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摘要]社會工作是指社會工作者參與學校教育管理工作,為學生解決生活、學習或就業問題,挖掘學生潛力,提升教育水平的活動。基于此,文章以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總結其在就業創業方面的需求,結合高校教育工作實踐,分析如何利用社會工作應用的相關理論與方法,為研究對象提供就業創業指導服務,解決其生活貧困問題。
[關鍵詞]社會工作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創業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7-0015-03
一、前言
我國應屆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大學生就業難現象更為突出,特別是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和普通大學生相比,其掌握的社會資源不多,進一步加大了就業難度。高校教育工作者可引進社會工作,從“授人以魚”的經濟幫扶轉變為“授之以漁”的就業創業指導,使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順利就業創業,使大學生緩解或消除貧困。
二、基于社會工作視角的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創業需求
在開展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前,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有初步了解,評估其就業創業需求,方可制定相應的服務方案,提升指導服務的有效性,通過順利就業創業,幫助其解決家庭貧困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更期望獲得穩定的收入渠道,其對待就業創業持謹慎、嚴肅、關注的態度,且掌握的社會資源不多,更期望獲得學校與社會的幫助,使自身獲得條件更優、薪水更高、發展更好的就業崗位。結合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特點,其就業創業需求如下:大學生期望學校提供就業創業能力培養相關的培訓活動;期望學校圍繞當前就業創業現狀,解讀相關宏觀政策與地區扶持政策,并邀請就業創業領域有成功經驗的人員講述成功故事分享經驗、舉辦簡歷制作與職場挑戰等實踐活動;期望學校可系統性培養學生就業創業技能,有條件的學校可提供就業基地與實習機會;期望學校建設“一站式”服務中心,為大學生整合并展示就業創業信息、就業創業指導或就業創業培訓回。
在實際就業創業指導服務中,單純的高校教育工作難以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多樣需求,需高校教育工作者與社會工作者協調配合,通過社會工作的專業性、多樣性,使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享受更專業、全面、有效的指導,滿足其需求,發揮高校就業創業指導作用。
三、基于社會工作視角的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社會工作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引入,是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對就業創新指導需求的關鍵,建議高校教育工作者從社會工作視角入手,創新設計就業創業指導服務方案,具體可涵蓋以下內容:
(一)了解學生就業創業優勢
在社會工作領域中,認為社會中的每個個體均具備自身獨特的優勢,社會工作者在協助社會個體時,會深入挖掘社會個體的優勢,以此解決社會個體面臨的各項生活、學習、工作問題,該理論被稱作優勢視角理論。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開展就業創業指導服務時,可利用該理論,評估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優勢,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自信心,指導其在未來就業創業時主動展示自我,進而提高成功率。在此基礎上,高校教育工作者可組織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參與相關活動,鼓勵其總結自身優勢,了解自身在就業創業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以平和態度看待就業創業,避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給予自身過大壓力。以某高校為例,教育工作者舉辦“我的優勢我知道”沙龍活動,組織普通學生與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共同參與,要求學生在活動中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站在客觀角度總結“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優勢”,以此提供有效指導服務。
在小組討論中,學生總結的優勢涵蓋以下幾點:(1)吃苦耐勞,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在遇到困難境況時,更能夠吃苦耐勞;(2)有工作經驗,部分學生為改善家庭條件,緩解家庭經濟壓力,會在空閑時間勤工儉學,有一定工作經驗,對社會有初步了解,可為就業創業提供幫助;(3)謹慎成熟,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更懂得珍惜,在就業創業時更為謹慎,不會輕易放棄工作機會或盲目投資;(4)享受優惠,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享受更多優惠政策,在就業創業時可提供助力。通過上述優勢總結,可使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明確自身優勢,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優勢,增強自身能力,提升就業創業市場中的競爭力,獲得理想的就業崗位,提高創業成功率。
(二)培養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在社會工作領域,社會工作者通過社會工作對象潛力的挖掘,強化社會對象的能力,指導其自主解決生活工作問題,培養社會工作對象的助人自助理念,該理論稱之為助人自助理論,如將該理論用于高校就業創業指導工作中,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從能力培養方面入手。考慮到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特點,建議高校教育工作者基于市場對就業者、創業者的需求,開展針對性培養工作。以某高校為例,高校教育工作者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就業能力培養。高校教育工作者認為自強、努力、進取是就業者的基本素養,開展“優秀之星”評選活動,在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群體中選拔優秀代表人物,作為學習范本,提升其綜合素養,滿足就業需求,增強就業市場競爭力。例如,該高校舉辦“自強之星”評選活動,明確“自強之星”的評選條件,要求各院系在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中選拔符合條件的學生,并撰寫相關事跡,由活動主辦方安排工作人員到各院系核實相關狀況,確保各院系選送的學生具備評選資格,統一整合學生的優秀事跡,篩選出20名候選人,舉辦評選演講活動,由全校師生共同投票,選出10名“自強之星”,以“人窮志堅”的精神感染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鼓勵學生朝著目標努力,提升學生就業能力。(2)創業能力培養。基于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就業創業需求,高校教育工作者根據群體能力現狀,實施創業培訓活動,以此強化其相應的能力素養。在該高校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創辦“創業培訓班”,邀請有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具備綜合素養的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參與,培訓班的課程包括理論與實踐兩個模塊,理論模塊介紹創業項目的基本知識與創業方法、創業計劃撰寫等,實踐模塊組織學生進行小規模創業實踐,如為學生提供五百塊啟動資金,要求學生在兩個星期內實施創業活動,并在創業后歸還本金,為學生積累創業實踐經驗,增強學生的創業技能,為學生畢業后的創業奠定基礎。
(三)拓展學生就業創業途徑
在社會工作領域,社會工作者從專業角度出發,為社會個體賦予權能,提供社會個體鍛煉自我的平臺,該理論稱之為賦權理論。在高校就業創業指導服務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可基于賦權理論,為學生搭建鍛煉平臺,拓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創業途徑,便于學生就業或創新。結合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需求可知,就業創業講座活動、就業創業服務中心的設立等工作,是提高指導服務有效性的關鍵。高校教育工作者可從以下幾方面拓展學生就業創業途徑:
(1)舉辦講座活動。高校教育工作者結合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就業創業需求,舉辦職業生涯規劃講座、就業指導講座等活動,使學生明確如何認知自身優勢、如何協調興趣與工作、如何規劃未來職業發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就業觀。(2)勤工儉學活動。高校教育工作者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提供勤工儉學崗位,如教師助理、教學秘書助理等,培養學生的信息整合能力、辦公軟件操作能力、社交能力,增強學生的崗位就業能力,便于學生就業創業。(3)創業工作室。高校教育工作者舉辦創業工作室,定期組織學生參與創業項目,使學生獲得創業實踐的體驗,對創業有更準確的認識,體會創業面臨的困難與取得的成果,在畢業后就業創業更為謹慎,避免學生盲目投資造成經濟損失。
(四)強化學生就業創業服務
基于社會工作視角,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從社會系統入手,全面整合社會資源,進一步強化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服務,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幫扶學生的創業項目,使學生獲得成功。以某高校為例,其舉辦如下活動,整合開發社會資源,提升就業創業指導服務水平:
(1)結對幫扶活動。在高校就業創業指導服務開展前,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進行初步調研,定位學生中的“雙困生”群體,“雙困生”是指既存在家庭經濟困難問題,也存在就業困難問題的學生,組織相應專業的教師與“雙困生”構建一對一幫扶關系,學生在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出現問題,可尋求幫扶教師的幫助,幫扶教師可給予學生經驗指導,解決學生就業方面的實際問題,為學生提供更為細致、全面的就業指導服務。(2)創新創業活動。高校教育工作者組織高校教師、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共同參與“導師+項目+團隊”活動,高校教師擔任創新創業團隊的導師,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組成創新創業團隊,在導師協助下完成創新創業項目,如陽臺菜園開發項目、園林效果數據庫創建項目、花房設計項目、水果冰溫貯藏項目等,使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認識到創新創業項目的建設流程,學會如何通過團隊合作、知識與實踐聯系完成創新創業活動,為有創業想法的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積累經驗。
(五)創新就業創業指導方法
在上述各項就業創業指導服務活動開展中,高校教育工作者需采用行之有效的指導方法,方可取得理想的服務效果,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問題。基于社會工作視角,高校教育工作者可在就業創業指導中采用社會工作方法,切實落實各項服務活動,提高服務有效性。細化來說,可用于創新就業創業指導工作的方法如下:
(1)個案訪談法。高校教育工作者可在各項就業創業活動實施前后,對學生進行訪談,了解學生在就業創業活動后的成長效果,為每個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構建專屬就業創業檔案,記錄學生參與過的就業創業活動,包括學生的就業創業活動成果、就業創業活動前后的理念與能力變化,綜合評估就業創業活動的效果,為后續就業創業活動的研發與開展提供參考,不斷優化高校就業創業指導服務,更好地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創業。同時,學生的就業創業檔案可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自己,了解自身在就業創業方面的優缺點,在未來就業創業時,揚長避短,提高成功率。另外,基于個案訪談方法,高校教育工作者可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提供一對指導,使高校就業創業指導服務具備更強針對性,詳細解答學生關于就業創業的問題,切實提升就業創業能力。(2)小組工作法。高校教育工作者可組織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組建就業創新小組或團隊,共同完成就業創業活動,使學生完成助人自助過程,也可使學生借鑒其他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與技能行為,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不斷提升。同時,小組工作法在就業創業指導中的應用,可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引導學生學會如何與他人在工作中進行交往,增強學生的社交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創業競爭力。(3)實踐研究法。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就業實踐、創業實踐機會,積累學生的就業創業經驗,使學生在未來就業創業中能夠游刃有余,提高就業創業成功率。
在此基礎上,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結合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意愿,為學生推薦就業崗位實習機會、創新創業項目參與機會,使學生在就業創業的實踐環境中,了解就業崗位及創業項目對人員能力素養的要求,針對性強化自身能力,拓展自身知識面,提升自身就業創業能力,以此發揮高校就業創業指導服務的作用,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就業問題,實現脫貧目標。
四、結論
綜上所述,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對就業創業指導服務的需求較為多樣,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從社會工作視角提供服務。通過本文的分析,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與社會工作者合作,了解學生就業創業優勢,培養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拓展學生就業創業途徑,強化學生就業創業服務,創新就業創業指導方法,滿足學生需求,提高學生就業創業成功率。
參考文獻:
[1]王松梅精準扶貧視角下貧困大學生就業幫扶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1,27(1):16-19.
[2]杜明明精準扶貧背景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創業幫扶工作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13):157-158.
[3]羅宏.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創業幫扶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家參謀,2020(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