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廣榮
【摘要】基于核心素養的評價目標,教學更加關注育人目的,以學習者為中心,體現了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化的發展的教育目標。議題情境是學生去往核心素養的“橋梁”,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切入口。本文以榮獲福建省一等獎的教學設計《意識的能動作用》為例,試從虛實相生、前掛后連、收放有度、循序漸進四個原則來闡釋有效的議題情境的創設策略,促教師的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助學生的核心素養得以生長。
【關鍵詞】議題情境? 評價目標? 核心素養
【課題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研究項目立項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中情境創設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FJJKXB20—619)。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2-0025-03
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的達成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問題,而議題式教學為核心素養目標的達成提供了有效途徑,同時也為新時代下思想政治教師指明了教學方向,明確了教學目標。
一、觀評價目標,析育人目標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思想政治課學科評價目標大體上是經歷了雙基目標、三維目標、核心素養目標。
核心素養目標階段,基于核心素養的評價目標,以發展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即學生通過思想政治學科學習之后而逐步養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此階段,引導教學更加關注育人目的,以學習者為中心,體現了促進學生全面而個性化的發展的教育目標。高考評價體系中指出,以情境亦或情境活動為載體來實現對“四層”內容和“四翼”要求的考查。思想政治教師篩選、整合,創設真實而又切合教學主題的議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學科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去完成議學任務和學科任務,進而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發展學科素養,符合高考評價體系中的考查要求。
二、取他山之石,琢我山之玉
聚焦教師角度,教育家杜威指出:“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唯一直接的途徑,就是把學生置于必須思考、促進思考和考驗思考的情境之中。”;聚焦學生角度,教育家蘇娜·丹戴克指出:“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與,我就會完全理解。”
評價目標的變化折射出育人目標的變化,創新教學方式更好地讓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生根”。在思想政治課課堂中,議題式教學以議題為引領、情境為依托、活動為路徑、素養為目的,與課堂教學變革高度契合。而議題情境為學科知識的落實和議學活動的開展搭建了去往“素養”的橋梁,因議題情境的生動有趣,伴隨著“旅途”中的美景,潤物細無聲地到達“素養”的彼岸。議題情境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切入口,承載著“柔化知識、活化知識、羽化知識”的三重任務。
究竟如何創設有效的議題情境,筆者將結合榮獲福建省一等獎的教學設計《意識的能動作用》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議題情境創設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虛實相生
議題情境的創設應以學生為邏輯起點,即尊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生活經驗。遠離學生生活,即超出學生的真實世界并超出學生知識結構的議題情境,情境將被束之高閣,學生或將隔空對話或即旁觀,“心有余而力不足”;遠離學生生活且低于學生知識結構的議題情境,學生已興味索然。貼近學生“生活源”、貼近學生“知識庫”,這即所謂的“實”。
議題情境的創設并非把生活情境一五一十地以原貌呈現,而是對其進行“再加工”,使其符合課堂的價值性、針對性。這即所謂的“虛”。
家是生活的樂園,家是幸福的港灣。筆者在“真實情境”——43平米七口之家改造夢的基礎上進行了再加工,創設了以“圓夢之旅”為情境主題的一系列議題情境,來共同體驗思辨哲學——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第五課《把握思維的奧妙》第二框《意識的作用》。
議題情境一:圓夢之“源”
“43平米七口之家”的居住困難:孩子沒有活動空間;老人睡客廳休息不好;衛生間要排隊使用;一家人必須輪流吃飯;廚房吊柜閑置,操作臺不夠;為了隱私,犧牲通風;爸爸沒有工作空間。
議學活動:請你與房主一同踏上其圓夢之旅——設計改造圖紙,解決七口之家的居住困難。活動要求: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改造圖紙;小組代表展示并闡釋設計的原因。設計意圖:以“家的改造”真實情境為依托,代入感強,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活躍學生的思維,在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里,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
本課例房屋的改造方案中,客廳借用三段魔方椅,實現了餐廳、臥室、收納等多種用途的柔性空間。
學生“設身處地”,根據房屋問題探討各種改造方案,并對比改造前后的設計圖,分析改造后的設計圖提出的原因,在這樣“真實”的情境中學生領悟“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實現寓教于境。
(二)前掛后聯
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以議題為引領、以情境為依托、以活動為路徑、以素養為目的。議題情境創設既要關注創設的情境與生情、教情的關系,又要處理好情境線與“課魂”(課堂教學立意)、活動線、任務線之間的內在關聯,即要做到前掛后聯,避免陷入只求“神似”而無“神合”的誤區。
《意識的作用》理論性較強,個別哲學概念晦澀難懂,必須將其形象化、具體化、生活化,而高二的學生也已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在此基礎上以“設計師為什么能圓七口之家改造之夢”為議題引領,以“圓夢之旅”為情境載體,并設計學生有效參與的活動路徑,最后助學生的核心素養得以生長。
議題:設計師為什么能圓七口之家改造之夢
情境線:圓夢之“源”——圓夢之“策”——圓夢之“難”——圓夢之“啟”
活動線:議題描述——議題論證討論設計改造圖紙,解決七口之家的居住困難——議題延伸,設計師圓夢過程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任務線:理解人如何能動地認識世界——理解人如何能動地改造世界——探究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思想政治課堂要觸摸學生的心靈,要回歸真實的生活世界、觸及他們的情感世界,彰顯他們的向善之心,錘煉美好情感,培養完整的人。
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在豐富的課堂活動中參與、反思、理解外部世界,產生內外互化,引領學生從課堂走向課外,再從課外回到課堂,實現學科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深度融合。
(三)收放有度
“結構良好的問題情境是經過刻意處理的,常常刪去干擾性的、與主題無關的信息,保留與主題相關的信息。這類情境因為指向明確,喪失了和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限制了學生思維的開放性。”結合沈雪春老師的觀點,筆者有了一點如下思考:
以達成素養落地的目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的議題情境應具有一定的開放度,即“劣構”情境,它沒有一個明確的解決路徑,它需要學生調用其“知識庫”,并對其進行重組、建構,通過嘗試不同的解決方案去尋找“最優解”。
凡事有度,過猶不及。議題情境創設要具一定的開放度,即給予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學生在思維場域是“自由”的;但這里的自由指的是“相對自由”,即議題情境要與問題相緊密對應,給出一定的“解題”條件或“限制條件”。如議題情境一“圓夢之源”與議學活動的創設,議學活動:請你與房主一同踏上其圓夢之旅——設計改造圖紙,解決七口之家的居住困難,它具有一定的開放度,小組在探究的過程中“集思廣益”,各式的設計紛紛呈現;但每一份設計都有一定的“限制解題條件”——解決情境中的居住困難。
(四)循序漸進
議題情境創設是議題式教學的“前行軍”,是“議”的“依托”,構建課堂的“橋梁”。議題情境創設要呈現一定的序列化,為有序推進教學任務搭建平臺。
首先,議題情境的創設與學生實際相符合拉近學生與課堂距離,吸引其“入境”,以達到師生可以“同臺共舞”,而非教師個人的“獨角戲”。議題情境“圓夢之源”——“43平米七口之家”的居住困難,緊貼學生生活:家的生活設計;緊貼社會生活:現代簡約風格、極簡主義。其次,議題情境的創設與問題鏈相結合激發學生深入探究,引導其“探境”,以達成師生的“思維碰撞”。議題情境“圓夢之策”——師生、生生間共同探究“43平米七口之家”居住困難的解決方案,商議“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再次,議題情境創設應“更上一層樓”,在高階上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共同走向“融境”,調動學生“共情共鳴”。議題情境“圓夢之難”——解決“43平米七口之家”居住困難的過程中遇到種種困難,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設身處地地想為其“建言獻策”。設疑商議“最蹩腳的設計師為什么會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最后,議題情境創設應走向“反思場”,引領學生“出境”,以期學生“學以致用”。議題情境——圓夢之“啟”,學而不思則罔,各小組進行反思總結:設計師為什么能圓七口之家改造之夢?各小組展示,最后歸納:設計師能圓七口之家改造之夢的原因在于,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意識的能動性——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在圓夢的過程中,堅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三、教學路漫漫,且行且學高中思想政治課是一門活動型學科課程,議題式教學與活動型學科課程要求高度契合,實現了思想政治的教學創新。議題情境資源的開發對議題式教學的順利開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教學實踐中,議題情境的創設仍存在以下問題:議題情境真實度低、議題情境結構性差、議題情境與教學目標、議學活動匹配度低、議題情境的開放度低等,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參考文獻:
[1]沈雪春.議題式教學的四種“議”境——以“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公開課教學為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8(7):15
[2]梁俠,李曉東.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高中思想政治[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3]沈雪春.議題式教學的線性架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