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力敏
【摘要】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發展的根本。在教育現代化持續推進的基礎上,不斷完善面向鄉村的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方案,強化學生綜合施教能力,通過在地化培養強化學生的本土意識,培養具有教育情懷和鄉土情懷的鄉村小學全科教師,從根本上提高鄉村教育質量,支撐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
【關鍵詞】教師? 教育發展? 素養
【課題項目】汕頭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立項課題:基于《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鄉村教師本土化的研究,課題編號:2020GHBY195。
【中圖分類號】G62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8-0001-02
一、定向培養鄉村小學全科教師的現實性
鄉村教師是提升鄉村教育質量的基礎支撐,是推進鄉村、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重要力量,在新時代下教師隊伍的培養尤為重要。培養一支扎根鄉村、熱愛教育、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是鄉村教育和鄉村發展的當務之急。
研究指出,能夠在鄉村小學安心任教的老師、受到當地村民尊敬的老師,絕大部分是來自本鄉或者有較強鄉村教育情結的老師。定向培養本地生源可以保證鄉村教師隊伍的相對穩定,減少教師的向外流失。成長于本土的老師更了解當地的人文環境,能夠更好地利用和開放當地的教育資源,利用方言優勢與學生交流。
在教育現代化背景下,鄉村學校和鄉村老師通過將鄉村教育融入到鄉村文明和鄉村生活中來參與鄉村振興;鄉村社會為鄉村學校和鄉村老師的發展提供物質支持和文化支撐,提升鄉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留住優質人才。鄉村老師融入到鄉村學校,參與到鄉村建設,進而才能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
二、面向2035的鄉村小學全科教師素養構成
(一)浸潤鄉土意識
在現實的高校師范生培養中,定向鄉村小學師范生的培養依然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堂中不多的教學實踐以網絡資源為主,教學實踐脫離鄉村教學背景,較少涉及鄉村小學或鄉村社會;授課老師自身也缺少對鄉村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了解,教育理念與當前鄉村小學教育實際不相符。要讓定向鄉村小學師范生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以鄉村場域為主,“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有研究者通過對鄉村小學校長、管理人員和教師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大部分的鄉村小學教師認為師范教育課程體系中缺失鄉村教育和鄉村文化內容,教育學教材以城市學生為對象,缺乏鄉村特色。(《從農村教師教育現狀調查看地方高師課程改革》)
為普及和提升鄉村教育必須培養能夠適應新時代、具有鄉土意識的新型鄉村教師。這些鄉村老師具有改造鄉村教育的理想和行動力,可以讓學生更好認識家鄉的地理、人文、歷史、風俗,傳播鄉土文化,培養學生愛家鄉的真摯情感。
(二)提升多學科教學素養
為了推進基礎教育改革,教師需具備新的寬廣知識結構和專業知識背景,有強的學科整合能力,鄉村小學全科教師的多學科教學素養是指具備能夠同時承擔多門學科的教學工作,這是對鄉村小學教師全科屬性的強調。在實際發展中無法保證鄉村小學所有科目均教師配備完善,絕大部分鄉村老師均“身兼數科”。同時,鄉村小學教師隊伍結構失衡,語文、數學和英語等學科老師相對富余,其他課程老師普遍緊缺。培養鄉村教育師范生的多學科教學能力是解決當下師資不均衡的需要。
鄉村小學老師的全科性不僅包括全面的文化知識、人文知識、自然科學知識以及鄉土知識,還包括信息技術、信息檢索等工具性知識。
(三)培養開發利用鄉村教學資源的能力
“本土出身”的鄉村小學老師對家鄉特有的教學資源更為熟悉,要通過挖掘整合開發具有鄉土特色的課程,或者整合服務于現有課程,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感,傳承鄉土文化,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激發學習興趣和生活熱情,培植鄉土情懷。搭建學生溝通書本知識與鄉村現實生活的橋梁,結合鄉土地理、風俗等帶領學生進行勞動和社會實踐,設計與學生相關的實踐性和現實性問題,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動手體驗,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社會化。有利于學生走進家鄉,培養熱愛學生的情感以及在振興鄉村中的參與感。
三、定向培養鄉村小學全科教師的在地化模式
鄉村小學全科教師區別于其他小學老師的幾種特殊能力,緊密結合,相互影響,是鄉村小學全科教師能力發展的基礎。通過在地化定向的方式培養能夠“扎根鄉村”的教師,涉及到培養途徑的探索。
(一)三師互聯
面對師范生“鄉土教育”的缺失,地方院校要加強與鄉村小學建立緊密聯系,在教師隊伍中有部分教師來自于鄉村教育一線,鄉村小學的教學名師能夠承擔起全科師范生的教學論教學;地方院校的教師要深入鄉村教學一線開展教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主要方式有以下三種:
1.名師工作室
在鄉村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過程中,邀請鄉村小學教學名師開設工作室,開設名師示范課,提供給學生見習和實習的機會,幫助學生制定成長規劃。名師工作室的老師既有豐富的鄉村一線教學經驗,同時也能從自身職業發展和規劃出發給未來的鄉村老師一些建議,既能從理論上引領學生發展,更能從實踐上進行指導,對學生的專業化和本土化進行有序和系統的提升。
2.教師工作坊
教師工作坊是以鄉村小學各科任老師和師范生培養單位老師構成,聯系鄉村小學實際,準確把握鄉村需求,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精準培養鄉村小學全科教師的教學能力。一個學期解決一個問題,問題由一線教師提出,例如課文閱讀教學,由高校抽調相關教師和鄉村教師組成團隊,著重思考教材的教學方法和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培養,最終成果以教學資源、案例設計和解決問題的操作模式體現。
3.師徒結對
師徒結對一般指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師父是教學經驗豐富的鄉村教師擔當,徒弟是還有一年畢業的學生。這種結對方式側重于對新手的入門引領,主要以大綱教材解讀、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班主任工作等方面進行指導。結對時間為一年。
名師工作室的負責人肩負著對教師工作坊和師徒結對的理論指導。教師工作坊要解決的問題是教育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把解決問題的模式形成案例,既能給名師工作室的研究提供鮮活材料的同時,又給結對的師徒提供典型案例進行指導。在師徒結對中,師父帶領徒弟習得基本規范的過程中,把發現的問題和產生的想法等提供給名師工作室,使名師工作室的研究更有針對性和指向性,同時也將相關信息反饋到教師工作坊,幫助教師工作坊更準確地定位問題。
鄉村小學教師的職前培訓中,將理論與技能學習與三師互聯相結合,將教育見習實習分解貫穿在三師中,理論與實踐的多次交叉、在真實情境中的體驗和觀摩,既鍛煉了學生的多學科教學能力,增強學生的職業意識,在各類教育教學實踐中感受到從事鄉村教育的快樂,提升職業認同感,同時對鄉村教學環境了解更深入,使獻身家鄉教育的信念更加牢固。
(二)培育教師鄉土意識,促進學科融合
鄉村教師的鄉土意識主要就是指老師應該高度關注鄉村的學生實際情況。在某種意義上來看,老師的鄉土情懷是教育情懷的一個重要體現。老師具備充足的鄉土意識,能夠促進鄉村地區教育工作的發展。鄉土意識就是老師對于鄉村地區的教學工作存有深層次的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去更好地感知和體會鄉村的教學生活、鄉村的環境、鄉村的孩子發展狀況。而且也要重點去發現和挖掘鄉村教育中的一些特點和不足之處。在教學工作中要保持著堅定的信念和意志,用自己淵博的知識去推進教學活動。而且老師一定要注重培育自身的鄉土人文情懷,在教學活動中也要有目的地進行鄉土意識到培育,要注重加強自我反思,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要將多個學科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去完成基礎教學工作。老師在反思的過程中可以把自己的教學困惑和教學難點問題利用反思日記、公開討論的形式來推進,把鄉土情懷融入到實際的教學環節中,來促進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
(三)開發鄉村教學資源
對于一個全科型老師來說,應該具備學科融合教學,挖掘教育資源的能力。通過老師系統的開發鄉土教學資源,來進一步去了解鄉土的知識。這個環節能夠產生鄉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而且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和帶領之下也能夠去開展對于鄉土學習資源的探究,認識鄉村地區的發展狀況、扎根于鄉村地區。老師在開發鄉土教學資源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和自己去更加深刻地認識鄉土文化,也是要求學生和老師自身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扎根的意識,要對鄉村地區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老師可以給學生去創造一個真實的、輕松的、靈活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游玩中去領悟知識。在教學中去結合當地的一些資源,并且密切地關注學生實際的發展需要。確保本土資源的開發課程要適應鄉村實際發展狀況,符合鄉村地區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從而利用鄉土教育資源來進一步挖掘學生的潛能。
綜上所述,定向培養農村小學階段的全科型老師是為了更好地解決教育資源不平衡的問題。相關部門應該按照農村地區小學教育的實際需要去嚴格地進行培育和發展。在培育全科型老師的過程中應該秉持著免費培養定向服務、全科學習、多科工作的原則。只有堅持這樣的教育原則和要求才能夠進一步促進教育資源的平衡發展,促進農村地區老師教育素養和教育能力的提升,也是有效地處理和解決老師留不住的問題,讓農村地區的教育質量和教學效果得以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鐘藝芬,楊進紅.鄉村教師教學素養的內涵、特征及提升路徑[J].廣西教育,2020(13):58-59+118.
[2]王成名,張麗,鮑王松.新時代鄉村教師信息技術素養提升的自學路徑探究[J].市場周刊,2020(3):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