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君 賈昕 李琴
【摘要】21 世紀需要具備創新實踐能力的人才,本文以職業需求為中心,以培養學生實踐技能與職業素養對接為導向,通過創新“336”學科競賽體系,促進實踐+理論的“雙教學”改革。在學科競賽的推動下,建立“工作室化”實踐教學體系和“多元化”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和崗位工作能力的培養,使學科競賽、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三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加強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有效著力點。
【關鍵詞】“336”競賽體系? “工作室化”實踐教學? 多元化理論教學改革
【課題項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課題:基于“336”學科競賽體系下的工程造價“雙教學”改革研究(GJXH2021-185)。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8-0168-02
在互聯網+BIM時代發展下,智慧建筑、智慧工地等新事物不斷崛起,要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實踐創新人才,原有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本文結合長期負責學科競賽組織與指導的實踐經驗,提出符合本專業特點的“336”學科競賽體系。根據崗位工作需求,以學科競賽為載體,對工程造價專業的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進行改革,創建5種不同類型“工作室”實踐教學體系[1]和多元化的理論教學模式,實現實訓和就業雙向環境的真實對接,實現教學和就業的有效銜接。
一、“336”學科競賽體系的運作模式
(一)“336”學科競賽體系介紹
以近年來工程造價專業參加學科競賽為切入點,提出符合本專業特點的“336”學科競賽體系,其中“三方位三對接”將競賽內容按照“專業基礎類→綜合應用類→創新設計類”三方位組合,并依據“一、二年級→ 二、三年級→三、四年級”[2]對接不同競賽并組織實施,大一學生通過學科競賽的實踐培訓,更加深入了解未來的就業環境,逐步提升職業素養和技能。“六化融合”指團隊梯隊化(組建“1+N”團隊)、指導專業化(三階段指導模式)、環境平臺化(網絡環境)、師資多元化(專業教師、企業工程師、培訓講師等)、激勵機制化(教師和學生層面)、成果項目化(與“工作室”結合)的融合貫穿競賽全程,從而走出一條屬于本專業特色專賽融合的道路。
(二)“336”學科競賽體系與“雙教學”融合的切入點
通過對歷年來工程造價專業參加的專業技能競賽做數據進行分析,總結存在的問題。
1.參賽對象忽略大一、大二年級
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三方位三對接”的設想,將內容較簡單的競賽組織大一大二的學生參加。在第八屆建筑技能認證BIM5D大賽中初次嘗試大一大二組隊,最終都獲得國家三等獎,有60人獲建筑軟件技能的團隊證書,其中45人獲二級廣聯達BIM系列軟件技能鑒定證書。
2.獲獎名次不突出
學生獲獎名次不突出的原因有團隊組建不合理、自主學習主動性不高、缺乏有效的練習平臺。為此提出團隊梯隊化、指導專業化、環境平臺化來解決。在第九屆建筑技能GTJ大賽中,由于疫情影響提出三階段指導模式,即指導階段(“一平兩面三環”指導模式)、練習階段(“賽課一體化”)、強化階段(團隊成員成長記錄表)。最終在大賽中有100人獲建筑軟件技能的團隊證書,其中1名學生獲全國第二名,河北省第一名的優秀成績。
3.學生參與率不高
學生參與率不高在于學生覺得競賽難度較大,為此提出“六化融合”中的學校—企業—畢業生三方的師資多元化、教師和學生雙向激勵機制化、競賽與工作室結合的成果項目化來解決。與實踐課程和理論課程融合,重點培養學生崗位實踐技能。
通過對歷年競賽過程分析,找到學科競賽融入到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中的切入點,即學科競賽與實踐教學融合從完善“工作室化”的實踐教學體系方面來實現;學科競賽與理論教學融合,從培養方案、理論課程改革兩方面實現。從而達到創“336”學科競賽體系,促工程造價“雙教學”改革目的。
二、“工作室化”實踐教學改革實施路徑
(一)“工作室化”實踐教學改革框架
通過對工程造價就業崗位調研,發現學生畢業后會從事造價員、制圖員、招投標專員、施工員等崗位。再結合學科競賽涉及到專業軟件有廣聯達GTJ、GCCP、GQI、BIM5D、施工場布軟件、電子招投標軟件、斑馬夢龍軟件、BIMFILM等,從而建立工程造價預算工作室、“1+X”證書培訓工作室、學科競賽培訓工作室、手工建筑模型工作室、工程招投標綜合模擬實訓室,形成“工作室化”的實踐教學體系[1]。通過不同的實戰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現就業崗位能力需求與學生職業技能高度契合[3]。
(二)“工作室化”實踐教學改革實施方案
“工作室化”實踐教學體系依托廣聯達和斯維爾兩個軟件,通過校內和校外兩個實踐教學平臺,由工程師和專業教師組成雙師型隊伍,建立5種類型的實訓工作室。其中圍繞以“336”學科競賽培訓工作室為主線,開拓了“崗課賽證”四方融合的工程造價預算工作室、“一依托兩融合”模式的1+X證書培訓工作室、“四化”機制的手工建筑模型工作室以及“BIM+情景模擬”雙向招投標實訓工作室。
各工作室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其中預算工作室內的“證課融合”與“1+X”證書工作室結合,共同實現“證賽”融合。而手工建筑模型工作室,在模型制作中涉及到競賽項目施工現場平面布置圖,有效解決了課程與競賽和實踐互融的問題。最后線上BIM電子招投標實訓更是為廣聯達畢業設計大賽提供賽前指導。每個工作室根據自身特點采取不同培養模式,有效地為學科競賽培訓工作室選拔優秀參賽選手,提高“1+X”證書的取證率。在競賽、實踐和理論教學間三者有機融合的模式下,高質量的實現本專業創新實踐型人才的培養。
三、“多元化”多門理論課程教學改革實施路徑
在理論教學改革中,最大的挑戰在于既要體現學科競賽內容,又要與實踐教學聯系到一起,針對崗位需要以及競賽科目需求,本文初步選中的4門課程均為與競賽和實踐教學有密切聯系。結合現有資源,針對競賽科目和崗位需求,進行“多元化”教學改革模式,其中《建筑工程計量》結合本課題教師團隊大學MOOC精品課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安裝工程造價》結合競賽難點和企業需求采用項目+實踐教學模式,《建筑工程CAD》結合“1+X”證書和崗位技能采用證書制度考核教學模式,《建筑工程管理概論》聯合手工建筑模型工作室和仿真技術采用建筑模型可視化教學模式。
(一)《建筑工程計量》——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本門課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線上教學由本課題教學團隊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線《工程造價原理》河北省精品課。該門線上課程涉及到建筑工程計量手工算量內容以及工程造價軟件操作等模塊,其中軟件操作部分為GTJ和GCCP競賽科目內容。
線下教學結合多套圖紙,進行建筑工程計量手工算量。將課程與競賽和實踐相結合,尋求競賽技能較強以及獲取證書較多的全方位學生作為團隊成員,承接企業的部分預算及其他工作,實現本專業教學與就業的自然銜接。
(二)《建筑工程CAD》——證書考核制度
本門課程在“1+X”證書培訓工作室的帶動下,從崗位需求和競賽需求出發,將制圖員崗位工藝流程,以及GTJ、GCCP、GQI、BIM5D、施工場布軟件等學科競賽中涉及到CAD導圖以及圖紙修改等技能納入到課程教學中,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和考試即可獲取相關崗位技能證書。
(三)《安裝工程造價》——項目+實踐教學
在斯維爾BIM應用技能大賽和廣聯達畢業設計大賽中,安裝造價部分都是競賽學生的弱勢學科,該門課程開設在第8學期,而學生在參賽前沒有學過該門課程。針對這種情況,在下一次培養方案修訂時,可以將課程前置。目前采用的解決方案為將重點培養的參賽學生通過發布任務、旁聽課程、定點訓練等一系列手段,超前學習競賽科目。授課教師以三個真實項目為教學內容,對其進行手工預算和GQI軟件預算,培養學生手算+電算的雙向技能,實現課程與競賽和工作室的雙向融合。
(四)《建筑工程管理概論》——建筑模型可視化教學
本門課程是針對大一學生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學生基礎知識較薄弱。但是手工建筑模型工作室是由高年級的學生將圖紙內容翻建出實體模型。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大一學生會參觀學習并幫忙制作小構件,比如箍筋、綁鋼筋、支模板、澆筑混凝土等內容。通過發揮學生動手能力,使其能夠更具體的對房屋的構造進行思考,經過后續課程的學習來解決問題,同時也融合學科競賽涉及到的施工現場平面布置圖的內容,有效地解決了課程與競賽和實踐互融問題。
四、結論
通過創新“336”學科競賽體系,在不斷的摸索和實踐中,找到學科競賽與“雙教學”融合的切入點,從而創建5種類型人才培養的“工作室”以及對多門理論課程進行“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創新。在這種三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采用不同的實戰形式,實現崗位需求與職業技能的自然銜接,從而高質量、高標準的培養工程造價專業技能創新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孫文君,馮雪英,楊雪.基于“工作室化”的工程造價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中國設備工程,2020.
[2]王蕾,張巧英.基于學科競賽的高校實踐教學體系創新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
[3]呂知鑫.基于工程造價專業產教深度融合的模擬企業教學模式探索[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
作者簡介:
孫文君(1989年-),女,河北唐山人,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工程造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