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冒險行為對人們的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在與決策相關的事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關注該領域的研究,對冒險行為的影響進行進一步探索。本文從人格特質對冒險行為的影響入手,回顧研究不同人格特質與冒險行為的關系,并進一步從實證的角度綜述人格與冒險行為的研究,提出當前研究的不足與展望,以期推動對冒險行為的進一步認識。
【關鍵詞】人格? 冒險行為? 高風險運動
【中圖分類號】B84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8-0190-03
冒險行為是指明知有代價或失敗冒險而仍付諸實施的行為, 但這種行為的選擇可能也會帶來更加理想的回報,即高風險高回報[1]。近年來,青少年的冒險行為,諸如抽煙、喝酒、飆車等問題引起社會及研究者們的廣泛關注,由于其所處發展階段的特殊性,探究青少年冒險行為對人未來的發展十分有意義。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高風險運動員群體的冒險行為也是研究的焦點之一[2]。
本文聚焦人格特質對冒險行為的影響,回顧冒險行為研究中發現的不同人格特質與冒險行為的關系,進一步從實證的角度綜述人格與冒險行為的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未來研究方向,以期推動冒險行為的進一步認識以及實證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一、人格對冒險行為的影響
人格是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由于其獨特性和穩定性的存在,人格特質通常是用來解釋個體行為差異的原因之一。關于人格的理論,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進步,分成許多流派,如特質理論流派、類型理論流派、整合理論流派等,相關研究通常根據研究目的選擇相應的人格類型分類方式。
研究發現來自家人、朋友和重要他人的可感知的社會支持是對積極行為的關鍵影響,因此有可能減少冒險和攻擊行為。基于此,一項研究調查了參與者的冒險、犯罪史、社會支持以及暗黑人格測試(DT),以此檢驗社會支持是否影響了人格,冒險行為和犯罪之間的預期聯系。結果表示,人格與冒險行為和犯罪史相關,而外向性正向預測了冒險行為[3]。在已有的冒險行為研究中,衍生了許多冒險行為的范式,一項研究使用四種經典的風險行為范式,探究五種人格特征與其冒險行為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決策任務的績效與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和盡責性之間的關系極小,但是,一些證據表明宜人性與哥倫比亞卡任務(CCT)之間存在相關關系。因此,研究者認為人格特質不是影響績效的唯一驅動力,個體的決策任務績效更多的是與沖動本身相關,而不是與大五人格的某些特質相關[4]。
事實上,大部分的學者更傾向于這樣一種觀點,他們認為人格并不是冒險行為的決定因素,冒險行為是人格特質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二、人格與冒險行為相關研究
(一)人格特質與高風險運動。
由于高風險運動,如高山滑雪、攀巖等與感覺尋求高度相關,為了滿足自身感覺尋求的需要,個體會采取各種方式的冒險行為來實現其愿望[2]。因此,探究高風險運動運動員的冒險行為也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一項研究發現,登山者在神經質和開放性方面的得分高于特種部隊,但外向性、宜人性和盡責性方面得分低于特種部隊隊員[5]。元分析結果顯示,對于高風險參與者而言,尋求感覺,外向性和沖動性的效果量大小顯著。神經質水平較低的人似乎更有可能參加高風險的運動。這也是可以解釋的,因為具有神經質特點的人有更多的擔心、恐懼和焦慮之類的感覺,參加高風險運動需要沉著冷靜,以應對這些活動固有的嚴重風險[6]。
從已有的文獻中我們發現,高風險運動員的人格特質,特別是在神經質和開放性以及感覺尋求上與普通人存在顯著的差異。
(二)基于氣球模擬風險任務的研究(Balloon Analog Risk Task,BART)
一般來說,研究者選擇氣球模擬風險任務(BART)作為衡量冒險行為的方法,是因為它是對人們行為的直接衡量,而不是對他們冒險傾向的自我評價。在這個任務中,參與者被要求為計算機屏幕上顯示的模擬氣球充氣。每按一次按鍵泵都會向氣球充氣一次,并向一個固定的銀行帳戶(顯示在屏幕的側面)中添加一定量的錢,但是如果次數過多將導致氣球爆炸,該試次立即結束,并且參與者將失去在該試次中積累的資金。有的研究將氣球模擬風險任務作為測量冒險人格特質的工具[7],但是更多的還是使用該范式衡量冒險行為。
賭徒在進行賭博時,不僅面臨損失金錢這樣的負面預期結果,并且賭博的結果也是不可預計的,這是一種十分典型的冒險行為。有研究以感覺尋求、沖動性、自我控制作為人格的測量指標,使用氣球模擬風險任務作為其中一種測量冒險行為傾向的指標,結果發現,無論是問題賭博行為還是一般賭博行為,這些人格特質都與賭博行為相關[8]。
(三)基于青少年的研究
青少年冒險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問題行為,特別是物質使用,如酗酒、吸毒、吸煙等。總的來說,基于人格和物質使用的研究通常使用“大五人格”的測量結果,研究人員認為,神經質使個人傾向于使用物質來舒緩負面情緒,高度的神經質,較低的責任心,較低的認同感和對新經驗的高度開放性與毒品的使用和濫用有關,而外向性和物質使用之間的橫斷面關聯是混雜的。
研究者發現,高度神經質可以預測年輕人成年后的非法物質使用以及從青春期到成年后繼續使用大麻的可能性。這也從側面為“非法物質的使用可以緩解那些具有神經質傾向(例如焦慮,易怒或苦惱)的人的負面情緒”的說法提供了證據。相比之下,高度的盡責性、宜人性和開放性都與成年后開始使用毒品的可能性負相關。其中,盡責性與一些積極的健康行為相吻合,這些行為反映出個人責任感、可靠性和勤奮精神,因此可以解釋其與物質使用之間的反比關系[9]。與女性參與者相比,男性參與者感知行為的風險較小,會表現更多的風險行為,對負面結果的敏感度較低,社交焦慮程度也較低。研究者認為年齡與社交焦慮之間的關系及其對冒險行為的影響可能是減少青少年冒險行為的關鍵。也就是說,即使青少年可以理解其行為的危險性,并以與成年人相似的水平來估計其承受風險的能力,但諸如社交環境的焦慮,對獎賞的沖動和沖動的敏感性等因素可能會施加影響,使這些人容易冒險[10]。也就是說,大五人格的某些特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青少年的冒險行為,并且可能預測未來青少年物質使用的概率,但是由于社交環境的復雜性以及所處時期的特殊性,青少年的冒險行為并不能單純使用人格特質來解釋。
三、當前研究不足與展望
綜合以往文獻發現,冒險行為更多地與沖動性相關。盡管不同的研究可能存在不同的人格分類方式,但總體上,外向性、盡責性、開放性、神經質、沖動性、感覺尋求、宜人性都與冒險行為存在相關關系,不同的人格特質根據其性質對冒險行為產生正向或者負向的影響。高度的外向性、神經質、開放性、沖動性、感覺尋求可能與更多的冒險行為顯著相關,相反,較低的盡責性和宜人性則可能負向預測冒險行為。
當前的研究更聚焦于人格特質與冒險行為的簡單相關關系,對于與人格相關的冒險行為的神經生理機制并未加以探究,未來的研究建議基于神經生理的角度,進一步探究人格與冒險行為的關系。另外,國內將冒險行為應用于高風險運動領域的研究較少,上述研究是基于國外環境所作出的元分析,然而本文認為應該將文化差異以及現實情況納入考慮的影響因素之中,許多國外運動員從事高風險運動基于本身興趣,人格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可能比國內運動員更大(國內運動員很大一部分在運動生涯初始并不是從事高風險運動項目)。在高風險運動領域的冒險行為研究可能為運動員選拔提供一定的依據。同樣,關注青少年人格與冒險行為的關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青少年的問題行為,相關人員或許可以參考人格測評減少青少年問題行為,當然,必須強調的是,人格僅能作為冒險行為的參考,其因果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萬不可將其作為“審判標準”。
參考文獻:
[1]Barclay, P. Mishra, S. & Sparks, A. M. State?dependent risk?taking. Proc Biol Sci, 2018,285(1881).
[2]祝大鵬,周雯.高風險運動項目運動員感覺尋求與冒險行為的關系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體育科研, 2020,41(4).
[3]Egan, V. & Bull, S. Social support does not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risk?taking/antisocial behaviour.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20.163.
[4]Buelow, M. T. & Cayton, 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n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task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20.160.
[5]Apalkova, Y. Butovskaya, M. L. Shackelford, T. K. & Fink, B. Personality, aggression, sensation seeking, and hormonal responses to challenge in Russian alpinists and special operation forc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21.169.
[6]McEwan, D. Boudreau, P. Curran, T. & Rhodes, R. E. Personality traits of high?risk sport participant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19(79):83-93.
[7]Salvi, C. & Bowden, E.The relation between state and trait risk taking and problem?solving. Psychol Res, 2020, 84(5):1235-1248.
[8]Mishra, S. Lalumière, M. L. & Williams, R. J.? Gambling as a form of risk?tak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risk?accepting attitudes, and behavioral preferences for risk.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0,49(6):616-621.
[9]LaSpada, N. Delker, E. East, P. Blanco, E. Delva, J. Burrows, R. Gahagan, S. Risk taking, sensation seeking and personality as related to changes in substance use from 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d. J Adolesc,2020,82: 23-31.
[10]Reniers, R. L. Murphy, L. Lin, A. Bartolome, S. P. & Wood, S. J. Risk Perception and Risk-Taking Behaviour during Adolescence: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and Gender. PLoS One,2016,11(4).
作者簡介:
林睿(1997年-),女,漢族,福建漳州人 ,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發展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