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戲劇具有文學性特點,兼具舞臺性和藝術性。在戲劇創作中,編劇需要考慮舞臺以及戲劇其他要素之間的聯系,充分結合上述要素,才能創作出具有特色的戲劇作品。鑒于此,本文重點分析舞臺對戲劇編劇的重要性,并明確舞臺、戲劇編劇二者的關聯,提出將舞臺要素向戲劇編劇當中融入的思路。
關鍵詞:舞臺 戲劇編劇 價值
在舞臺藝術中,戲劇屬于核心藝術類型之一,其突破了案頭文學淺層次的藝術形式。從編劇角度分析,只有戲劇劇本具備舞臺性這一前提,才能將其藝術效應以及感染力充分體現。所以,在編劇環節應充分將舞臺要素融入其中,以呈現戲劇表演活力及其獨特的魅力,通過舞臺表演,讓受眾體會戲劇藝術的感染力。
一、舞臺對戲劇編劇的重要性
民國初期戲劇作家始終處于搖擺地位。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出現了田漢、吳光祖等戲劇作家。在之后的一段時間,戲劇成為宣傳的重要載體;涌現出各類樣板戲,導致戲劇文化批判性不斷削弱,在文學深度方面也略有不足。隨著市場化的發展,文化市場充斥著娛樂性特點,真正高雅的文化鳳毛麟角,在戲劇創作方面也逐漸脫離文化本質,其中包含舞臺藝術。由于戲劇創作過程中創作者的意識是由當時時代特點所決定的,通過舞臺表演能夠知曉創作者的感悟。成功的劇作家,通過舞臺表演即可感受到其作品的文學氣質,因此,舞臺能夠抒發編劇的創作感悟。[1]
二、戲劇舞臺和戲劇編劇二者的關系
戲劇的本質為舞臺表現性的體現,所以,戲劇創作也并非簡單地編寫劇本,需要沖出文字表面含義的桎梏,并將更多層次的舞臺要素融入其中。在戲劇編創以及戲劇表演等流程中,作為編劇都應該將舞臺要素考慮其中。原因是戲劇編創的完善性最終會在舞臺表演方面有所體現,所以,如果忽視了舞臺要素,那么就有可能陷入單一化或者過于僵化的狀態。整體來講,戲劇編劇、戲劇舞臺二者之間關系如下。
(一)戲劇需要依附舞臺
所有的戲劇作品都應依附舞臺而存在,如果脫離舞臺表演,那么就難以完成編劇的最終目標。劇本是戲劇的靈魂,必然難以脫離舞臺以獨立形式存在。編劇需要通過舞臺表演,在獨特的時空內,將自身編創的魅力顯現出來。所以,編劇人員要通過虛實結合的手法,將明暗相融的創作思路體現出來,通過多樣化的舞臺形式,將戲劇人物的內心動態體現出來,呈現多個層次人物特點。
(二)戲劇具有舞臺觀賞性
戲劇創編的重要宗旨就是審美水平提升,編劇創編戲劇主要為了將其觀賞性體現出來。所以,劇本編寫手法的運用需要聯系戲劇劇場性以及舞臺性等特點。從本質上講,劇本創作需要擺脫戲劇內容局限性特點,以欣賞者的視角,考慮受眾感受,將特定場景融入其中,體現出雅俗共賞的特點,使受眾面臨特定的舞臺情境時,可以對戲劇藝術性以及趣味性等舞臺形象有獨特的感知。[2]
(三)通過舞臺體現創作要素
戲劇的創編目的是為了優化戲劇舞臺效果,進而帶給受眾更加直觀和整體的印象。所以,若戲劇劇本被重新創作,需要將受眾因素考慮其中,因為戲劇是面向受眾而存在的。部分受眾藝術素養較高,欣賞水平也相對較高;還有部分受眾為普通觀眾,不具備較高的藝術素養。由于受眾欣賞水平存在差異,所以,編劇創編戲劇的過程中,要杜絕“書本氣息”,要“雅俗共賞”,使戲劇能夠被大部分受眾所接受,從內心喜歡上戲劇。因此,戲劇編劇不但要完成內容設計,還要考慮戲劇舞臺性和受眾特點,以此為基礎,把握上述關鍵要素,才能使劇本內容符合大眾審美。
三、在戲劇編劇中融入舞臺要素的思路和策略
(一)融入思路
分析戲劇創作以及舞臺表演二者之間的關聯可以發現,戲劇創作最終目的是將其舞臺特征體現出來,如果脫離舞臺,那么戲劇內容也會出現枯燥性以及空洞化等問題。與此同時,舞臺表演過程能夠驗證戲劇的編劇是否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和大眾性的把握能力,所以,在創編環節,應重視舞臺要素的融入。
1.體現出編劇內容的大眾性
戲劇的編創人員要深入生活,對于受眾反應要全面觀察,把握受眾喜好,進而展開戲劇創編,如此才能使戲劇作品受到大眾歡迎,彰顯戲劇魅力。同時,對于不同類型的受眾,還要將其審美需求以及心態特點考慮其中,并將其和內容設計相互融合。因為受眾類型存在差異性,體現出不同群體的需求特點,所以,戲劇創編方面,要有對受眾注意力的設計,體現出編劇大眾性特點,如此才能增添戲劇自身對受眾的感染力。[3]
2.突出戲劇的表現性
如果戲劇內容表現力缺乏,那么在舞臺表演過程中就會令受眾感到乏味,會喪失觀賞興趣,不愿意繼續欣賞。從這一視角分析,戲劇編劇要將編創重點向表現性方面落實。在實踐過程中,編劇應該關注戲劇內容多樣化特點,保證劇本內容能夠吸引更多受眾。所以,戲劇編劇要秉承戲劇藝術性這一前提,使劇本編創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將戲劇作品不斷改進,讓戲劇有效展現其表現性,與舞臺意境相互融合,帶給受眾美的感受和深層次的心靈啟迪。
3.展現編劇的靈活性
戲劇編劇需要將劇本內容靈活地體現出來,對于不同題材、不同類型的劇本應該選擇差異化的編劇形式。具體來講,舞臺戲劇具有顯著的多變性特點,編劇設計的過程應該立足劇本從整體上進行設計,從多個角度對戲劇內容加以優化,保證編劇過程的靈活性特點。舞臺戲劇應避免紙上談兵或者坐而論道的創作方式,要利用靈活的創作手段使舞臺戲劇更具有吸引力。
(二)融入策略
1.考慮受眾心態
因為戲劇的本質是反映特定階段社會的現實問題,也是從深層次對人類情感的揭示,所以社會性以及情感性共同組成戲劇的內涵。戲劇編劇在作品創作期間,應考慮到戲劇社會性和情感性相關要素,并將上述要素在舞臺上呈現,以吸引更多受眾。編劇的創作需要基于受眾心態的調查研究,對創編模式加以優化。實際上,不同時代、不同群體受眾的心態是變化發展的,所以,編劇要緊跟時代腳步,密切聯系群眾,傾聽群眾的心聲,不要模式化地進行創作,而要深入生活,把握受眾心態,換位思考,將生活藝術化地搬上舞臺,不斷提高自身的創編水平。
2.提高自身認知
一部分戲劇編劇對劇本的創作方向不明確,認為劇本創作只是單純地為了舞臺表演,向其中融入功利性元素,忽視了劇本的藝術性特點。編劇應該不斷轉變自身創作認識,否則必然會對戲劇創作整體性產生影響。為了從源頭上改變創作狀態,編劇應該充分明確自身職責,在作品創作階段融入更多美學要素,在潛移默化中使大眾欣賞之后審美素養能夠得到提升。同時,編劇還應不斷提高戲劇的編創水平,摒棄傳統的單純模仿創作模式。因為這種創作模式下會限制創作人員思路,使戲劇作品內容的創新性不足,這種創作現象亟須得到改變。除此之外,編劇還要摒棄自身惰性因素,不斷賦予作品創新內涵,使戲劇內容更具吸引力。
3.聯系舞臺實踐
戲劇創作的典型特點是將經濟性以及商業化各項要素融入其中,而創作中融入商業化要素往往會將戲劇自身的藝術性淡化。所以,此種創作現狀亟須改變。戲劇編劇要聯系舞臺實踐,讓戲劇創作真正回歸舞臺表演,將舞臺要素和編創巧妙融合,防止創作過程受到商業因素干擾。編劇還要設身處地將聽眾感受考慮其中,在此基礎上彰顯編劇藝術性以及靈活性特色,凸顯戲劇舞臺效果。
比如,著名話劇作家田漢自小熱衷戲曲藝術,經常在劇場中穿梭,對于舞臺較為熟悉,經過實踐積淀,創作出《關漢卿》以及《文成公主》等優秀的話劇作品。作為話劇作家的曹禺,在少年時期參加話劇演出,像《壓迫》《織工》《娜拉》等都是他的作品,由于民國時期的女演員相對較少,因此,他常常扮演女角,由于表演才能出眾,更有“南開戲劇之花”的美譽,后來創作出的作品《北京人》《雷雨》等成為廣為流傳的經典之作。[4]
除了話劇以外,戲曲的創作也同樣離不開舞臺實踐,像京劇名作家齊如山,由于其重視舞臺實踐,并且知曉表演藝術,所以創作出《嫦娥奔月》《黛玉葬花》等經典戲劇作品,成為“梅派”戲劇的典型代表。范鈞宏也是著名的京劇作家,其通過在京劇班演出,有大量實踐積累,創作出《楊門女將》和《九江口》等系列劇本。吳素秋也是京劇演員兼作家,具備演員的實踐經歷,改編《白毛女》作品,還創作出《黛諾》。通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對編劇來講,熟悉舞臺至關重要,只有經歷大量舞臺實踐,才能創作出更具特色的戲劇作品。
四、結語
通過上文分析,可以知曉戲劇舞臺、戲劇編劇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戲劇編劇在創作環節要考慮受眾因素,同時,可利用多重感官沖擊對舞臺環境加以優化。隨著戲劇創作模式以及方法的不斷更新,戲劇編劇要從整體性入手開展劇本創作,提高自身認知,通過舞臺實踐熟悉戲劇舞臺,不斷創新戲劇舞臺效果,以多樣化形式為受眾帶來更好的戲劇欣賞感受。
參考文獻:
[1]李佳鑫.戲劇編劇賴以生存的土壤——戲劇舞臺[J].幸福生活指南,2019(08):191-192.
[2]郭建鵬.戲劇編劇與戲劇舞臺[J].中外交流,2017(1
0):42.
[3]李麗來.淺議舞臺對戲劇編劇的重要作用[J].明日風尚,2019(19):113+115.
[4]趙恒武.戲劇編劇賴以生存的土壤——戲劇舞臺[J].中國文藝家,2017(4):41-42.
(作者簡介:馬霞,女,甘肅省歌劇院,三級編劇,研究方向:編劇)
(責任編輯 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