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丁 宋鑫鑫
【摘要】文章以社會治理為現實背景,在明確高校共青團組織開展實踐育人的必要性的基礎上,就當前高校共青團組織開展實踐育人面臨的困境,以及實踐育人的具體策略進行了探討研究,旨在為構建符合社會治理視域下高校共青團組織實踐育人需求的模式提供相應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社會治理? 共青團組織? 實踐育人模式
【基金項目】北方工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立項課題。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2-0001-02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治理逐漸成為黨和國家高度關注的發展問題。雖然經過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發展,一些困擾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逐漸被解決,社會治理也逐漸向法治化治理方向發展。但是,近年來開展的以基層治理為中心的社會治理實踐表明,我國在社會治理方面仍然面臨諸多的問題和挑戰,一些潛在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在不斷地挑戰現有的社會治理能力。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和輸出的重要基地,其能否按照社會治理的需求培養盡可能多的高素質人才,直接影響到我國未來社會治理尤其是基層社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進而影響到社會發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在高校的育人主體和機制中,共青團組織承擔著重要的使命,且擁有良好的育人優勢,應當通過實踐育人模式來提高本校人才培養的能力和效果,為社會治理工作開展提供大量高素質的人才支持。
一、社會治理視域下高校共青團組織開展實踐育人的必要性
(一)實現育人職能的需要
共青團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培養先進青年的群眾性組織,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高校共青團,是在黨組織的領導下,以立足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培養政治素質足夠強大、專業素質足夠扎實、理想信念足夠堅定的青年人才為使命和責任的組織。在平時的育人實踐中,高校共青團雖然能夠根據黨組織的指導,結合青年學生學習與成長的實際情況,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充實學生的經歷。但這種活動對學生團員的社會實踐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效果卻并不理想,進而影響到了共青團組織育人職能的實現。因此,共青團組織有必要開展實踐育人活動,通過實踐性強的活動來引導和督促青年團員提高自己的實踐意識和技能,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治理的需要。
(二)充實社會治理人才隊伍的需要
伴隨著我國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的逐步轉移,以基層治理為中心的社會公共服務類人才的需求量會呈現出持續性的增加,這勢必會增加高校在社會治理方面的人才培養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高校除了通過各種類型的課程來培養青年學生的社會治理專業知識和意識以外,還需要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治理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社會治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并掌握運用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共青團組織作為高校育人的主體之一,應當重視實踐育人工作,將以實踐為主作為日常育人活動開展中的重要思想指導,以此來充實高校社會治理人才隊伍培養的能力和效果,不斷輸出大批優秀的社會治理人才。
二、高校共青團組織開展實踐育人面臨的困境
(一)團組織內部實踐育人認知不統一
高校內部的共青團組織擁有明顯的組織架構,即按照校、院系和班級三個層級分別設立相應的團組織,分別負責不同層級的團組織活動。雖然這種明晰的層級劃分為團組織活動的整體管理和靈活開展奠定了組織基礎,但也增加了團組織內部關于實踐育人認知出現偏差的可能性。例如,受不同職能分工的影響,不同層級的團組織會站在不同的立場或者以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實踐育人,進而產生不同的理解,最終導致團組織內部對實踐育人的認識出現較大的不一致的情況。認知不統一的問題,會投射到團組織內部成員關于實踐育人的看法和態度,進而影響到其在實踐育人活動中的行為表現,使最終的育人結果偏離預期的效果。
(二)團組織實踐育人方案不完善
鑒于近年來國家和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需求的持續增加,高校從不同方面明確了育人的方向和目標,并制定了學校層面的育人方案,對各教育教學主體應當承擔的育人職責進行了細分和明確,這其中也對高校團組織的協同育人職能進行了規定。但是,高校關于共青團組織如何開展育人尤其是實踐育人缺乏針對性、詳細性的實施方案,導致各級團組織尤其是院系團委和班級團委對實踐育人工作的具體開展內容和方式缺乏清晰的把握和科學的落實,最終影響了共青團組織實踐育人的效果。同時,這種因為育人方案不完善而造成的育人效果偏低的情況,較大程度上削弱了相關人員進行實踐育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團組織持續進行實踐育人缺乏足夠的動力支持。
(三)團組織實踐育人活動評價缺失
目前,高校對團組織實踐育人活動的定位不夠清晰,對于如何開展和持續優化共青團組織的實踐育人工作缺乏科學而準確的謀劃,這就導致團組織實踐育人活動的開展缺乏相應的保障。就活動開展而言,團組織往往將關注的重點放在活動的策劃和開展環節,對活動在團員實踐技能培養方面的作用發揮情況缺乏基本的跟蹤調查和及時評價,導致團組織實踐育人的效果難以精確地被掌握,進而限制了下一步實踐育人活動開展的內容優化與效果提升。雖然部分團組織會在活動結束后撰寫活動總結,對活動的得失進行梳理匯總,但這種分析往往只是經驗性的總結,對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優化方式等內容缺乏深入性的分析論證,弱化了實踐對育人活動開展的促進作用發揮。
三、高校共青團組織開展實踐育人的具體策略
(一)深化團組織內部實踐育人認知
形成清晰、統一的認知,是高校共青團組織開展實踐育人的前提和基礎。對于共青團組織內部存在的認知不統一的問題,要重點通過常態化的溝通交流和集中學習加以逐步解決。首先,明確實踐育人的目標和方向。方向和目標統一,是行為一致的基礎。不同層級的團組織或者統一層級的不同團組織只有保持對實踐育人的正確認知,才能夠在日常的育人活動中貫徹實踐育人的要求。在實踐育人活動開展中,校團委要充分履行自身的思想和行為統領會職能,明確團組織應當承擔的育人職能,并對各部門、各院系團委應當承擔的育人職能進行詳細的劃分,解決院系級團組織內部的認知不統一問題。其次,強化實踐育人重心下移。班級團委作為高校團組織的最小單元,也是團組織育人的主要著力點。校團委和院系團委要加強對班級團委實踐育人行為的指導,通過經常性的思想指導來促進班級團委思想認知的提升和統一,促使其對實踐育人產生正確、統一的認知。
(二)完善團組織實踐育人方案
共青團組織在高校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其應當常態化地開展實踐育人活動,切實履行團組織育人的職能。考慮到實踐育人工作的系統性、規范性和科學性要求,高校應當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制定專門的實踐育人方案來指導各級各類共青團組織開展實踐性的育人活動,促進常態化實踐育人職能的履行。首先,制定團組織實踐育人方案。高校團委作為本校共青團組織的領導主體,應當承擔起指導和督促院系團委和班級團委開展實踐育人活動的職能。團委要在深入調查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需求的基礎上,結合團組織的育人職能,制定整體性的實踐育人方案,對團組織開展實踐育人的指導思想、基本目標、基本要求、具體方法、保障性措施等內容進行詳細的說明,為院校和班級團組織開展實踐育人活動提供整體的方案指導。其次,細化團組織實踐育人行動。院系和班級團組織是實踐育人活動的實際策劃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其應當根據校團委發布的方案,以及各專業、班級共青團員的思想、知識和能力特點,開展以育人為主題的實踐性活動,為青年團員通過參加實踐活動收獲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知識、技能提供現實性的條件支持。
(三)強化團組織實踐育人活動評價
評價,既是對育人活動的結果進行的考核與點評,也是對育人活動開展的得失進行的反思總結,是持續優化團組織實踐育人活動開展的重要推動力。考慮到目前實踐育人活動開展方面缺乏相應的評價環節的實際情況,高校團組織應當進一步加強實踐育人中的活動評價內容,真正構建實踐育人閉環管理。一方面,團組織要做到一活動一評價。各級各類團組織在開展實踐育人活動時,應當將活動過程和結果評價納入到活動方案之中,并明確承擔活動評價的主體,使活動評價有專門的人員負責落實,避免后期忽視評價或者隨意評價行為的出現。另一方面,團組織要注意開展多元評價。為詳細、全面地了解團組織開展的實踐育人活動的效果和存在的問題,團組織除了從活動開展的角度對相關策劃、組織人員進行調查交流以外, 還要重點對參與活動的普通團員對育人活動開展情況的看法和建議,進而全方位地掌握活動開展的得失,為后續實踐育人活動的優化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支持。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高校共青團組織面臨的育人要求不斷提高和細化,以社會治理為出發點進行育人實踐,逐漸成為高校共青團發展的重要使命和路徑。在開展實踐育人活動中,高校共青團組織要以實踐育人活動開展中存在的問題為導向,不斷深化團組織內部實踐育人認知,完善團組織實踐育人方案,強化團組織實踐育人活動評價,確保實踐育人活動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王偉,寇嘉,劉博,楊立強,張揚.新時代高校共青團雙創育人實踐研究[J].成才,2021(3):7-8.
[2]李嬌楠.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在實踐育人中的運用與啟示——以武漢大學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3):87-89.
[3]陳昕.“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團組織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7,30(2):11-13.
[4]侯可,張學龍,陳明長.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下的育人模式研究與實踐[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7(5):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