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云霞
【摘要】習主席要求教師給學生的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教師是學生“真善美”的引路人。培養小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發現“真善美”,是開啟小學德育教育的新視窗。在我國新課程的發展完善中,小學德育的教學需要教師對學生滲透“真善美”的理念,讓學生學會帶著欣賞的目光去感知和辨別世界,擁有良好的品德,德育教育落到實處,讓小學生在生活學習中嚴格規范個人行為舉止,發自內心地認可、崇尚“真善美”。
【關鍵詞】小學德育? 真善美?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2-0044-02
將德育教學與情感有機結合,提高小學生的全面發展素質,從小學生的特點出發,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引導小學生挖掘道德美、行為美和思想品德美的真諦,讓學生感受到無窮樂趣。
一、“真善美”在小學德育教學中的意義與重要性
(一)“真善美”在小學德育教學中的意義
在小學階段開設德育的學習,不僅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更有利于通過系統的學習讓小學生辨別身邊的“真善美”,引導小學生在生活中學會發現觀察,促進學生道德素養、法治素養的發展,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嚴謹的法治觀念,將“真善美的種子”埋進學生心里,生根發芽,成為“真善美”的引領者和播撒者,讓小學生成為“真善美”的傳承者和弘揚者。
(二)“真善美”在小學德育教學中的重要性
德育這門課程的設立,可以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也可以幫助小學生具備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識。在此課程中融入“真善美”的教育,能夠幫助小學生建立健康的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真善美”是一種審美教育,主要是通過對小學生的品德和美德開展教育,培養小學生關于美的認知和欣賞才能,從而讓小學生具備分辨美丑的能力。
二、“真善美”在小學德育教學中的策略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以身作則
德育的關鍵是教師,教師要提升自身教學的能力和自身素質。教師因受到固有的思想觀念影響,以前德育教學中主要在規范學生行為上做重要講解和要求,但是空洞的說教和要求會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學生不愿接受,隨著新時代的發展,教師要轉變觀念,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要把學生造就成什么人,教師就應該是什么樣的人,教師首先應該成為“真善美”的踐行者:教師應該堅守高尚情操、嚴于律己、關心集體、作風正派、關愛學生、為人師表。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響著學生,潤物無聲。教師要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道素養,做一位有思想、有情懷的教育者,在學生面前展現出“真善美”品格,用“真”打動他們的心靈,用“善”呵護他們成長,用“美”凈化他們思想。教師以身作則,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現在的孩子大多嬌生慣養,只會接受不會付出,只會在乎自己的感受,不會顧全大局。開始的值日打掃中,學生有的干、有的玩。我說大家一起動手吧,有些人仍無動于衷。干活磨磨蹭蹭,從那時起我經常和他們一起值日,邊干活邊分配他們怎么做,做什么,怎么找活做,怎么合作干,慢慢的值日的速度快了。平時看到教室哪里有紙,我就彎腰撿起來,時間長了,學生也知道了值日時應該認真打掃,教室里有垃圾就應該撿起來。面對全體學生我做到公平公正,無論是選舉班干部還是評選三好生和優秀少先隊員,我讓學生根據大家平時的學習、勞動、紀律等各方面表現投票選擇。這樣一來孩子們就知道了努力才有收獲,付出才有回報。在對待差生的時候我總是鼓勵他們,找到閃光點表揚他們,后來全班同學都像我一樣對待他們,漸漸地大家都知道了要尊重他人,尊重差異。教師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
德育不能靠硬性規定,教師需要培養的不是法律人才,而是加強一種公民道德規范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對“真善美”有所重視[1]。
(二)教師要善于挖掘,使教學內容多樣化
對于小學生來說,小學德育的課堂要充滿活力與張力,才能讓小學生愛上德育課,才能將“真善美”理念滲透在教學的每個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埋下種子”。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師應以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來開展法治美德教學,根據不同學習階段法治教育的內容程度不同,制定可以使小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既可以是書本上的也可以是身邊發生的,我們身邊發生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教學內容,例如,兩個孩子在學校發生了矛盾,如何處理好這件事,又能讓這件事成為教育孩子們的材料呢?教師首先要了解出現矛盾的原因,讓他們自己分析自己的行為,讓他們在分析自己行為的時候感到自己哪里做錯了,再主動承認錯誤,最后讓他們說一說以后碰到類似的事情應該怎么處理。兩個孩子都說遇到這樣的情況要冷靜,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為對方著想。再有身邊中出現的好人好事或者負面事件,教師都可以從不同角度發掘可以教學的內容,引領學生向善、向真、向美。我們身邊出現的各種情況和事件都可以成為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我們要善于發掘、善于利用。
(三)教師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法治美育教學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多媒體信息技術得到了大力發展與廣泛運用。教師在開展美育教學活動中可以有效地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優美的情境教學,讓學生在觀看視頻和聆聽音頻的情況下培養其感受“美”的能力和思考“美”的能力,讓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且形象。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帶動下,提高小學生對法治知識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以便學生能夠在德育的課堂學習中,無形地養成良好的品德,在追求人格方面實現學生的最高精神價值[2]。例如在《我們有精神》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設計,挖掘出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等,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根據課件內容理解教學主題,然后再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在教學主題上進行感悟,了解到愛國主義的表現形式。如不要隨意亂扔垃圾、不隨處搞破壞、熱愛集體、熱愛勞動、宣傳祖國的優良傳統等等都是愛國的表現。發揮多媒體優勢,加強學生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和認識。
(四)教師要結合生活實際,開展生活化教學
教師在結合生活實際的同時,一方面應傳揚“真善美”,讓小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善待自我、善待他人、善待生活、善待世界,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培養小學生自覺、自主、自律的習慣。另一方面,把德育有目的地滲透到日常教學中,讓他們真正感受到真切之心、向善之心、愛美之心,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例如,在教學《家人的愛》一課時,讓學生回憶在日常生活、學習過程中,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家人對自己無私的愛,讓學生明白家人對自己嚴格要求也是愛。首先,讓學生講個故事,把平時家人為你做的事情講給同學們聽,教師通過情境再現、反思探究等活動,回憶與家人和睦相處的場景,體會家人之間的愛。教師最后闡明家人疼我們是一種愛,對我們嚴格要求也是一種愛,引導學生積極表達和思考。通過“真善美”的美德教育,讓小學生養成孝敬父母、關愛父母的傳統美德,現在很多學生只知被愛,不知愛人,他們認為自己受到關心和愛護是理所應當的,不知道如何回報和關愛父母,所以要讓學生了解父母之愛,體會到他們無時無刻不在關心愛護我們,感受到親情的無私和偉大,從而讓學生知道家人之間要相互理解,學會感恩父母。
(五)教師創設教學情境,加強德育美育教學
把“真善美”教育滲透在小學道德育課堂中的教學模式繁多,教師在授課中應以更加直觀的形式向學生展現“真”的知識和“善”的思想情感,以培養對“美”的追求。教師應嚴格把握尺度,選擇適合小學生階段學習的知識和實踐,帶動小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直觀的形象與美的感受。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教學空間,運用真切幽默的語言來烘托教學環境,讓學生融入到環境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讓學生去認知去感知意境美,享受美學教育的中心主旨,提升自己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質。小學德育的教學中主要以說理為主,小學生年級尚小,思想境界不高,理解起來不容易,教師通過營造“真善美”的教學意境為學生講解案例,將無形的道德思想轉變為了具體的道德行為讓學生學習,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情感共鳴,讓學生充分學習道德品質,不斷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和儀態。
在小學德育的教師可以為學生創建情境教學空間,例如:教師讓學生通過繪畫肖像的形式來介紹自己,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外貌。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們不要過分注意自己的外在美。課堂上孩子們為自己畫肖像,通過回憶充分認識自己,畫好后讓學生輪流上臺給大家介紹自己,介紹完后教師可以提問“高大的女生好看還是矮小的女生好看?”學生的回答是“高大的女生要好看一些。”教師再問“那矮小的女生不好看嗎?”“想一想說一說班上個子矮的同學有哪些優點?”學生們紛紛發言,并得出結論:“高矮胖瘦都好看,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沒有具體表象的美與丑,只有心靈美才是最美。”通過這樣的意境教學空間,啟發學生要學會運用欣賞的眼光和“真善美”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一切的人和事。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小學德育課堂教學中滲透對“真善美”的教育是不二選擇,不僅能夠讓小學生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更有利于我國教育領域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因此教師應作為引路人應該積極響應起來,將德育教學中融合“真善美”的教育,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為我國社會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汝敏.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34(7):25-27.
[2]辛學偉.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美育探微[J].漢字文化,2019(1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