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似攝像機的取景器,里面盛著美麗的景色和人的心事。“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窗前的景色就是一幅山水畫,望著窗前的美景,一生漂泊不定的杜詩人此刻心情應該是愉悅的。豐子愷有一幅《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的漫畫:一張小桌倚靠在窗前,桌上兩只茶杯,桌邊兩把竹椅已人去椅空,竹簾高卷的窗外,一彎新月如鉤。談興已過,客人已走,茶水已涼,單留下主人望著窗外一彎新月發呆,熱鬧過后復歸安靜,有一點點的惆悵和寂寥。
窗是房子的眼睛,是屋里人與外面世界聯系的窗口。得意和失意,進取和退守,心思都寫在一扇窗前。得意時是“春曉推開北面窗,揉飛乳燕好輕狂”。失意時是“從此靜窗聞細韻,琴聲常伴讀書人”。臺灣電影《窗外》里,情竇初開的美少女江雁容常撲閃著一雙美麗的大眼睛望著窗外遐想,編織自己美好的夢。這樣美麗的眼睛讓人不忍心看到她希望的破滅。
有屋就有窗。房屋是用來遮風擋雨、休養生息的,住在屋里有安全感;窗戶是用來迎日納陽、養精蓄銳的,站在窗前有無限的希望。人生總在充滿希望的路上前行,再失意的人,站在綠意蔥蘢的窗前也會重新燃起希望之火,哪怕那星火是微弱的。“昨天鄰家乞薪火,曉窗分與讀書燈。”前途渺茫,情緒低沉,想要改變自己的前途,唯一的抉擇就是重新打起精神,早早起來就著鄰家借來的薪火發奮讀書。
早亮和晚熄的窗燈下,都是一些不甘平庸的人。清代才子袁枚是乾嘉時期的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和美食家,著作等身,流傳后世的就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及《隨園詩話補遺》《隨園食單》《子不語》《續子不語》等。這么多文字作品,單靠才氣是不行的,還要有筆耕不輟的定力,他有一首詩就道出了其中的緣由:“白鶴一聲語,青天半夜風。夢從秋后短,詩向枕邊工。隔夜硯常濕,曉窗燈尚紅。是誰來拭幾,知我讀書功。”沒有早起晚睡的犧牲,沒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想有一番成就是不可能的。
窗里窗外,不同世界。窗外的世界精彩紛呈,令人向往,也叫人發奮。古人追求窗外精彩的方法多是讀書。“知識改變命運”嘛,幾個窮書生為了美好的前程,擠坐在昏暗的窗前拼命讀書,夢想有朝一日能“暮登天子堂”,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后來漸漸把一起讀書的人叫作“同窗”。宋呂祖謙《與朱侍講書》:“同窗者,乃叔度之弟景愈”,是最早使用“同窗”一詞的。十年寒窗苦,考取功名不易,“同窗故友”有共同的奮斗經歷,叫起來格外有親切感。
人生已經半百,記不清自己站過多少扇窗口,看過多少次窗外的風景,唯有老家的窗景始終印在心中。草屋漏窗,稼禾環繞,堂屋正中有一扇北窗,窗戶不大,用柴篾做的窗檔,窗下有一張桌子,桌子很矮,油漆斑斑,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全靠這張桌子。晚飯后,母親收拾完桌子,我們兄妹三人就趴在這張桌子上,點上煤油燈寫作業。母親洗刷完畢后,坐在我們旁邊,一邊做針線活兒,一邊督促我們看書、寫作業。這樣寒窗下苦讀,不單是窗外世界的吸引,更多是母親不懈的督促。
上初中時,學校要求學生自己帶課桌,家里請木匠師傅打了一張小書桌。暑假,小書桌拖回來,放在里屋靠南窗的位置。窗外是綠意可人的玉米稈,桌上是幾本厚厚的課本。屋內雖然簡陋,但窗外有綠,窗內有書,這樣的讀書環境,對農家子弟來說,已經是最好的待遇了。
如今,我也有一間帶有窗戶的書屋,窗外綠樹繁花,室內一架書籍,閑暇時候,多在這里看看書,觀觀景,但看書觀景,已經沒有了功名的羈絆,更多的是充實自己內心的世界。
作者簡介:梁洪來,江蘇省灌南縣人,民警,系連云港市作家協會會員,連云港市散文學會理事。在《連云港文學》《散文選刊》《連云港日報》《揚子晚報》《蒼梧晚報》《金陵晚報》等發表散文100余篇。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