和潛伴互相配合尋找目標物,以圓周的方式做打圈搜尋。隨著潛員的不斷下潛,水面信號員也不斷下放信號繩,擴大水下潛水員的活動半徑。
水中視線模糊,水底被攪動而起的淤泥四散開來,更是一片漆黑。冰面上,2名信號員偶爾使勁“拽動”手中的信號繩。根據隊員們介紹,信號繩是水底與冰面溝通的重要工具,信號繩的牽引就是入口的指引牌,“拽動”是一種特殊的聯系、交流,“拽動”的次數就是傳遞不同的信息,連續“拽動”3次就代表情況異常,水下人員應立刻返回。
站在冰面上看水底,清澈透亮卻深不見底,平靜的訓練場卻是暗流涌動。“正在準備出水了”,信號員邊收緊手中的繩索邊說道。此時,冰窟窿里動靜越來越大,氣泡從水底冒出,拍打著紅色浮漂不停擺動。
“入水的第一感覺不是很冷,當下潛到一定程度后,突然覺得一陣寒流襲來。”成功將鐵錐撈出后,薛守昌被隊員們“提溜”出冰窟窿,寒風吹過,他臉上通紅、嘴唇微紫,潛水服上也瞬間結上了冰碴。
“只有刻苦訓練,才能完成使命!”用隊員們的話說就是只有做到把訓練當實戰,才能在人民群眾需要時“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去年12月28日,北京市延慶區官廳水庫一名群眾落水,密云消防救援支隊水域救援專業隊力量趕赴現場,潛水員下水6分鐘后就將落水人員救出。
1月25日至29日,5天的受訓,隊員們先后開展了公共安全潛水、水下全面鏡與半面鏡互換、水下防溺水、水下緊急逃生、黑水環境搜救等科目的訓練,著重對側掛潛水技巧進行了理論培訓及實操實訓。
密云支隊承擔著北京轄區內的水域救援隊任務,目前,有潛水教練員3名,潛水員16名,隊員們在全天候備勤日常警情的同時,還要隨時準備執行跨區域增援任務。“所以,隊員們必須要適應各類水域環境的實操實訓,聚焦提質強能,鍛造過硬本領。”密云區消防救援支隊副支隊長劉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