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慧
【摘要】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歷史方位提出了培養“時代新人”重大命題,本文從“時代新人”的內涵開始談起,依據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關于時代新人的要求,闡明什么樣的人是時代新人,結合“時代新人”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現實問題,重點論述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的教學改革措施。
【關鍵詞】時代新人?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質量提升
【課題項目】鄭州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項目專項課題:“時代新人”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研究,課題編號:2019-SZK-28。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8-0029-03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共產黨一直重視對青年人才的培養。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全新歷史方位出發,提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重大戰略任務。深刻回答了黨在新時代“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是社會主義新人思想的傳承發展,是對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的最新定位。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課程、關鍵課程,也是高校孕育和培養時代新人的主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因此,在“時代新人”視域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提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時代新人”的內涵解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的未來屬于青年,中華民族的未來也屬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綜合素質,是一個國家發展活力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對時代新人內涵的理解,應從青年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綜合素質三個層面來把握。具體體現為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對青年人提出的具體要求: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指出:“一是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二是一定要練就過硬本領;三是一定要勇于創新創造;四是一定要矢志艱苦奮斗;五是一定要錘煉高尚品格”。[1] 2017年5月,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調研時強調:“學會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善于把握歷史和時代的發展方向,善于把握社會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現象和本質。要充分發揮青年的創造精神,勇于開拓實踐,勇于探索真理。養成歷史思維、辯證思維、 系統思維、創新思維的習慣。”[2] 2018年5月,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提出:“一是要愛國,忠于祖國,忠于人民;二是要勵志,立鴻鵠志,做奮斗者;三是要求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四是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實干家。”[3]2019年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 周年大會上,寄語新時代青年,“一要樹立遠大理想;二要熱愛偉大祖國;三要擔當時代責任;四要勇于砥礪奮斗;五要練就過硬本領;六要錘煉品德修為。”2020 年5月,總書記期望中國新時代青年“要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前進姿態,同億萬人民一道,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奮勇搏擊。”綜觀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青年的厚望,我們可以總結出時代新人應有的幾方面品質:堅定的馬克思主義崇高信仰和熱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遠大志向、高尚的個人品德修養、積極進取的精神品格、過硬的本領以及勇擔大業的個人擔當!
因此,在“時代新人”時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提升,關鍵在于能否有效地將時代新人幾個方面的品質培養,落到實處。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現實問題
從學生的層面看,傳統教育模式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會給學生留下空洞、抽象以致枯燥、乏味的印象。很多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甚至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他們對思政課的態度是希望能讓老師在學期末劃重點,考前“臨陣磨槍”死記硬背。結果可想而知,學生學習不主動,知識學習尚且不到位,思想素質品質的培養更加無從談起。
從教師的層面說,采用傳統教育模式的部分高校教師過于重視對知識要點的講解、對價值觀念的強行灌輸,忽視了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背離了立德樹人的教育初衷。存在教學內容不能結合學生的實踐經驗,甚至明顯脫離、違背社會現實的現象。這樣一來學生喪失學習興趣。有些學生的主觀感受被忽視,還被老師使用提問等強制性手段拉在課堂上,結果是學生更加反感。相當數量學生不能認真聽課,即使能夠主動聽課,學會的也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的知識,不能用這些知識指導自己解決實際問題,更不能把這些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價值觀、理想和信念去踐行。這樣一來,培養學生作為“時代新人”的綜合素質、引導他們樹立愛國志向,學習本領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的教學改革措施
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切實實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根據上述習總書記對時代新人的解讀,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全面發展的人、肩負民族希望、能擔歷史大任的人。懷特海認為,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激發和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之路。學生的自我發展是一種自主的發展,意味著教育是引導學生自主自為、自由自覺、創造性地去經驗這個世界,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去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而不能用“強制的手段”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不能從外部強硬地讓學生建立信仰。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傳統思維模式,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探索師生互動,以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方法。在本次教學改革試驗中,項目組成員教師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突出發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作了一系列有益的大膽嘗試。如部分教學內容讓學生自學自講,形成“學生小課堂”;每學期組織學生輪流進行課前5分鐘“時事播報”,學生播報,老師解讀;針對合適的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情景劇表演”;對學生共性的問題開展“你問我答”活動,讓同學們先自行嘗試解答,說出不同觀點,教師再進行統一引導。舉個例子,如在《概論》課的教學中,開展“學生小課堂”:把部分教學內容綜合概括為若干主題,如“一帶一路專題”“人類命運共同體專題”等,然后指導學生結成若干小組,每組輪流講一主題,學生以教材框架為藍本,自主收集、加工資料,自主撰寫講義、制作PPT,利用課上十五分鐘對主題內容為其他學生進行講解。這樣一來,充分發揮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鍛煉學生搜集整合資料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多媒體軟件運用、語言表達等多方面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的自學過程,學生會主動將教材內容吃透、并且提出自我論證,對所學知識真正做到了主動內化,真學真信,由于是自己的同學講解,其他同學學習興趣也大幅提升,對學習內容更容易產生共鳴,大大提升了對著思政課的獲得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
第二,運用“建檔管理”和“跟蹤調查”的方法推進“三全育人”, 增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本項目在主持人以往開展的相關研究的問卷和建檔的基礎上,在正式實施過程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建檔管理法”和“跟蹤調查法”,即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狀況通過問卷的方式建檔。在項目開展期間,連續兩年在大學生剛入學時進行問卷調查。采用石林和李瓊編制的人生認知量表、張進輔等人編制的人生觀問卷以及何元慶編制的人生觀形成影響因素問卷等問卷,對部分我校在讀學生進行人生觀的抽樣測量。并把調查結果分類整理,在后續的教學工作中,有針對性地再次進行“問卷調查跟蹤”和“回訪”。形成本項目的階段性成果《“時代新人”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狀況調查研究》。這樣可以及時掌握“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最新思想動向,通過動態關注的方式,開展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通過回訪,與個別學生家長取得聯系,發揮家、校、社會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作用,達到全員育人目的。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注重預防和糾正,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
第三,在思政課教育教學中,加強對大學生的“正能量引導”,在課上啟動素質拓展“榜樣的力量”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說: “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作為思政課一線教師,發現尋找“真善美”的種子,用我們身邊的正能量的人和事去引導學生,為他們樹立“正能量”的“榜樣”,不失為是一種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大學生正處在樹立正確的三觀的關鍵時期,本項目組在思政課上,啟動素質拓展“榜樣的力量”活動,讓學生接受最直觀的榜樣教育,感受榜樣的“震撼力量”,增強了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還引導學生學會用正確的方法獨立思考人生問題,探求人生真諦,引導學生自覺成長為“時代新人”。
第四,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適時適當運用到思政課教學當中。
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適時適當運用到思政課教學當中,這不僅是把當代大學生培養成“時代新人”的艱巨任務, 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賦予的時代使命。那么如何挖掘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做到“適時適當”,這也是本項目組此次教學改革研究所關注的重點。我們采取的做法是,把教學內容的中心線索和中華傳統文化相聯系,結合具體內容,找出合適素材。對這些內容進行模塊化,然后在教學過程中隨機應變,適時拋出合適觀點。比如在《原理》課程緒論中,會結合當前疫情,先請學生談談面對疫情是如何看待自己、世界、家人、社會、自然、生命的,然后肯定學生觀點中的合理性,提出是否還有其他合理的方式看待世界的可能,然后引導學生去學習、對比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對于這些根本問題解讀的相通之處,最后再進一步提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對這些理論的借鑒和吸收,以及為什么馬克思主義會在人類歷史的長河當中脫穎而出,超越時空成為對人類社會發展最具科學性、先進性和指導意義的理論,從而引起學生重新認識、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興趣。又如在《概論》課的教學中,講“科學發展觀”提出的背景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對比當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發生,西方個別國家對我國人權問題的詬病時,會跟學生說明歷史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我國確實是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土地是中國人無法移動的稀缺資源,所以會形成中國人重視家庭、家族利益、“家天下”的觀念,但正是由于中國人能夠從“天人合一”、個人匯入天地、宇宙萬物之中的整體“宇宙觀”去思考、去踐行人生,我們才能在對抗疫情的這場戰斗當中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阻擋了疫情的傳播和蔓延,而西方國家主張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和追求的“個人權利自由”并沒有真正保障西方公民的“生命權”,而“生命權”是一切人權的前提。所以對比之下,我們國家這種注重維護整體利益的觀念才是對人權的真正捍衛!這樣講來,學生會產生強烈的共鳴,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感到由衷的自豪,愛國主義油然而生,對核心價值觀產生由衷的認同。
第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黨史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黨史學習活動。
中共中央決定,2021年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激勵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史學習教育進行全面動員和部署,要求全黨同志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當中,響應我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號召,同時也在黨史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什么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與感悟。本項目組在此次教學改革過程中,開展課上十五分鐘“我來講黨史”活動,組織學生針對“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共和國十大元帥、十大將領事跡”“改革開放以來我黨取得成就”和“新時代——厲害了我的國”等主題進行自主演講,并且通過講紅色故事、唱紅歌、參觀紅色基地、發掘紅色資源等方式,開展多渠道的黨史學習教育,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黨史學習有機集合在一起,起到效果“加乘”的作用。
第六,利用豐富多彩的思政課堂形式和多媒體資源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項目組在此次教學改革過程中利用除傳統的組織學生講演、小組討論形式之外,還在課后開展大學生思政主題辯論比賽、情景劇表演活動,以及前文所提到的“學生小課堂”、 課前5分鐘“時事播報”、 “你問我答”、“榜樣的力量”、“我來講黨史”、“10分鐘導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講紅色故事、唱紅歌、參觀紅色基地、發掘紅色資源等活動。比如,“10分鐘導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活動,是在《原理》課程開始之前,通過自愿報名“選拔優秀”的方式,選拔一批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興趣濃厚的學生,每人布置一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自行準備,課上為同學解讀,這樣一來,加深了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認同,使學生感受到了偉人思想的力量和真理的力量,讓學生發自內心地信服馬克思主義,由內心自發地生成馬克思主義信仰。同時,利用“智慧樹”高校共建思政課、《南京大學開放課程:理解馬克思》等優秀的思政課資源,提升學生學習的理論高度,拓展學生的視野,真正做到全方位對大學生實施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浸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中,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入心入腦、真學真聽真信篤行,最終達到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目的。
通過上述措施,本次教學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實現了對大學生在理想信念、個人品德、理論品格等各方面綜合素質的培養,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懷,激發了他們的報國之志,促成了學生的強國之行,真正做到當之無愧的“時代新人”,促進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5-5.
[2]習近平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強調立德樹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養勵志勤學刻苦磨煉促進青年成長進步[N].人民日報,2017-5-4.
[3]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