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穎 劉雅琳 劉立忠 朱陸莉 劉言正
【摘要】環境經濟學是一門重實踐與應用的學科,需要學生在課堂中主動思考探索,在實踐中不斷提升環境問題的分析與解決能力。為了優化環境經濟學課堂的教學效果,應根據原有的環境經濟學教學模式做出創新與改革,采用浸入式環境經濟學課堂,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培養與鍛煉學生的實踐思維和分析能力。基于此,文章從環境經濟學課程改革的為切入點,從四個角度分析了利用課程培養學生實踐思維與分析能力的策略,望能為專業人士和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環境經濟學? 課堂教學? 實踐思維? 分析能力
【基金項目】2019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環境科學專業陜西省一流專業建設項目子課題:“創新創業類環境經濟學的應用與拓展”(編號:YLZY0303C02);2019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一流專業子項目課程建設類“傳熱學”(編號:YLZY1301K02)。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8-0188-02
一、環境經濟學的改革必要性
如今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演變為大眾教育,為了更好地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的人才,實踐教學已成為了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傳統教學模式的核心是教師,以教師為主體,以學生為客體的教學結構是傳統教學最常見的課堂運行模式。作為傳統課堂主體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擁有著組織課堂、管理課堂、控制課堂的權力,教師在課堂中所占的比重較大,學生的主體作用會被逐漸弱化,創造力、主動性、探索性未能充分發揮,即使教師在課堂中展開深層次教學,學生進行思考和運用的空間受限[1]。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締約方會議(COP26),11月31日已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召開。氣候變化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在環境問題愈發嚴峻的今天,我國乃至世界的環境應用型人才缺口都非常龐大,環境經濟學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主要學科,必須做好課程改革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實踐教學中,通過思考探索學科的應用方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環境經濟學的開展目的是為了支持可持續發展政策與理論,倘若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對該學科的理解停留在理論層面,環境經濟學的應用性被大幅度削弱。為了更好地迎合社會與時代的需求,教師應當在傳統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和創新,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活躍度,讓學生能夠大膽思考并擁有可以靈活運用學科理論知識的平臺。
二、環境經濟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實踐思維與分析能力的策略
環境經濟學課程教學目標為提高學生實踐思維與分析能力、增強教學內容有效性、優化課堂互動性,因此接下來將從思維培養、案例教學、難度提升以及增加研究性教學內容與前沿內容四個角度展開分析。
(一)思維培養
環境經濟學是以經濟學理論知識為基礎,對環境資源以及可持續發展展開分析的學科分支,它同時包含經濟學與環境科學的內容。作為經濟學的分支之一,環境經濟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導學生利用經濟學理論知識分析社會中存在的環境問題,尋找導致環境問題的經濟因素,探究怎樣運用經濟手段解決環境問題。經濟學的各大理論知識在解決環境問題時中得到了有效利用,而且這也是支撐該學科發展的基本框架,例如供給與需求矛盾、交易與規制等等[2]。
學生在接觸本門課程之前,對相關經濟學的知識了解較少,因此并未形成完整的經濟學思維方式。以排污企業為例,學生會將排污企業歸納為政府行政管理以及控制型政策的應用者,只能對企業展開道德譴責。倘若引入經濟學思維,學生會發現市場在管理排污企業中同樣發揮著杠桿作用,環境經濟學為學生打開了新的大門,拓展了新的思考方向。當學生在課堂中了解到與經濟學有關的環境思維方式,學習到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之后,會對其提起十二分的興趣,但環境經濟學的課程學習處于初級階段,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晦澀枯燥,會讓學生在開始的學習中受挫。
環境經濟學課堂教學能讓學生從課堂學習中獲取經濟學內在的理論和邏輯。該門課程循序漸進地為學生講解了與經濟學有關的知識,首先是經濟學相關理論,學生通過理論學習能對市場中的交易、決策、運行有最初步的認知。其次是微觀經濟學的相關知識,與微觀經濟學有關的概念,例如供給需求、消費者生產者剩余、成本等等進行詳細介紹。最后是環境經濟學中的經典理論,例如產權、公共物品等等。循序漸進的學習能讓學生充分了解到經濟學的相關內容,同時配合與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有關的視頻或網絡資料,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得到進一步提升。在網絡學習中,學生還能接觸到大量實際案例,幫助學生熟悉市場中的應用概念,培養學生站在經濟學的角度思考與分析環境問題的能力。
(二)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法是教師在了解學生學習進度和學習狀況的前提下,根據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內容需求,結合曾發生過的典型案例,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實踐教學情境。教師利用各種工具將學生帶入事件背景環境中,站在事件人物主角的角度分析與解決問題[3]。環境經濟學本就是交叉性學科,應用性較強,通過設計實踐案例,能讓學生在分析與了解理論的同時,提高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
在環境經濟學實踐教學中,如何豐富實踐教學案例是環境經濟學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針對這一情況主要提出了兩種解決方法:第一,為學生提供案例分析課堂實踐。這種教學方法可以為學生提供獨立的思考時間,支撐起實際案例內容、問題、政策評估這一體系,有利于學生使用各種方法對實際案例展開綜合分析;缺點是為學生提供案例分析課堂實踐,無法與課堂教學進度結合到一起。第二,隨著環境經濟學教學理論知識的講解,隨機開展和穿插小型案例、例題。這種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將理論知識和案例結合思考,通過思考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對于案例教學的興趣程度,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形成經濟學思維;這種教學方法也有明顯弊端,受到內容的限制,案例存在非常明顯的單一化和片面化教學。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酌情結合兩種教學方法,優選案例教學方式,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分析能力。
近幾年世界環境問題越發嚴峻,世界各國針對保護環境、增強可持續發展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世界各地頻繁出現的環境問題以及政策運用案件,為環境經濟學教學提供了大量案例存儲。環境經濟學教師可以提前分類已發生的實際案例,將相似案例歸納為一組,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章節的理論知識,有意識地選擇案例組進行實踐教學。了解與分析案例能讓學生的經濟學思維和分析能力逐漸形成與提升,從而對該領域的相關問題形成系統性認知。以能源和資源這兩點教學內容為例,我國化石能源價格變動、油氣領域技術變化、新能源政策推廣、生物燃料創新、新能源發展等等都可以納為能源和資源理論教學的案例。這些內容還能將課本中分散的各類知識點結合在一起,幫助學生形成系統性的能源領域知識框架,更好地分析與解決相關問題。
(三)難度提升
環境經濟學教學中,教師要首先對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展開評估,從而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與學習任務。與此同時,使學生達到復習原有知識與學習新知識的目的。以干旱背景下水市場供需變化為例,干旱必然會造成水資源短缺,為了合理利用水資源必然會出現一系列限價條件或政策,但如果水市場因干旱限價,是否會對市場運作造成影響?政府的用水政策對居民而言是否公平?學生要根據環境經濟學課堂中學到的知識,例如供給需求矛盾、均衡、市場失靈等等,對相關問題展開分析與思考。在思考過程中,學生會將視角從理論轉向實際生活,探究各類政策對人民生活所產生的影響,提出具體的優化方案。
(四)增加研究性教學內容與前沿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課本中的理論知識以及當前社會的熱點領域內容,幫助學生建立書本與現實的聯系,拓寬與豐富學生對書本知識的認知和思考。以當前我國環境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矛盾為例,在環境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學到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關系的相關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帶入問題,利用課本中的理論知識分析我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聯系與相互作用。未學習環境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知識之前,學生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認知僅僅停留在經濟發展必然離不開環境污染,環境保護也會影響經濟的發展等等概念。但通過學習之后,學生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認知會提升到可持續發展階段,通過經濟手段量化調整經濟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科技化低碳化發展,有效改善我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社會尖端人才,推動我國現代化人才發展建設。環境經濟學對推廣與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有著重要作用,培養一批專業的環境類人才,對于我國各類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執行落實有較為明顯的意義。對環境經濟學的教學模式做出創新與改革,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環境問題的實踐思維和分析能力。
參考文獻:
[1]馬驊.在環境經濟學課堂教學中強化培養實踐思維和分析能力[J].大學教育,2020(10):182-184.
[2]李曉鵬,王波,石志恒.“資源環境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實踐途徑研究[J].甘肅農業,2019(12):107-109.
[3]劉娜.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實踐教學模式初探[J].教育現代化,2019,6(77):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