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凈
[摘要]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具有的,可以適應其終身發展以及社會發展所需的必備品格以及能力。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我們主要從三方面的內容入手,即自主發展、社會參與、文化基礎,旨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實踐研究認為,數學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六方面的內容,即數學抽象、邏輯思維、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以及數學分析,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從學生的特,點出發,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7-0135-02
一、利用實物,高效培養抽象能力
“數學抽象”簡單來說就是剝開事物的物理屬性,所得到的數學研究對象的素養。“數學抽象”包括了較多的內容,包括數量之間的關系、圖形關系中的抽象數學概念等。在教學中我們需要從事物的背景入手,抽象出一般的規律,并用科學的數學語言進行表述。從小學數學的教學情況來說,教授學生抽象數學知識,如圖形、幾何、推理等,均需根據小學生思維發展特點來進行教學,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直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無疑是困難的。教師只有將學生從客觀的事物中抽離出來,才能進行高效的學習,針對小學生的思維情況來分析,教師利用具體的實物進行教學,更容易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思維。
例如在教授“圓”的知識時,教師需提前準備圓形的實物,如車輪、瓶蓋、圓形餅干等生活中的實物,太陽、圓月等我們常見的美景。在教學中以這些實物為引導,讓學生對圓的知識進行學習,引導學生理解“圓”的抽象概念更加容易。一次的引導學生未必會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教師持續改變生搬硬套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逐步理解抽象的概念知識,數學抽象思維也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化繁為簡,逐步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邏輯思維”大多需要從事物以及命題的層面出發,根據具體的規律來推導出其他命題的規律,具體來說一般包括兩種類型,即從特殊的規律向一般規律進行推理,主要的推理方式就是類比、歸納,另一種就是從一般的規律向特殊規律進行推理,主要的推理方式就是演繹。邏輯性是數學知識所具有的最為明顯的特征,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并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實現的,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還需從低年級入手,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推理,逐步地實現邏輯推理能力的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題知識是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生需要根據應用題中的一般規律,推理出計算的方式,找出數量之間的對應關系,并進行解答,得出最終的答案。教師還需根據小學生的特點,通過形象化的方式將應用題知識展示出來,化繁為簡,讓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有效的發展。
例如,在小學數學應用題中有很多種關于“行程”的應用題,計算的公式為“路程=速度×時間”,應用題包括行程過程中的位置問題、相遇問題等。如“一輛客車從A地向B地行駛,另一輛貨車也從A地向B地行駛,當貨車行駛180千米時,客車行駛了全程的號,當客車到B地時,貨車行駛了全程的日,兩地相距多少千米?”如果直接讓學生解答,很多學生無法有效梳理數量關系。在教學時,教師就可用“路程圖”將應用題知識展現出來,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方向性,進而推理出正確的運算公式,得出答案。
三、問題引導,培養數學的建模能力
“數學建模”主要就是針對現實的問題進行數學抽象的表達,需要學會用數學語言對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模型進行建構,最后對問題進行有效解決的素養。數學建模素養涉及的范圍較為廣泛,教師從實際的情景出發,以數學的視角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建立模型,最后解決問題得出最終的結論,并將這種解決的方式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在數學核心素養中,數學建模是核心的內容之一。小學階段的數學建模教學比較簡單,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相應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模型。這種教學方式既貼合了小學生的學習特征,還可以有效培養他們的“數學建模”素養。
例如在教授“扇形統計圖”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幅某家庭一個月的生活支出扇形統計圖以及總支出中各項支出占據的百分比,如食品支出35%、服裝支出15%、娛樂支出36%等,并向學生提出問題:占比最高和最低的生活支出分別是哪兩項?食品支出與服裝支出相比多出多少元?等,讓學生根據教師的問題嘗試繪制此家庭這一個月各項支出的扇形圖,學生在繪制扇形圖的過程中便可以在圖表中找到問題的答案,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數學建模”素養。
四、動手實踐,鍛煉直觀想象能力
從字面上來說“直觀想象”是非常難以理解的,直觀想象主要包括了兩方面的內容,即幾何直觀和空間現象,本文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不出現“直觀想象”這個詞語,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兩部分,即“直觀”和“想象”,將小學生應該發展的素養傳授給學生,隨著學生年級的遞增,在高年級時教師可通過直觀的方法,結合具體的案例,將“幾何直觀”和“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落實到教學中。
例如《圖形與幾何》知識主要考查的就是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學習幾何知識有助于學生對實際物體的形狀進行描述,并讓學生想象出物體的方位以及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在《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2011)》只對幾何圖形的案例進行了描述,指出教師可以利用具體的物體、圖片或者是直觀圖來從不同的角度來對幾何圖片進行觀察。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時,教師就可利用多媒體展示長方體的展開圖,并將展開的長方體變成其他的圖形,讓學生先對長方體的展開圖進行觀看,并思考展開長方體后有什么規律。然后開展“折一折”的游戲,讓學生自己折疊長方體,實際動手操作去驗證,這樣的教學措施可以促進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發展,逐步養成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樣,在認識正方體、圓柱、圓錐等幾何圖形時,教師也可通過此種方式進行教學,先利用多媒體進行圖形之間的轉換,進而鼓勵學生動手操作,促使學生的想象能力得到發展。
五、掌握運算定律,發展數學運算能力
“數學運算”素養的發現需要在明確運算對象的基礎上,利用運算的法則,對數學問題進行解決。運算素養包括學生對法則的掌握能力、運算的思路、方法以及程序等多方面的內容。對學生的數學運算素養進行培養,也需從小入手。實際上,小學生大部分都對“運算”知識都有所了解,接觸的運算知識較多,很多小學生在幼兒時期就開始接觸加減法知識,學生運算素養的提升不僅表現在運算的速度快,準確率高,還需表現在運算方法的選擇和對算理的理解程度。在運算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乘法口決,百以內加減法也必須熟悉掌握,這樣進行后續的混合運算也會更加容易,對于法則的理解也會更簡單。
例如在運算“267-103-64”時,很多學生會出現運算錯誤的情況“267-103-64=267-(103-64)”導致此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對減法性質的了解不透徹。這個算式涉及到了連續減法的性質“一個數如果連續減去幾個數,等于這個數減去這幾個數的和”,所以算式“267-103-64=267-(103+64)”是正確的算法。同理,“一個數連續除以幾個數,等于這個數除以這幾個數的積”,則算式“2000:25÷4=2000:(25×4)”為正確的算法。教師還需從算理入手,通過“運算競賽”“運算口語比試”等方法來強化學生對運算定律的理解,逐步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總的來說,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還需通過合適的方法,傳授給學生算理知識,讓學生對運算的定律進行有效理解,這樣才能正確的解題,再加上教師日常的有效運算訓練,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六、相互合作引導,高效數據分析
“數學分析”素養簡單來說就是對象具有運用統計方法,對數據進行有效整理和分析,并進行準確判斷的能力。這其中涉及了數據收集、整理、信息提取等多方面的能力。一到三年級的學生需要掌握簡單的數據搜集能力,需注意的是教師在培養學生“數據分析”素養時,要盡量避免提及專業詞匯,如“數據收集”“數據整理”等,否則會讓學生難以理解。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統計與概率”知識時,教師就可設計輕松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初步體會分類數據的樂趣。提前準備好各種顏色的紙片,將其分別發放給班級的學生,然后將學生合理的分成小組,進行小組調查,分類統計顏色相同的人,將分類數據填入到表格中,如紅色8個、綠色7個、棕色6個等,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下學會調查數據,并對數據進行整理,高效地完成學習。
七、總結
總之,數學核心素養包括六方面的內容,互相之間聯系非常密切,教師還需從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數學知識的特點,實施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全面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楊新桃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數學大世界(上旬),2018(1):50-50.
[2]蔣月秀.試論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學周刊,2017(30)
[3]李松華.立足核心素養培養提升小學數學質量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新課程導學,2018(7).
[4]楊文華.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J].新課程(教研版),2019(3):220.
[5]李桂春.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J].新課程(上),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