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天清,魏 巧,李傳強,袁 海,楊清塵
(1. 重慶交通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重慶 400074; 2. 重慶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重慶 400074;3. 重慶交通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重慶 400074)
瀝青混凝土作為常見的筑路材料,被廣泛應用于我國高等級路面的鋪筑。熱拌瀝青混合料(HMA)在生產過程中,由于生產溫度高,易造成瀝青老化,并且在消耗能源的同時會釋放大量有害氣體,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1-3]。針對熱拌瀝青混合料存在的諸多問題,相關學者在通過降低施工溫度來控制施工過程中的瀝青老化現象、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影響方面展開了大量研究。
相較傳統熱拌瀝青混合料,溫拌瀝青混合料(WMA)施工溫度可降低約30 ℃,能夠實現在較低溫度下的拌和、攤鋪和壓實,有效地減少施工過程中能源消耗和有害氣體排放、避免瀝青材料在施工過程中發生嚴重老化[4-7]。目前,國外關于溫拌改性瀝青的研發與應用已較為成熟。國內溫拌劑通常采用進口產品,如Sasobit和Evotherm等[8-10]。然而進口溫拌劑售價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溫拌技術在國內的推廣應用,因此不少學者展開了自制溫拌劑的相關研究[11-13]。
高志偉等[11]自制了WP和WS兩種溫拌劑,對兩種溫拌改性瀝青的流變性能進行研究,其結果表明,該種自制溫拌劑的加入不僅可以降低80%以上的黏度,而且可以改善瀝青的高溫性能;張苛等[12]采用三大指標、布氏旋轉黏度試驗和流變試驗研究了自制溫拌劑ZYF對SK90# 瀝青和SBS改性瀝青性能的影響,并與Sasobit和Aspha-min改性瀝青進行了對比,結果表明,4%摻量的ZYF溫拌劑同3%摻量的Sasobit具有大致相同的降黏效果,ZYF溫拌劑顯著改善了瀝青的低溫性能,但略微降低了瀝青的高溫性能;周天澍等[13]制備了三元共聚物降黏劑,通過三大指標、135 ℃黏度和軟化點差對三元共聚物改性瀝青的物理性能、降黏效果和穩定性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三元共聚物能夠有效降低瀝青的黏度,具有良好的存儲穩定性,并改善瀝青的低溫性能,但不利于瀝青的溫度敏感性和高溫性能;李波等[14]研究了2種溫拌劑(Sasobit、Evotherm)的溫拌SBS改性瀝青的水敏感性,結果表明,Evotherm改善了SBS改性瀝青與石灰巖的黏附性,Sasobit降低了SBS改性瀝青與石灰巖的黏附性。上述溫拌劑均能有效降低瀝青施工溫度,但仍然存在成本較高的問題。因此,筆者從降低成本出發,研發一種由回收廢棄物作為原料合成的溫拌劑。
筆者基于紅外光譜和熱穩定性試驗,分析了生物柴油-廢塑料裂解蠟(簡稱“油-蠟”,下同)溫拌劑的物化特性和改性機理;研究了不同摻量的油-蠟溫拌劑對瀝青降黏特性、高低溫性能和老化性能的影響規律,并與Sasobit、Evotherm進行對比分析;最后基于表面自由能理論研究了油-蠟復合改性瀝青與集料間的黏附性,為油-蠟溫拌劑的推廣和應用提供了一定參考。
瀝青選用殼牌70# 基質瀝青,技術指標見表1,其滿足JTG F40—2004《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的要求;自制的油-蠟溫拌劑由基礎材料(生物柴油、塑料裂解蠟)處理后制得,其外觀呈綠棕色膏狀;Sasobit產品為白色顆粒狀;Evotherm產品為深黃褐色黏稠狀液體。

表1 70# 基質瀝青技術指標
將70# 基質瀝青在135±5 ℃環境下加熱至熔融狀態,然后分別將制備好的油-蠟溫拌劑按摻量5%、6%、7%加入到基質瀝青中;在135±5 ℃恒溫條件下,用玻璃棒手動緩慢攪拌30 min,使其分散均勻,得到油-蠟復合改性瀝青。Sasobit和Evotherm采用相同的方法進行拌和,得到溫拌改性瀝青,其中Sasobit取推薦摻量3%,Evotherm取推薦摻量0.6%[15-16]。
采用FTIR和TG試驗對油-蠟溫拌劑的物化性能進行了表征。通過RV試驗,分析70# 基質瀝青、3種摻量(5%、6%、7%)的油-蠟復合改性瀝青、3%Sasobit改性瀝青和0.6%Evotherm改性瀝青在120、135、150 ℃下的黏度變化情況;通過三大指標試驗,研究不同瀝青RTFO試驗前后的針入度、軟化點和延度;通過DSR試驗,以車轍因子G*/sinδ評價瀝青的高溫性能,測試溫度區間為58~76 ℃,加載頻率為10 rad/s;通過BBR試驗,以勁度模量S和蠕變速率m評價瀝青的低溫性能,測試溫度為-6、-12、-18 ℃。基于表面能理論,通過躺滴法測得瀝青的接觸角,線性擬合得到瀝青的表面自由能參數,計算得4種瀝青(70#基質瀝青、6%油-蠟復合改性瀝青、3%Sasobit改性瀝青、0.6%Evotherm改性瀝青)與兩種集料(石灰巖、花崗巖)的黏附功,以此評價瀝青與集料的黏附性。
油-蠟溫拌劑的FTIR圖如圖1(a),70# 基質瀝青和6%油-蠟復合改性瀝青的FTIR圖如圖1(b)。

圖1 溫拌劑和改性瀝青紅外圖譜曲線
由圖1(a)可知,油-蠟改性劑在1 438、1 740、2 853、2 922 cm-1處出現明顯吸收峰;在2 853、2 922 cm-1處吸收峰是C—H伸縮振動;1 740 cm-1處吸收峰歸屬于CO的伸縮振動;1 438 cm-1處吸收峰歸屬于脂肪族甲基和苯環骨架共同作用振動。由此可知,油-蠟溫拌劑主要由烷烴、飽和烴等組成。
由圖1(b)中可知,基質瀝青和改性瀝青在1 438、1 740、2 922 cm-1處的特征峰只有峰值大小的變化,位置沒有改變。其原因考慮為油-蠟溫拌劑與基質瀝青均以烷烴為主,特征峰一致。因改性瀝青較基質瀝青沒有明顯特征峰出現,指紋區的吸收峰也未發生改變,由此可知油-蠟溫拌劑與瀝青間以物理改性為主??紤]溫拌劑的摻入使瀝青中飽和分的相對含量增加,輕質組分對瀝青起到一定的潤滑作用,從而使改性瀝青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實現降黏的效果。
油-蠟溫拌劑的TG曲線如圖2。
油-蠟溫拌劑在使用過程中,需要較好的熱穩定性,使其在施工過程中不易揮發。由圖2可知,油-蠟溫拌劑在230 ℃左右開始出現了明顯的質量損失,說明溫拌劑滿足熱穩定性的要求,能夠適應瀝青的施工溫度,可作為溫拌劑使用。

圖2 油-蠟溫拌劑的TG曲線
不同瀝青的黏溫曲線如圖3。

圖3 不同瀝青的黏溫曲線
由圖3可知:
1)同一溫度下,以135 ℃為例,6種瀝青的黏度大小排列順序為:70#基質瀝青>5%油-蠟復合改性瀝青>3% Sasobit改性瀝青>6%油-蠟復合改性瀝青>7%油-蠟復合改性瀝青>0.6%Evotherm改性瀝青。對比Sasobit和Evotherm改性瀝青在不同溫度下的黏度變化,摻量為6%和7%的油-蠟溫拌劑具有較好的降黏效果。
2)油-蠟溫拌劑可明顯降低瀝青黏度。溫度在135 ℃時,摻量為5%、6%和7%的油-蠟復合改性瀝青黏度分別較70#基質瀝青降低了31%、63%和66%。其中,6%摻量和7%摻量的油-蠟溫拌劑降黏效果相差不大,與3%Sasobit改性瀝青降黏效果相當。根據黏溫曲線,6%摻量的油-蠟改性瀝青混合料拌和溫度在130 ℃左右,較傳統熱拌瀝青混合料拌和溫度降低約30 ℃。
不同瀝青短期老化前后的三大指標如圖4。

圖4 短期老化前后不同瀝青的性能指標
由圖4(a)可知,6組瀝青經短期老化后針入度均減小。這是因為高溫條件下瀝青中的飽和分、芳香分等輕組分揮發,膠質、瀝青質含量相對增加,使得瀝青變硬變脆。70# 基質瀝青和5%、6%和7%摻量的油-蠟復合改性瀝青的殘余針入度比分別為68.6%、73.5%、75.8%和78.2%,油-蠟復合改性瀝青具有較基質瀝青更好的耐老化性能,且隨摻量增加,耐老化性能更好。摻入Sasobit和Evotherm的改性瀝青的殘余針入度比均明顯增大,其中Sasobit表現出更好的耐老化性能。
由圖4(b)可知,短期老化后瀝青軟化點增加,高溫性能提高。5%、6%、7%摻量的油-蠟復合改性瀝青的軟化點增量分別為6.1、5.6、5.3 ℃,較基質瀝青分別降低了7.9%、11.1%、15.9%,說明油-蠟溫拌劑改善了瀝青的耐老化性能;隨溫拌劑摻量增加,改性瀝青抗老化能力提高。同時還注意到,Sasobit和Evotherm改性瀝青的軟化點增量均小于基質瀝青,說明Sasobit和Evotherm同樣有利于瀝青的抗老化能力。
由圖4(c)可知,短期老化后,5%、6%、7%摻量的油-蠟復合改性瀝青的延度保留率分別為22.1%、22.5%、23.0%,均大于70# 基質瀝青(21.7%),該結果同樣說明,油-蠟復合改性瀝青受老化的影響程度相對較小,經短期老化后仍能夠保持相對較好的抗變形能力。
不同瀝青的殘留針入度比、軟化點增量和延度保留率有相同的變化規律。改性瀝青的耐老化性均優于基質瀝青,其中Sasobit具有最佳的耐老化能力,Evotherm與6%摻量的油-蠟復合改性瀝青耐老化能力相當。3種不同摻量的油-蠟復合改性瀝青中,摻量為7%時的瀝青具有最好的耐老化能力。
不同瀝青DSR試驗結果如表2。

表2 不同瀝青的溫度掃描試驗結果
由表2可知:
1)不同瀝青的車轍因子隨溫度變化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即車轍因子均隨溫度增加而減小。說明在高溫條件下,瀝青中黏性成分增加,抗永久變形能力下降。
2)同一溫度下,瀝青的車轍因子隨油-蠟溫拌劑摻量的增加而增大。以64 ℃為例,5%、6%和7%摻量的油-蠟復合改性瀝青的車轍因子分別較基質瀝青提高了1.27、1.96、2.45倍,說明隨著溫拌劑摻量的增加,瀝青表現出更好的抗變形能力,高溫性能增強。
3)摻入5%的油-蠟溫拌劑,改性瀝青PG高溫等級保持不變;當摻量達到7%后,PG高溫分級由64提升到76。加入Evotherm后,瀝青車轍因子略有浮動,但對瀝青的高溫性能影響不顯著。Sasobit改性瀝青和Evotherm改性瀝青的PG高溫等級分別為PG70和PG64。不同改性瀝青的高溫性能大小排列順序為:7%油-蠟復合改性瀝青>3%Sasobit改性瀝青>6%油-蠟復合改性瀝青>5%油-蠟復合改性瀝青>70# 基質瀝青>0.6% Evotherm改性瀝青。
不同溫度下瀝青BBR試驗結果見圖5。

圖5 BBR試驗結果
由圖5可知:
1)對于瀝青而言,同一溫度下,勁度模量S越小,蠕變速率m越大,其低溫性能越好。6種瀝青的低溫性能排序為:70# 基質瀝青>0.6% Evotherm改性瀝青>5%油-蠟復合改性瀝青>6%油-蠟復合改性瀝青>3% Sasobit改性瀝青>7%油-蠟復合改性瀝青。
2)同一試驗溫度下,隨著油-蠟溫拌劑摻量的增加,改性瀝青的勁度模量S逐漸增大,蠕變速率m逐漸減小。以-12 ℃為例,5%、6%和7%改性劑摻量的復合改性瀝青勁度模量S較基質瀝青分別增加了24.7%、35.5%、44.1%,蠕變速率m較基質瀝青分別減少了3.93%、6.23%、8.09%。表明隨著油-蠟復合改性劑的增加,改性瀝青低溫性能有所下降。因此改性劑摻量不宜過大。結合降黏特性分析結果,推薦使用6%摻量作為改性劑最佳摻量。
基于以上試驗確定的油-蠟溫拌劑最佳摻量(6%)進行表面自由能相關試驗和計算。以此評價油-蠟溫拌劑、Sasobit和Evotherm對瀝青-集料界面的黏附性影響。
參考文獻[17]的試驗步驟和計算過程,通過SPCAX1型接觸角測定儀測得待測瀝青(70# 基質瀝青、6%油-蠟復合改性瀝青、3%Sasobit改性瀝青、0.6% Evotherm改性瀝青)與已知表面能參數的3種測試試劑的接觸角,通過線性擬合后的斜率和截距求得待測瀝青的表面能參數。3種測試試劑相關參數見表3,待測瀝青表面能參數見表4。

表3 20 ℃時測試試劑的表面自由能參數 [17]

表4 不同瀝青的表面自由能參數
由黏附功可知,干燥條件下瀝青黏附礦料所需能量越大,瀝青和集料的黏附性越好,抗水損害能力越強。為更好地對比不同瀝青間的黏附性,選擇石灰巖、花崗巖兩種集料進行瀝青-集料界面的黏附功計算,集料相關參數見表5,黏附功計算結果見圖6。

表5 礦料的表面能參數[18]

圖6 瀝青與集料間的黏附功
由圖6可知:
1)Evotherm改性瀝青與石灰巖的黏附功最大高達82.37 mJ·m-2;其次是油-蠟復合改性瀝青,其與石灰巖的黏附功為78.03 mJ·m-2;Sasobit與石灰巖的黏附功最小,僅為68.59 mJ·m-2。由黏附功可知,干燥條件下瀝青黏附礦料能量越大,所需能量越多,黏附性越好。溫拌瀝青與石灰巖的黏附功排列順序為:0.6%Evotherm改性瀝青>6%油-蠟復合改性瀝青>70#基質瀝青>3%Sasobit改性瀝青。溫拌瀝青與玄武巖的黏附功呈相同的變化規律。
2)對比不同集料-同種瀝青的黏附功可知,石灰巖-溫拌瀝青黏附功均大于花崗巖-溫拌瀝青黏附功。以6%油-蠟復合溫拌瀝青為例,石灰巖-溫拌瀝青黏附功是花崗巖-溫拌瀝青黏附功的1.46倍。說明在其他條件一定時,石灰巖具有比花崗巖更好的黏附性,這是因為花崗巖表面自由能中的極性分量占比更高,加之花崗巖是酸性集料,從而更容易被水潤濕,使瀝青-集料間黏附性下降,從而增加了水損害的可能性。
1)油-蠟溫拌劑與瀝青沒有發生明顯化學反應,以物理降黏為主,具有良好的熱穩定性。
2)6%摻量的油-蠟復合改性瀝青黏度較70# 基質瀝青降低了63%,具有同3%的Sasobit相當的降黏效果,其瀝青混合料的施工溫度較熱拌瀝青混合料降低約30 ℃。
3)油-蠟溫拌劑、Sasobit和Evotherm均可以改善瀝青的耐老化性能。車轍因子的變化規律表明,油-蠟溫拌劑和Sasobit能改善瀝青的高溫性能,Evotherm對瀝青高溫性能無顯著影響;蠕變勁度和蠕變速率的變化規律表明,油-蠟溫拌劑對瀝青低溫性能存在一定負面影響,Sasobit顯著降低了瀝青的低溫性能,Evotherm對瀝青低溫性能無顯著影響。
4)綜合考慮油-蠟溫拌劑摻量對瀝青降黏效果、耐老化性能和高低溫性能的影響,推薦油-蠟溫拌劑的最佳摻量為6%。
5)6%油-蠟復合溫拌瀝青的黏附性介于0.6%Evotherm改性瀝青和3%Sasobit改性瀝青之間。兩種集料中,石灰巖比花崗巖具有更好的黏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