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甜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養青年一代正確價值觀的核心課程,教學內容必須始終圍繞核心目標,克服教學理論書面化,教學手段單一化等傾向。通過歷史比較法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的使用,以橫向比較同時期不同空間的歷史現象,思考和分析大背景條件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通過縱向比較不同時期、不同發展階段突破時間限制,把我國處于不同時期的歷史現象進行分析,總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與指導實踐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以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形成的理論成果有更加準確的把握。
【關鍵詞】“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 歷史比較法???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4-0160-02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也是中國人民奮力追求和實現的目標。青年一代更是肩負著這一偉大目標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程從時代理論出發,講授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歷史進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實踐具體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標識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以時代發展最新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創新理論成果。深層次從理論上闡述出“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因此,“概論”課程必須在明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線上,科學理性的分析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積極引導青年學子樹立正確歷史價值觀,將個人發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緊密結合起來。為此,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嚴肅、統整、理性的教學與黨的歷史發展結合,培育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一、培育大學生正確歷史觀的重要意義
所謂歷史觀,就是對待歷史文化、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等這些歷史問題的總的觀點和看法。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出發,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尊重社會歷史的發展事實,它強調人們對待歷史問題時,從歷史的客觀實際出發,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尊重歷史,承認歷史,還歷史以本來事實[1]。“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大學生歷史觀正確與否,對國家未來規劃與發展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突出強調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不斷推動國家整體發展中取得了輝煌成就。如果大學生不能清晰透徹地了解國家歷史發展變革,對新時代所取的輝煌成就也就無從談起,對于中華民族在不斷奮進中所取得的道路、制度、理論、文化優勢也無從理解,就不會從內心樹立真正的自信心和歷史自豪感。在中華民族不斷奮勇向前奔赴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途中,青年是國家發展的希望,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力軍。只有培育當代大學生正確的歷史觀,使其能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不斷總結經驗,結合實際剖析問題,才能更好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方法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二、歷史比較法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概論”課教學通過歷史比較法,不僅有利于大學生歷史知識體系的建構,更有利于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如何教會大學生在歷史史料中分析歷史問題,并通過現象看待事物的本質,從而在歷史演變過程中總結理論經驗。一般而言,歷史比較法可以從時間維度進行縱向比較,從空間維度進行橫向比較[3]。
(一)通過橫向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1.在“概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使用歷史比較法橫向比較
講明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不同時期與中國實踐結合創造出的時代理論精髓,理清世界發展的脈絡,要把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與世界歷史的發展相結合。尤其是將中國發展與西方國家的發展進行整體比較。在橫向比較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形成發展與國際背景和國際形勢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闡述概論課程兩大理論內容提出背景時,充分結合國際背景和當時世界變化,深入分析大背景條件下的中國面臨著怎樣的處境,需要解決的重點社會問題是什么?所面臨的挑戰和風險又是什么?明白了這些,我們就能很好的理解,不同時期的國家領導集體針對國際背景下中國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機遇、風險而提出一系列理論上的指導和戰略實踐安排上的重要意義,也能夠對在時代發展中提出的理論要點予以把握。同樣,將中國的發展狀況與世界發展相對比,歷史也時刻提醒我們:即使時代更迭,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美好生活的愿景更加強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仍舊是這個時代的主題。概論課堂要通過橫向比較法,引領新時代大學生牢記歷史教訓,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堅定不移的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在汲取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實際社會發展新面貌,不斷增強自身“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個人夢想和國家夢想緊密結合,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重任。
2.概論課教學中,歷史橫向比較應該結合具體的歷史事件進行比較
圍繞不同空間類似的歷史事件,在類似的環境或背景下,對不同國家和民族處理相似問題的舉措和結果進行分析。通過對比分析,促使學生增強信念,堅定道路,堅定領導和堅定發展。例如中國和美國在新冠疫情爆發后的舉措分析,新冠疫情爆發后,中國政府迅速采取國家應急機制,調配資源,時刻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打響了“湖北保衛戰”,全國上下一盤棋,合力同心共同抗擊疫情。從停工、停產、停學到復工、復產、復學再到中國經濟煥發活力,實現2020中國經濟正增長突破100萬億元。而相對每每叫囂“人權”的美國,疫情防控不力,感染人數激增,民眾抗議、示威游行,醫療物資分配不均等現象比比皆是。橫向比較為什么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場面?根本在于美國所追求的利益大多是資本主義集團利益的最大化,美國民眾所追求的“人權”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私利保護,并不是群體社會、群體利益。然而,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始終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4]。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因此在中美兩國疫情防控的舉措中,我們更能無比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通過橫向比較法也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是真正為人民謀取幸福的政黨,我們必須堅持和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信心,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不斷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通過縱向比較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指導實踐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1.在概論課程教學中,采用歷史縱向比較不同時間具體重大歷史事件,把相同或是相似的主題內容進行縱向比較
通過縱向比較分析,感悟時代質變。如“新時代中華兒女奮力追逐中國夢”與“鴉片戰爭之后中國人民求取民族獨立”的過去相對比,社會的主題都是圍繞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但過去在面臨歷史危機中,不同階級、不同群體在歷史抉擇中卻作出不同決策。只有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將人民與國家時刻放在首位,黨的百年征途初心和使命矢志不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在發展中總結,在總結中不斷發展。通過歷史的縱向比較,可清晰顯示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摸索進步、在改革創新中不斷成長。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從縱向對比中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及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信心。
2.概論課程教學中縱向對比要結合新時代發展,突出縱向比較中新時代的“新”
例如,同時辛丑年的對比,1901年辛丑年和2021年的辛丑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20年前的辛丑年,中國被迫簽下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120年后的辛丑年,中方代表在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中正告美國,“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講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120年,中國仿佛已換了人間!120年后中國人的底氣和自信,來自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實力體現。從劉長春單刀赴會倫敦奧運會,漂洋過海只為國人的榮譽而戰,到蘇炳添跑出亞洲紀錄,東京奧運大滿貫的歷史縱向對比,奧運夢的實現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推動祖國繁榮發展最好的展示,航天夢、交通夢、脫貧夢的縱向對比,都顯示出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所取得的一項又一項的佳績。通過客觀、形象生動的對比,使學生明白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更好地加深學生認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實際中不斷增強“四個自信”。
總之,“概論”課程要緊緊抓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主線,時刻把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主題,運用歷史比較法,結合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總結理論精髓。從歷史發展脈絡中,知來路,明去路,在比較中堅定黨的領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信心,不斷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參考文獻:
[1]孫耀勝,李曉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滲透科學歷史觀教育研究[J].黑龍江教育,2018(11)
[2]吳靜怡.加強當代大學生正確歷史觀教育迫在眉睫[J].求知導刊,2018(13)
[3]王燕曉,楊峻嶺.《培育大學生正確歷史觀的關鍵環節》[J].北京教育(德育)2020(11):48-58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