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亞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標準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音樂課堂教學模式發生了較大的改變,根據《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的音樂教育文件,對教師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師需要重視預設功能來達到音樂教學生成性的課堂教學目標。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采取生成性課堂教學方法,能夠幫助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實現互動的多樣化,且能夠豐富教學環境,使得教師的教學理念得到充分轉變,在新課標下構建新型課堂師生關系,以此來促進初中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使其能夠達到初中音樂教育目標。因此,本文將以生成性教學模式為主題,以新課程改革標準為基礎,探討初中音樂生成性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實現生成性教學的策略,提升初中生的音樂學習能力、理解能力與欣賞能力。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生成性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7-0167-03
一、引言
新課程改革標準下的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目標,要求音樂教育工作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與時俱進的態度來更新自身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以此來適應社會教育的發展。2011版《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中強調需要讓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對音樂文化多樣性進行理解,鼓勵學生進行音樂方面的實踐與創造,相對于原課程標準,新課程標準更加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在新課標背景下,音樂工作者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欣賞音樂,還需要從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行為能力與思維能力。因此,在預設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個性發展情況來為學生留下預設之外的發展空間,不能將學生的行為和思維完全控制在教師預設范圍之內,這就需要教師在預設教學過程中對生成性教學模式進行良好的應用,以此來改變預設教學的局限性,讓學生在音樂課堂學習過程中實現行為能力與思維能力的雙重發展。
二、生成性教學的相關概述
以下將主要對生成性教學的內涵進行相應的闡述,對生成性課堂模式下的音樂教育類型進行區分,并闡述生成性教學下音樂課堂的特征,以此來對生成性教學進行更好的認知。
1.生成性教學的內涵
“生成性教學”屬于教育詞匯,在教育界不同學者對該詞匯的認知和理解存在一定差異性,最早對生成性學習模式進行研究的是美國心理學家維特羅克,認為學習應當是主動而非冰凍地對信息進行接受,學習者主動學習才能夠使其構建出自己的知識結構。我國學者從生成性教學出發,對此發表不同觀點:比如葉瀾教授認為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多面性加以了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采取多樣化教學互動手段的教學方式屬于生成性課堂教學:羅祖兵教授則將生成性教學看作是一種教學思路與教學形態,基于生成性教學模式下的教師需要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根據互動的情況來進行教學思路的調整工作,與預設教學方式極為不同:顧冷沅教授在對生成性教學分析的過程中,主要是從教學中的偶發性事件給學生帶來的教育意義出發進行探討,并將偶發性事件給學生帶來的教育意義稱之為“附加值”:鄭金洲在其主編的作品中認為生成性教學并非是教師先行預設而學生漫無目的的活動,而是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結合學生需求與興趣對活動進行適當調整,以此來使得教育發展過程更加有效。
筆者認為,生成性課堂教學并非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完全隨心所欲,不用進行課堂預設,而是仍需要教師結合教學資源、學生情況來進行教學目標、主要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等進行彈性預設,然后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合作等方式來讓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正確的理解,并將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突發性事件作為生成性課堂的教學資源對預設課堂教學目標進行動態化的調整,以學生為主體讓教師與學生能夠通力合作,創造充滿班級色彩、助力學生個性發展的生成性課堂。
2.生成性課堂教學下的音樂課堂類型
(1)問題型課堂。問題型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不斷地向學生提出符合學生學習能力且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自我思考或合作討論的方式進行問題的回答,以此來達到推動課堂教學進度的目的。在不斷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會不斷地受到沖突,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學生對音樂知識的認知結構會不斷地優化,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能力的提升。問題性課堂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標準,可推動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思維邏輯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且在問題調動下還能夠讓學生在課堂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與教師、同學展開積極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實現思想碰撞而靈感迸發,該種課堂模式下會增加預設之外的情況,有利于教師的生成性課堂教學。
(2)探究型課堂。探究型課堂是以問題型課堂為基礎,由教師提出或由學生發現問題來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從而參與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來,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收集資料信息來進行交流探討,并得出問題的答案。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擁有探究能力之后才能夠實現自我創作,且在探究過程中還能夠讓學生發現音樂的魅力,從而更愿意參與到問題探究中來,有利于生成性課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3)體驗型課堂。體驗型課堂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個性發展與認知情況來進行情境創設,讓學生能夠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音樂內涵情感,發現音樂之美,以獲得音樂認知能力來實現審美能力的發展。學生在體驗過程中,將主觀感受與音樂融合,能夠更好地借用音樂來展現自己的內心,且每個人體驗之后的主觀感受不同,教師對學生個人感受均無法預測,作為生成性教學資源無疑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3.生成性教學下的音樂課堂特征
(1)開放性。開放性是指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以多元且開放的方式來面對問題,引導學生思維方向,使得最終教學結果對學生能力水平成長具有正面效果,且不會徹底打亂自身教學順序。同時,由于音樂本身就與其他學科具有較大差異,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作為藝術學科,音樂創作自由性較高,所以音樂教育本身就是多元且開放的,加上生成性教學模式更能夠發揮音樂教育本身的特點,使得學生真正實現多元化、開放化以及個性化的全面發展。
(2)情境性。在生成性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情境性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學生認知能力與情境聯系十分密切,教師應當在生成性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設類似于真實的語言、生活、問題以及游戲等各種情境之中,以生活為基礎來讓學生通過學習解決現實問題,理解學習知識。對學生而言,音樂脫離情境后便無法感受音樂中所含有的情感。因此,作為音樂教師必須要結合生活來設置情境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與音樂產生內心共鳴,從而實現學生審美能力、藝術欣賞能力的提升。
(3)偶發性。偶發性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并不能被教師所預測的事件。這是由于學生個性、理解能力與學習能力的差異所引發的,即使經驗再豐富的教師也不可能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事件進行完全的預測。偶發性事件可以作為生成性課堂的教學資源,但這需要教師具有對偶發性事件中所具有的教育意義及時發覺,并在與學生互動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引導,以此來獲得高質量的音樂課堂教學效果。
(4)對話性。生成式教學的音樂課堂中,對話是不可或缺的形式,對話不僅發生在師生之間,也發生在生生之間,通過對話來實現思維碰撞,從而解決問題,或使問題產生新的意義。對話也是實現師生、生生互動的重要形式,若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與學生進行對話,而是單純地將自己所了解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則失去了音樂教學的藝術性價值。因此,在生成式教學過程中,需要強調對話性的特征,以此來提升學生的音樂認知能力。
三、新課標下初中音樂生成性教學存在的問題由于教師對于生成性教學的認知不夠透徹,所以在生成性教學過程中存在缺乏對學習資源的充分應用、缺乏對生成性教學情境的創設、缺乏良好的師生互動環節等相關問題,以下將對其進行相應的闡述。
1.缺乏對學習資源的充分應用
部分教師由于對于生成性教學的認知較為淺顯,所以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并未充分地利用學習資源,仍然是通過預設課堂教學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教學。部分教師在采取生成性教學策略的過程中也僅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或參考相關文獻作品來開展生成性課堂,但缺乏系統培訓與鍛煉,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無法充分應用學習資源。
2.缺乏生成性教學情境的創設
音樂屬于聽覺藝術,需要教師與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增強自身的感性認識,若是全憑音樂教師的語言講述,學生必然無法理解音樂內涵。部分教師在生成性課堂教學過程中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無法為學生創造有助于理解的教學情境,以至于學生逐漸失去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3.缺乏良好的師生互動環節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在課堂互動情況較少,雖然教師希望學生能夠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盡可能地向自己提問有關課堂教學的問題,但是在面對偶發性問題的過程中,部分教師缺乏生成性教學思想,無法將偶發性問題作為生成性教學資源,師生互動缺乏有效性。
四、新課標下初中音樂生成性課堂教學策略
為了能夠改善初中音樂生成性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下將從利用學習資源、設置教學情境、增加師生與生生互動幾個方向出發提出相應的改善策略,促進初中音樂生成性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充分利用學習資源
為提升教師對生成性教學的理解,學校應當組織研學活動,對教師進行系統化培訓。同時,音樂教學過程中,可將教師經驗、學生生活經驗、教材內容等作為教育資源,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利用音頻、視頻、樂器、多媒體等作為輔助來幫助生成性課堂在音樂教學中的實施。初中生已經具備基本藝術審美能力和個性化審美直覺,開始能夠表達對音樂作品的喜歡或不感興趣。因此,在欣賞與教唱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充分利用教育資源來營造多變、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來讓學生對音樂作品產生共鳴,以此來提升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同時,教師也可將音樂與舞蹈、戲劇、美術等其他藝術進行結合,豐富學生其他感官的體驗,以此來加深學生對音樂文本的了解能力。
2.創設情境構建生成性課堂
(1)語言情境。語言是人類在世界生存的重要工具任何教學方法都需要語言的支持,教師通過精妙的語言來描繪音樂中所包含的生動情境,以此來讓學生對音樂情境充滿想象,從而引發學生內心情感共鳴來實現音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生成性課堂中需要善用語言情境來幫助學生對音樂作品中所包含的藝術形象進行理解,讓學生在對話交流過程中感受音樂之美。
(2)生活情境。新課標下的音樂學科被賦予“人文性”特征,在理解與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還需要結合當下的文化背景。音樂學習過程中的情境創設越接近生活,越具有真實性,學生對其理解也就越深刻。以往音樂教育的模式是教師唱一句,學生唱一句,但在新課標的生成性課堂教學模式下,需要改變該種方式,讓音樂聯系現實與生活,賦予理論知識生活自然氣息,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在《我愛你,中國》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當下中國建黨100周年的契機,既能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又能讓學生將音樂情感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增加學生在生活中對國家和民族的自豪感,提升學生音樂創編能力。
(3)問題情境。問題是生成性課堂教學開展的保障,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來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能夠靈活地轉變自身思維,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在問題設置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以學生認知能力為基礎,采取啟發式、誘導式的問題方式循序漸進增加問題難度,讓學生逐漸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構建、優化自身的知識體系,以此來實現生成性課堂教學目的。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意識,且環環相扣的問題形式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其背后所蘊含的知識,通過回答的過程來得出最終答案,實現生成性課堂教學目的。
3.師生、生生互動構建生成性課堂
新課標下的生成性課堂教學強調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強調教師在互動過程中應當處于引導地位,通過引導的方式來為學生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而后還需要積極參與到音樂學習中去,并在學習過程中將問題和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以此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豐收鑼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有關鼓樂的音樂視頻,并提出相應的問題“你最喜歡的鼓樂是哪種?”“為什么喜歡?”等。然后開展小組合作的探討模式,讓學生組成4~6人的小組進行討論,給學生設置合適的討論時間,然后讓學生進行回答。若是學生回答錯誤,教師也不要急于否定,而是要對學生進行引導,逐漸讓學生進入到音樂課堂學習的狀態中來,也能夠構建一種民主、愉悅的課堂氛圍,為后續的討論奠定良好的基礎,以此來達到生成性課堂的構建。
五、結語
我國在發展過程中對教育的重視度有目共睹,在深入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為了能夠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音樂教育不可忽視。新課標背景下,音樂教育理念與方式也要與時俱進,生成性課堂符合新時代教育發展方向,且能夠更好地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所以需要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提高對生成性課堂的重視度,并結合生成性課堂教學特點,利用教學資源、設置問題情境、加強師生與生生互動來提升音樂教育質量,提升中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達到新課標的教育標準。
參考文獻:
[1]鄭金洲.生成教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滕守堯.藝術與創生[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顧明遠.教育大詞典(第五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4]張敏,陸少明.生成性教學的有效性實踐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5]除靜波.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實現師生互動[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1(⑦):104-105
[6]王永亮.初中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路徑探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5(17):88-91.
[7王玲玲,劉元琳,宋春鳳.探究對分課堂:生成性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及對策.公關世界,2021(2):192-193.
[8]趙翠琴教師踐行生成性課堂教學模式的策略[J].教育現代化,2020,7(6:176-178.
[9]成亞玲.智慧課堂生成性學習資源設計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0(1):32-37
[10]石一帆.初中音樂互動教學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8,4(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