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崗前必培訓、合格方上崗,在故宮人人都是消防員!
天一生水、神獸護佑,能否達到防范火災的目的?
雷擊頻繁、火災不斷,今日紫禁城如何防雷?
《見證》本期播出《馴火記—紫禁城600年》第四集《天一門》。
空鏡+音樂:故宮大全景+商戶組織往里面進;
解說:早上八點三十分,故宮東華門西北角開始熱鬧起來。
空鏡:延時拍攝充氣帳篷;
解說:這一天最高氣溫將達到37攝氏度,炎炎酷暑中的故宮迎來入夏以來最熱的時節。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故宮商戶復工最為集中的日子。
紀實段落:跟拍故宮組織培訓科培訓商戶;
顧宣(故宮博物院消防處組織培訓科 科長)大家上午好!根據故宮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今天上午,我們利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對大家上崗前,進行一個消防安全知識技能培訓。
解說:故宮的很多商戶以及員工都很熟悉顧宣,因為每一個工作人員上崗前,都必須先經歷消防滅火器材使用以及消防知識的培訓,不通過消防培訓這一關,絕對不能上崗。
紀實段落:跟拍故宮組織培訓科培訓商戶;
顧宣 (故宮博物院消防處組織培訓科 科長)作為故宮來說,我們大家始終要把防火安全意識放在首位,要任何時間,在任何地點,都不能有任何的懈怠,不能任何的大意,不管我們在故宮工作時間長短,只要進入故宮的門,到每天離開故宮,這種意識要根深蒂固。
空鏡:延時拍攝紫禁城大全景;
解說:紫禁城,積淀了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如果說儒家皇權至上、禮治天下的思想,決定了紫禁城的宏大體量和規范嚴謹的等級秩序,那么古人觀察宇宙星宿運動和人類生命起源而總結出的陰陽五行學說,則更是滲透在紫禁城的每一個角落。位于御花園內廷中路上的天一門,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紀實段落:跟拍導游現場講解天一門;
房博(導游)大家仔細觀察會發現,整個天一門的這個建材,上面的斗拱,剛才我們一路走過來也看到了這些大殿上面都有斗拱,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這些斗拱的材質,不是木質結構,它都是石頭的,上面貼著的是什么呢?貼著的,我們看都是琉璃瓦。為什么弄成石質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起到一個防火的作用。
解說:每當聽到天一門和防火有關系時,很多游客都很感興趣。房博也非常希望能夠把這些歷史知識傳播給游客們。
解說:在最初的建設中,天一門并不在規劃之內。那么紫禁城建成115年之后的嘉靖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35年,嘉靖皇帝為何要增修這樣一道天一門呢?
萬杰(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副教授)從我們現在的規范的角度上來講,磚木結構的建筑,它的耐火等級基本上就可以定性為大多數可以定性為三級。如果是純木結構的建筑,它的耐火等級就是四級,是最低等級。那么這樣的話就造成了它在發生火災的時候呢,它是一種容易燃燒、容易焚毀的這樣一種狀態。
解說:原來,天一門的建造,也和一場大火有關。嘉靖十年1531年的正月,紫禁城的東偏殿發生了一場很大的火災,十四幢相連殿宇全部燒光。當時的嘉靖皇帝被這場來勢兇猛的火災嚇得不輕。宮中承擔觀察天象、頒布歷法重任的欽天監上奏嘉靖,建議在紫禁城北端的欽安殿外圍添建院墻,修建院門。嘉靖十四年(1535年)落成后,嘉靖皇帝親自為院門題名“天一之門”。
紀實+同期:跟拍現場講解天一門;
李建平(北京史研究會 會長)他這個(修)天一門主要是根據中國傳統文化,天一生水,天一生水就是古人認為最早的世界上的物質是水,這天地之間是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紀實+同期:跟拍現場講解天一門;
周乾(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這個“天一”就寓意呢通過水來滅火,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這個天一門、欽安殿呢都位于紫禁城的北邊。那么根據五行,古人認為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論,北它屬于水,南屬于火,東它屬于木,西它屬于金,那么三大殿它屬于土。從名字上、從布局上都有古人希望能夠滅火、鎮火的理念,有這種思想包含在其中。
解說:形成于夏朝的陰陽五行學說,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哲學思維的起點,古人認為陰陽兩種相反對的氣是天地萬物泉源。五行是把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作為構成宇宙萬物以及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認為五行之間相生相克,又陰陽依存。紫禁城無論營造、布局、還是設色、命名莫不與此緊密相關,體現了古人與宇宙、自然和諧共生的愿望。
紀實段落:跟拍導游現場講解天一門;
房博(導游)為什么要修這堵圍墻呢?兩個原因,第一把整個這個道教的欽安殿分割成一個獨立的建筑,也是對真武大帝的一種尊敬,對吧,讓它讓成一個獨立的小院了。也防止其他人隨便地進入到里面、褻瀆神靈。第二一點,祭祀的時候,是要點香點火的,一旦點香點火的話,就容易造成火災,所以我在外頭修一個圍墻,把它分割成一個獨立的空間,這也可以保證,即便說要著火的話,燒里面就行了。
解說:欽安殿始建于1420年,既明永樂18年,供奉中國道教和民間信仰中鎮守北方天界之神玄武大帝。欽安殿被明成祖朱棣安置在御花園正中偏北的高臺之上,是整個紫禁城中僅有的一處坐落在南北中軸線上的宗教建筑,其地位可見一斑。
紀實+同期:跟拍現場講解天一門;
周乾(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在中軸線上的真武大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朱棣制造靖難之役,滅了他的侄子朱允炆,(他認為)是得力于真武大帝的相助,所以說他為了感恩,把真武大帝這個神像給請過來了,放到了中軸線上,這就是為什么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有一座道教建筑。
解說:“玄武”一詞,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總稱,戰國時期的典籍里已有記載。宋朝時,為了回避宋圣祖趙玄朗的名諱,改為“真武”。
紀實+同期:跟拍現場講解天一門;
李建平 (北京史研究會 會長)那么,進了天一門之后,里邊這個殿呢,叫欽安殿,里邊供奉的是玄武,玄武就是北方之神,就管水的。
解說:欽安殿門前的丹陛石上刻有六條盤旋在碧波云海之間的龍,六條龍在云海之間嬉戲、姿態各異、精雕細刻,是紫禁城巧奪天工的工匠們,最杰出的作品之一。除此之外,欽安殿院內的許多建筑和設計都和水有關。
紀實+同期:跟拍現場講解欽安殿院;
李建平 (北京史研究會 會長)他每個角這邊有魚精,這邊是龜精,那邊是蝦精,四面都是,都是水里面的這個動物。就是我們原來講叫有天兵天將,這就是水兵水將,掌管水的,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這一組建筑是以水為主的。
解說:民俗也好,風水也罷,經過幾千年的傳承,都已經深深植根在中國人的文化記憶之中,體現在宮室建筑和園林建筑之上,紫禁城的建造師們也不例外。僅從名字和布局上就能體現出帝王們防火的強烈愿望的,還有一座宮殿,那就是位于紫禁城東華門內的文淵閣。
紀實+同期:跟拍現場講解文淵閣;
李建平(北京史研究會 會長) 那個藍色的建筑就是我們要去的文淵閣,它實際上是黑琉璃瓦,因為風雨我們感覺沒那么黑了,黑琉璃瓦綠剪邊就是綠色的包的邊,那么就是。這個水就一直引到文淵閣去,因為文淵閣也是存書的地方,也怕著火。
解說:位于文華殿北側的文淵閣,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書樓。早在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時,當時皇宮內就建有文淵閣,后來朱棣建都北京后,紫禁城內也同樣建起了文淵閣,著名的《永樂大典》就曾經藏書于文淵閣內。
傅凡 (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 教授)包括他的名字文淵,包括當時一共建了七個閣,還有文津閣、文源閣等等,那么基本上都帶有,第二個字上面都帶有三點水。
解說:然而,煞費苦心起的名字,依然沒有逃脫野蠻的火焰。明朝末年,李自成逃離北京紫禁城的一把大火,把包括文淵閣在內的很多宮殿付之一炬,當時的文淵閣在今天的協和門的東南邊。
解說: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庫全書》開始編撰,乾隆帝決定為《四庫全書》建造專門的收藏之所,重建文淵閣就被提上日程。這次重建,乾隆皇帝在整體設計和防火安全上做了諸多籌劃和考慮。
傅凡(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 教授)我們知道寧波有一個天一閣,明代就出現了,然后就一直保存下來。這個乾隆皇帝也聽說了天一閣,所以他派了蘇州織造,就去這個地方去調查,說看這個地方到底防火的效果好不好。然后調查回來之后說的確比較好,所以呢他就是參考了天一閣的這種格局來建的這個文淵閣。
解說:同時乾隆把文淵閣的新址遷到了內金水河的北邊,其目的之一也是希望利用內金水河的河水來進行鎮火和阻火,從而保全藏書閣的安全。
周乾(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古建專家)古人還認為建筑的布局從這個數字上能夠達到他們心中某些主觀愿望,比如文淵閣它是外兩層、內三層,因為一二層之間有夾道,它的平面布局是一層為六間、二層也為六間,但是二層的各個開間是通的,合并成為一間。它的含義是與我國古代的文化我們稱為河圖文化,里面有這么一句說法,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傅凡(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 教授)另外一個呢,它這個瓦的顏色,跟其他的建筑的顏色是不一樣的,它用的是黑瓦,然后也是根據這個五行,這里面水對應的顏色是黑色。
解說:綠廊柱,菱花窗門,黑琉璃瓦,所有的油漆彩畫均以冷色為主,文淵閣與整個紫禁城宮殿朱紅門墻的暖色格調截然不同,營造出皇家藏書樓典雅靜謐肅穆的氣氛。同時,文淵閣的建筑材料上,兩個山墻后檐都是以磚砌的墻體為主,摒棄了以前的木質結構,這樣做也同樣有利于防火。
周乾(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我們認為文淵閣建筑材料、建筑規劃、建筑布局,都體現了古代帝王希望防火的這種思想,里邊呢有科學的成分,也有文化的成分。
解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文淵閣建成,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庫全書》告成之時,乾隆帝在文淵閣設宴賞賜編纂《四庫全書》的各級官員和編纂人員,盛況空前。自乾隆年間建成后,文淵閣再沒有發生過火災。
空鏡:延時拍攝太和門廣場云卷云舒;
字幕:2020年8月1日 故宮博物院消防處組織培訓科;
紀實+同期:跟拍故宮消防處工作人員張貼宣傳海報;
顧宣(故宮博物院消防處組織培訓科 科長)現在咱倆去廚房餐廳,把這個消防宣傳海報包括我們電動車停放的地方,進行一下張貼,有舊的我們進行一下更新。好吧,行,走。我們日常管理到位,我們把故宮分成了六個責任區,我們的防火員,每天都會到責任區進行防火檢查,監督檢查。廚房也是我們單位的一個重點檢查對象,檢查區域,對檢查出存在的問題,能夠現場解決的,現場督促解決,如果不能現場解決的,我們也會盯著問題抓落實,直到徹底消除安全隱患。
解說:從2020年8月1日開始,故宮逐步放開參觀人數,故宮內的商家也將全面開放。故宮目前共有職工食堂兩個,后廚的安全情況是顧宣和科里的同事最為看重的。
紀實段落:跟拍故宮消防處工作人員巡查電動車;
顧宣(故宮博物院消防處組織培訓科 科長)這個滅火毯都會用吧,會用都會用,它是由鍋的邊沿蓋上的,上次咱們培訓的時候說過,對對。
紀實段落:跟拍故宮消防處工作人員巡查電動車;
顧宣(故宮博物院消防處組織培訓科 科長)我們在培訓的時候,首先是強化這個所有人的消防安全意識你始終要把故宮的防火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把確保故宮安全當成政治任務,不能成為歷史的罪人。
紀實段落:跟拍故宮消防處工作人員巡查電動車;
顧宣(故宮博物院消防處組織培訓科 科長)這地方電動車多,正好也是在紅墻以外,這樣集中停放的話,也是確保安全。因為近些年,因為電動車,充電呀發生火災的這種事件越來越多。所以現在也是我們防范的重點。不準把電池拿下來充電,這是咱們的規定。這個發現以后及時和我們消防處聯系,我們肯定是發現一起,處理一起,謝謝大家啊,拜托大家。
解說:作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筑瑰寶,據統計清朝二百六十多年間,紫禁城一共大小火災十六次。其中,人為九次,雷擊七次。如此頻繁的天災火患,給紫禁城帶來很多困擾。于是,在防火觀念還不成熟、防火手段還不科學的古代,建筑師們只能把紫禁城主人對宮殿安全的愿望,寄托在一些特別的建筑構件上,既彰顯皇宮的尊貴,又企盼祥瑞。比如太和殿的屋脊獸和檐角獸。
解說:太和殿,又稱為金鑾殿,位于故宮南北中軸線最顯要的位置,在太和殿屋脊兩端的正脊上,有一種形狀像龍頭的裝飾物,稱為“金鴟”。
呂舟(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教授)有一種魚很大,說他的尾巴能夠游的時候能夠積水成雨,水一打以后下下去了就變成雨,后來就說那咱們就拿他來消防,拿他來防火,于是就把這個尾巴就放到了屋頂上,所以一開始包括到唐代,唐宋時期,可以看到他都是有尾巴的。
解說:唐代后,因為佛教的興起,“鴟尾”演變為“鴟吻”。
呂舟(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教授)后來,你就看變成了一個龍頭,然后卷著一個尾巴,那么反卷著,所以我們現在辨別早期建筑,晚期建筑,這個東西的話他朝里像一個尾巴這么啪甩過來,這個一般是比較早的。
解說:到了明清時期,鴟吻繼續演化,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龍的造型特征。
周乾(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那么,實際上呢他并沒有這種滅火的功能,只是呢古代帝王呢豐富的想象力,我們認為這是古代的迷信的防火方法。
呂舟(清華大學建筑學院 教授)是一種觀念上的防火,所以它也是一個傳統一直傳下來。那么到了在建筑上他就變成了一個,特別是官式的建筑,就變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顯示建筑等級的這樣一個標志物。
解說:在中國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裝飾有一些動物形象的雕塑,脊獸的排頭是一個騎著鳳凰的小人,其后是一排小獸,最后面有一個較大的獸頭,便是“垂獸”。仙人與垂獸之間的小獸統稱“走獸”。走獸的排列有著嚴格的規定,數量的多少也依宮殿的大小、建筑的等級而定,最多可達九只。太和殿則是打破了垂脊獸都是單數的慣例,除了騎鳳仙人外,依次為常見的“一龍、二鳳、三獅子、四海馬、五天馬、六押魚(yā yú)、七狻猊(suān ní)、八獬豸(xiè zhì)、九斗(dǒu)牛,還另外增加了不常見的第十個,即行什(háng shí)”。
周乾(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這個行什的寓意之一就是雷震子。因為太和殿失火,既有人為的因素,也有自然的因素,這自然的因素主要就是雷擊。那么在太和殿第五次復建,也就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復建的時候呢,當時的工程負責人叫作梁九,他呢跟康熙皇帝呢提建議,增加了這么一個小獸,主要原因呢就是希望太和殿能得到雷神的護佑,不再遭受雷擊,進而呢誘發火災。
周乾(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它沒有科學的防護含義,它也是古代帝王的一種祈愿。
解說: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拔逶挛煲?,雷震奉天殿鴟吻。閏七月壬寅,雷震奉先殿鴟吻?!泵鞒绲澥?,公元1643年?!傲卤?,雷震奉先殿鴟吻”這幾次有記載的雷擊都導致神獸受損。
萬杰(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副教授)雖然古人沒有意識到雷電的問題,不了解、不懂雷電,但是也發現就是雷電天氣,雷電的狀態下引起的這種雷擊木質結構、木質構建,導致火災。
解說:歷經風雨,1924年,宣統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故宮博物院回到人民的懷抱。然而,此時,雷電造成的事故依然是故宮博物院的最大隱患。1955年8月8日晚,午門雁翅樓東北、東南兩角亭遭雷擊。為故宮安裝現代的科學防雷裝置一事也因此被提上日程。當時的文化旅游部文化事業管理局在關于午門維修工作的批復中明確了研究安裝避雷針的問題。我國著名古建專家,時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先生負責此項工作。由于故宮古建筑的特殊性,安裝避雷網、避雷針,既不能損壞琉璃瓦構件還要全面考慮古建筑整體格局。
單嘉筠 (單士元之女)這種情況下,故宮首先安了避雷針了,然后他安了避雷針以后,對面的景山,新中國成立前還屬于故宮管,這些太廟什么的,遠至東西陵、易縣(清西陵)后來都安上了,十三陵全安上了,所以使得這些的保護全都得到了保護,故宮更得到保護。
空鏡:延時拍攝太和殿風云變幻下雨;
解說:八月初的北京,是一年中的雨季。倏忽之間,大雨傾盆而下。這個季節,還時常伴有雷電。北京從驚蟄開始到秋末多雷雨天氣。1955年以后,故宮陸續為大部分宮殿建筑安裝了避雷針。
紀實段落:跟拍現場紀實講述景陽宮火災;
崔保賢(時任故宮博物院保衛處 處長)就是前面,就是這個方向,就這個方向。他聞到煙霧,完了報警。
解說:崔保賢,1972年進入故宮工作,1989年擔任故宮防火科科長,1992年—2003年擔任故宮保衛處處長職位,主管故宮防火工作14年。1987年8月20日夜,故宮景陽宮突遭雷擊,當時的崔保賢擔任故宮警衛隊隊長。
紀實段落:跟拍現場講解景陽宮火災;
崔保賢 (時任故宮博物院保衛處 處長)發現這里頭有煙,就知道這個方向,他就開始報警了。然后(我們)警衛隊接到這個通知以后,就趕緊開這個北屋所的后門,東鐵門,完了以后就翻墻,然后到了景陽宮,拿著滅火器,就先控制著初期火災吧,然后就報警給這個119打電話。
解說:當時,故宮行政處正在值班的王振邦聽到了警報和呼喊聲。
紀實段落:跟拍現場講解景陽宮火災;
王振邦 (時任故宮博物院行政處 處長)我就趕緊換上鞋以后,也沒來得及穿衣裳,就往那跑,因為不知道是景陽宮,不知道是在哪。雨開始不是很大,往那邊走,我就往東筒子那邊跑,到了東筒子了,我就看不見這個煙在哪冒了。
解說:幸虧報警及時,北京市消防局迅速出擊,一邊控制火勢,一邊搶運室內文物。
紀實段落:跟拍現場講解景陽宮火災;
王振邦 (時任故宮博物院行政處 處長)我到了那兒以后也就二十三四分鐘,到不了半小時,這火就滅了。
解說:大火撲滅后,除景陽宮屋頂被燒外,室內文物均未遭損壞。1987年,故宮已經成立了一支巡查隊,24小時值班。當晚就是巡查隊在巡邏時及時發現火情,才避免了一場重大損失。
崔保賢(時任故宮博物院保衛處 處長)因為我們有一個備班制度,必須在備班,不能回家,你全靠這一幫子人的,然后領著鑰匙就開始進,堅持呢我們現在,一直堅持這個備班制度了。
解說:完善的規章制度,加上現代的消防設備配置,讓1987年的雷擊事件沒有造成大的損失。如今,故宮博物院的絕大部分古建筑都布滿了避雷針、避雷帶等避雷設施。曾經遭受雷擊的景陽宮也于1993年安裝了避雷針。雷雨天氣里,這些防雷設施成為保護紫禁城的一道屏障。
周乾(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我們看到太和殿,這個正吻之上有避雷針。那么斜的屋脊,我們稱為戧脊,有避雷帶,它的檐部也有避雷帶,那么這些都是有利于把雷電、機閃傳入地下,達到呢科學的防雷效果。這是從這個屋頂來說太和殿的防雷措施。
空鏡:太和殿內部藻井及避火珠;
解說:事實證明,神獸們終究只是一個傳說,真正防雷還要依靠現代化的科技手段。那些屋脊神獸如今也只是作為精美壯觀的建筑裝飾被人們觀賞。但在建造之時,紫禁城的一磚一瓦、一物一景,甚至一草一木中,到處都滲透著古人原始的防火觀念以及深切的防火意愿,一些宮殿內屋頂精美的藻井就是如此。
紀實段落:跟拍現場講解太和殿藻井;
周乾(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太和殿的頂峰正中(位置),我們會注意到有一個由四邊形向八角形向圓形層層往上凹,下面伸出一個龍頭,這個造型稱為藻井,藻是海藻的藻,井是井水的井。
解說:藻井早在漢代就已出現在宮殿里,《風俗通》記載, “今殿作天井。井者,東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取以壓火災也?!?東井即井宿,二十八星宿中的一宿,古人認為是主水的,在殿堂、樓閣最高處作井,同時裝飾以荷、菱、蓮等藻類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壓服火魔的作祟,以保佑建筑物的安全。
周乾(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藻井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因為它與水生植物相關。古人認為水生植物可以壓火
紀實+同期:跟拍現場講解欽安殿;
房博(導游)你看這個就是欽安殿,這里面所供奉的就是我們剛才說到的水神,但是我們說(古人認為)除了靠這些神明的保佑以外,還有在建筑材料我們是去注意,盡量采取這個防火材料,那么還要完善它的這個救火制度。因為一旦真著起火來的話,那必須還得是靠誰呀,靠人去救命。
解說:欽安殿每逢道教大祭日,都會設立香案,皇帝親往拈香行禮,祈求水神保佑。
解說:據清朝張之洞、繆(miào)荃孫編纂的《順天府志京師志三》中記載,萬歷十九年(1591年)也就是天一門建成56年后,欽安殿被火災焚毀。雖然欽安殿內供奉著玄武水神,又修建了天一門,但是也依然免不了被火焚炬。可見僅憑借象征性的防火觀念并不能幫助避免火患,明清兩朝的火災并沒有因為這些美好愿景的存在而減少。
紀實段落:跟拍故宮消防工作人員培訓商戶;
關爭爭(天安門地區消防救援支隊故宮特勤站戰斗一班 班長)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就是咱們的逃生帳篷,一會進去后,這里面光線比較暗,也比較熱,就是為了模擬火場。
紀實段落:跟拍故宮消防工作人員培訓商戶;
關爭爭(天安門地區消防救援支隊故宮特勤站戰斗一班 班長)好!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就是咱們的逃生帳篷,然后一會兒進去了,就是這里面光線比較暗,然后也比較熱。就是為了模擬這個火場,
解說:盡管天氣炎熱,但是商戶們熱情都依然很高。他們的目標,就是拿到崗前培訓合格證明。
紀實段落:跟拍故宮消防工作人員培訓商戶;
顧宣(故宮博物院消防處組織培訓科 科長)你始終要把故宮的防火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每天進入故宮門開始,到每天離開故宮的大院,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要把防火落實到行動當中。
解說:古人雖然形成了一套防火理念,但是認知自然的局限,科學防火手段的欠缺,在紫禁城數十次火災中并不能實現有效滅火?,F在的故宮博物院,把強化所有人的防火觀念放在首位,“崗前必培訓,合格方上崗”,在故宮,人人都是消防員。同時,通過不斷提高的科技手段,日益增加的消防設施和兢兢業業的一支消防隊伍,努力打造出一個平安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