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曉娜 劉佳 張穎 耿寶建
【摘要】為了探討師范院校大學生手機依賴、心理韌性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內在作用機制,采用便利抽樣方式對衡水學院268 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采用 SPSS和 Amos 進行檢驗,結果表明:(1)師范院校大學生手機依賴對自我效能感產生負向影響。(2)師范院校心理韌性在大學生手機依賴與自我效能感之間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關鍵詞】師范院校? 大學生? 手機依賴? 心理韌性? 一般自我效能感
【基金項目】2020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20200603116);2020年度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課題(JRS-2020-1100)。
【中圖分類號】G44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5-0176-02
一、緒論
2021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9.86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7%;其中學生群體最多,占比21%。當下社會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手機功能為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提供了便利,同時手機依賴已成為大學生的凸顯問題,有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智能手機依賴性的檢出率為15.3%。
Bandura在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分為一般效能感和具體效能感。[1]閆志明等學者在研究中指出,手機依賴的失控性可以預測中職學生的學習能力效能感和學習行為效能感。許磊等研究者指出,社會自我效能感和社交焦慮在社會排斥對大學生手機依賴影響中的中介作用顯著。由此可以推測,手機依賴可能會對師范院校大學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產生負向影響。據此,本研究提出假設1:手機依賴對師范院校大學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有負向影響。
心理韌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是人天生具有的一種內在的潛能。有實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與心理韌性存在顯著的正相關,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心理韌性的內驅力,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心理韌性越好。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個體,心理韌性水平也高。[2]據此,提出假設2:一般自我效能感對師范院校大學生的心理韌性產生正向影響。
有實證研究表明,心理韌性與手機依賴有顯著的負相關。兒童的問題行為可通過心理彈性降低。因此,提出假設3:心理韌性對師范院校大學生手機依賴產生負向影響。
通過回顧已有的研究發現,心理韌性水平高的個體具有良好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同時手機依賴程度較低,因此,心理韌性可能會通過手機依賴對一般自我效能感產生影響,這在之前的研究中還未出現該命題,據此,本研究提出假設4:心理韌性是手機依賴與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變量。
綜上,本研究旨在探究手機依賴對師范院校大學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并進一步探討心理韌性在這期間的作用機制,以期為師范院校大學生手機依賴干預提供依據。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研究采用便利抽樣的方式對衡水學院師范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 268 份問卷,有效回收258份,有效回收率為 96.3% 。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香港中文大學梁永熾教授編制的手機成癮指數量表(MPAI),和胡月琴、甘怡群(2008)編制的青少年心理彈性量表(the 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RSCA)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經驗證性因素分析發現,量表各項擬合指標均達到可接受水平。
(三)調查過程與統計方法
所有調查主要由學生輔導員召集,被試通過問卷星對問卷進行作答,要求被試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內完成,同時輔導員等在場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解答。在調查之前告訴被試調查結果會完全保密,調查結果僅用于科學研究。
調查完成后,采用 SPSS進行了信度分析、回歸分析并采用 SPSS 內嵌的 Amos 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
三、研究結果
(一)主要研究變量的描述統計及相關分析
結果表明:失控對心理韌性各維度與自我效能感呈顯著相關負相關;戒斷、逃避對心理韌性中的目標專注、積極認知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與其他維度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目標專注、積極認知、家庭支持、人際協助與自我效能感呈顯著正相關。各維度間的相關系數r<0.8,表示處于中低相關水平,各變項間不存在共線性問題。
(二)手機成癮與自我效能感的回歸分析
為檢驗假設1,分析手機成癮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將手機成癮與自我效能感進行回歸分析,在控制了性別與是否獨生子女兩個人口學變量的情況下,手機成癮對自我效能感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F=4.5465,P <.01 ),說明大學生的手機依賴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越低,H1得到檢驗。
(三)手機成癮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果檢驗
本研究探討在控制性別與是否獨生子的情況下,心理韌性在手機成癮與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中是否有中介效果。在模型1中,檢驗手機成癮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性別(女性)對自我效能感的標準化回歸系數β=-.106(P >.05),獨生子(否)對自我效能感的標準化回歸系數β=.054(P >.05),手機成癮對自我效能感的標準化回歸系數β=-.173(P <.01),R2 為5.1%,說明手機成癮對自我效能感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在模型2中,檢驗手機成癮對心理韌性的影響,性別(女性)對心理韌性的標準化回歸系數β=-.077(P >.05),獨生子(否)對心理韌性的標準化回歸系數β=.070(P >.05),手機成癮對心理韌性的標準化回歸系數β=? -.396(P <.001),R2 為15.9%,說明手機成癮對心理韌性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在模型3中,在控制性別與是否獨生子的情況下,探討手機成癮透過心理韌性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性別(女性)對自我效能感的標準化回歸系數β=.148(P >.05),獨生子(否)對自我效能感的標準化回歸系數β=.016(P >.05),心理韌性對自我效能感的標轉化回歸系數β=.538(P <.001),手機成癮對自我效能感的標準化回歸系數β= .040(P >.05),說明心理韌性對自我效能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在模型3中,加入中介變量心理韌性后,手機成癮對自我效能感的標準化回歸系數由 -.173(P <.01,模型1)變為了 .040(P >.05,模型3),R2 為29.5%,說明心理韌性完全中介了手機成癮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四、討論
本研究通過對258名大學生的調查,揭示了師范院校大學生手機依賴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以及心理韌性在大學生手機依賴與心理韌性之間的完全中介作用。
相關分析顯示,大學生手機依賴與自我效能感顯著負相關,也就是說手機依賴越嚴重的大學生,其自我效能感越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就越不容易形成手機依賴。這與以往類似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機制表明人們總是喜好接收能力范圍內的工作,而有意回避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任務。在現代生活中智能手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功能越來越豐富,社交、上網、游戲、影音各類APP層出不窮,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的同時,也難免讓人沉浸于一種輕松愉悅、逃避現實的情境之中,最終患上手機依賴。這一結論給我們的啟示是:一方面要控制大學生手機使用時長,增強時間觀念,合理分配時間;調整重心,轉移注意力,多與人交往,多參加課余活動,充實大學生活。另一方面要著力提升大學生自我效能感,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合理審視自身,培養適當水平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科學設立目標,積極面對困難,學會正確歸因,不斷提高抗挫能力。
本研究還發現,心理韌性在師范院校大學生手機依賴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中起著完全中介作用。手機依賴會對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產生負向影響,而這種影響是通過心理韌性體現的。這就告訴我們提高心理韌性對減輕大學生手機依賴具有重大意義,可以通過幫助學生在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家庭支持和人際協助五個維度上提高自身心理韌性,從而緩解手機依賴。
本研究以師范院校大學生這一特定群體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大學生手機依賴、心理韌性、自我效能感三者關系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有價值的結論,但與假設不同的是,自我效能感對心理韌性正向影響不顯著,心理韌性對手機依賴負向影響也不顯著。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驗證。也許是影響手機依賴的因素有很多,心理韌性只是其中一個。再者本研究選取的樣品范圍僅來自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沒有在全省、全國范圍內師范院校大學生進行系統調查比較,希望今后的研究者能夠在對象選取上擴大取樣范圍。
五、結論
(1)師范院校大學生手機依賴對自我效能感產生負向影響。(2)師范院校心理韌性在大學生手機依賴與自我效能感之間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參考文獻:
[1]余欽.斯金納強化理論對高校學生干部培養的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4):81-83.
[2]陳艷.五年制高職護生心理韌性與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調查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 2018(24):130-131.
作者簡介:
柳曉娜(1985年8月-),女,河北邢臺人,講師,漢族,泰國博仁大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教師教育。
劉佳,女,河北衡水人,講師,泰國博仁大學在讀博士。
張穎(1984年-),女,河北衡水人,講師,泰國博仁大學在讀博士。
耿寶建(1985年-),男,河北衡水人,講師,泰國博仁大學在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