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玄鳥之聲——藝術發生學史論》是一部關于藝術起源與發生研究的學術著作,這部書終成稿近160萬字,圖片390幅,分上、中、下三冊。是一部將藝術起源論與發生學融通,梳理、批判、吸收十余種藝術起源學說,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跨越多個學科而成的,內容豐富、廣博的藝術學術專著。在編校過程中,筆者有很多體悟,更深刻地理解了編校中時間與質量無法調和的矛盾,總結了工作中的一點經驗和教訓。
關鍵詞:《玄鳥之聲——藝術發生學史論》 學術專著 編輯 出版
一、整體評價
《玄鳥之聲——藝術發生學史論》是一部關于藝術起源與發生研究的學術著作,是蕭兵先生30多年來苦心研究的結晶,是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學術資助項目。我們編輯部收到書稿的時候,是一個大大的紙箱子,作者全部手寫而成,并輔以多年來搜集的書報雜志相關圖片素材,共計200多萬字,圖片近500幅。
望著那稿紙不一、用筆不同的一箱書稿,想到蕭兵老先生已90歲高齡,仍筆耕不輟,學術研究不止,對心愛的學術領域巨大的投入與付出,以及堅韌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這也許就是老一輩治學之人的執與拙。
二、編校中的心得體會
筆者參與這套書的電子稿件核對、版式設計,也參與了該書的一、二、三校部分工作,并最終負責全書統改。因此,對這本書的完成過程有較為深入的了解,有很多思考和體悟。
(一)手稿錄入心得
全書是作者蕭兵老師歷經多年手寫而成,且配圖也是他本人從各種報紙、雜志和圖書上剪下來的畫貼上的,所以在錄入成為電子稿的過程中有很多問題。關于文字部分,我們編輯部采取的方法不是逐字打印,而是用掃描儀掃描電腦識字,雖然錯別字比較多,但是能夠以最經濟、最快速的方式形成完整的電子稿。然后再由編輯部的多位同事對照紙稿進行格式設計和錯別字校對。整個過程非常耗費人力和時間,最終我們花了半年多的時間,做成了一個有初步版式設計的200萬字的電子文檔,然后由一位編輯開展書稿的編輯工作。
1.在核對電子稿的過程中,一個問題非常突出——那就是太耗費人力和時間。核對電子稿本身比想象中進展要慢很多,如果加快,做出的電子稿質量下降;但如果太慢,正確率是提高了不少,但是投入產出不成正比,人力成本消耗巨大。這個問題與編校過程中質量與時間的矛盾異曲同工,最重要的還是掌握度。同時,編輯還要對電子稿進行排版設計工作,一般編輯工作中使用的都是WORD或WPS,在排版的便捷程度上與專業排版軟件存在極大的差距,浪費很多時間。事后想來,這部分工作其實可以留給編輯處理。因為編輯書稿中還要再次核對手寫原稿,將這些版式和標題級別提前設計好,標清楚,由排版統改才是更方便快捷的辦法。我們在這方面走了彎路。
2.圖片方面,由于作者提供的圖片全部都是從書或雜志上剪下來的,并沒有原始照片,因此,全書圖片像素并不盡如人意,不過我們也盡量進行了修整,打印出來實在太模糊太黑的圖片就刪掉。比較模糊、較重要的圖就適當縮小,如果圖片邊沿不整齊,就做一個灰色淡化底紋,讓圖片形狀規整。這是我們能做到的最佳狀態。作者在書中使用的圖片很多是史前遺址照片、文物照片、油畫照片等,如果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可以在圖庫中尋找這些圖片或者在博物館的網站尋找這些著名作品、文物的照片,會得到質量更好的圖片。
(二)統改中的心得
筆者是這套書的責校但不是責編,所以文章題目嚴格來說還不能叫編輯手記。《玄鳥之聲——藝術發生學史論》這套書在編輯統改后,最終的統改工作是在三校后進行的,筆者認為統改工作應該放在一校后是比較合適的,而且本叢書三本書的三個校次,每次都是每本書由一個校對負責,并不是一套書由一個校對負責。只在最后三校完成后才匯總到筆者這里進行統改。這是為了節省出版時間,但是對于書稿的質量會所影響,畢竟不同的人校對稿子的要求和風格不同,擅長的校對領域也不同,使得書稿的不統一問題一直沒有被消滅。最后到筆者這里時,時間緊迫,只有較為簡短的統稿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是存在隱患的。
1.本書的統改問題主要集中在外國人名、地名、專有名詞翻譯的不統一。該書是一套類似研究綜述的學術專著,全套書引用內容龐雜,作者按照不同的藝術起源學說進行了歸類,把幾百本著作的不同觀點匯聚在一起,使得古今中外的資料大量匯聚。尤其是翻譯的人名、地名、專有名詞,隨著時代的變化和譯者的不同,這些詞匯的譯法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有些前后文中實際是同一詞匯的甚至不能通過發音的相似度來判斷,只能靠內容。如果對書稿內容不熟悉,對相關理論不了解,在編校過程中甚至不能發現其中的問題,則對書稿質量的保證產生極大的挑戰。筆者在統稿的過程中,就發現了多處類似的問題,關于這些問題已盡力修改,但是直到本書出版仍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因為筆者知道自己能力有限,而這本書又是專業性極強的專著,因此只能修改自己所知范圍內的問題,相信仍存有疏漏,盼有識之士予以指正。
2.統改中第二個問題就是,作品中第一次出現的、翻譯的人名、神名、專業名詞等,需要括注英文或者拉丁文、希臘文等,但圖書的體量巨大,加上之前說的可能存在統改不徹底的情況,因此,雖然筆者查找了所有能查找、訂正的單詞,但只能說是盡量在每個重要名詞出現的第一次標注外文,不能保證每一個外文的標注都是在第一次出現時。
3.統改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版式設計的統一問題。作者寫該書歷經幾十年,因此書稿的格式一直在變。最終筆者把全書所有的腳注統改一致。為書中比較和對比的內容設計了專用的表格進行統一。該書的特點是編輯為引文設計了兩種格式,一種是原文引用的,使用了楷體,左右縮進兩個字符,還有一種是作者總結歸納的條目式內容,使用了仿宋,左右縮進兩個字符,進行區分。筆者認為這種區分并不是一定要存在的,仿宋字體的條目式內容按需要實際可部分歸為楷體,部分回歸正文,并不影響閱讀。不過,考慮到作者和編輯希望這部分內容能夠引起讀者的重視而把它們單獨提出來,筆者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
本書是筆者從2011年入行以來,遇到的難度最大、知識面最廣、專業性最強、跨多學科的大部頭學術著作,因此,在統改的過程中往往覺得力有不逮,深恨自己能力不足。可見,編輯工作確實是一個需要邊干邊學、邊吸收邊充實自我的工作,否則書稿到了面前,你盡力了,但是又確實感受到了能力有限,總是在出版中留下遺憾。
(三)目錄、頁碼不連排原因
本書使用一個書號,分上、中、下三冊,但是目錄并沒有全部排在上冊,頁碼也沒有連排。這樣做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現實原因。本書一直由三位編輯進行校對,因此,對于目錄和頁碼的校對都是分別進行的,為了更大程度地保證正確性,在三校完成、統改發現此問題后,并沒有再對分排的目錄和頁碼進行合并,以免在目錄和頁碼方面出現更多的問題,節省了時間和精力。二是方便讀者。考慮到這本書的內容體量大,目錄各冊書分開不連排,使讀者能夠更容易找到相對應的內容。此外,本書上冊383頁,中冊604頁,下冊396頁,總頁碼達到1383頁。如果讀者翻書查找目錄等相應內容,連排的數字巨大的頁碼為閱讀查找增加了難度,不利于讀者使用。不過,不連排目錄和頁碼出現的問題就是書必須包裝在一起,否則無版權頁,書號的中、下冊容易丟失且不為讀者所知,所以,這套書是三本塑封一套的。那么,這樣的做法是否正確?我們參考了“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紅色延安口述·歷史”系列叢書的體例。在確認這樣編排目錄和頁碼正確的基礎上,確定了這樣的用法。
(四)封面文字設計
這套書難度很大,雖然筆者讀了不下三遍,但是最終也不能完全明了書中每一處的意思。因此,封面的宣傳語與封底的內容簡介寫起來就格外有難度。最終經過多次修改,確定為現在的內容:“藝術,自古被看作神對人類的恩賜,走過一個由使用到審美的漫長歷程。它以繁衍和勞動‘兩種生產為基礎,是人類學習及其成果的展演。”最終修改成現在的樣子是有原因的。首先,這本書是藝術發生學史論,所以藝術的起源與發展是最基礎的、需要說明的。其次,藝術的本質是什么?用恩格斯的話說就是“兩種生產”。這句話在全書多次出現,是核心。最后,一句話“藝術是人類學習及其成果的展演”是全篇的結論,是作者寫此書得到的結論,所以寫成這樣一段話是經過了很久的磨煉和提煉最終達成的。而內容簡介則要稍微好一些,有了這個封面宣傳,圍繞封面宣傳語進行進一步的展開即可。
三、結語
通過統改這套書,筆者學到了很多統稿方面的經驗,也思考了很多,收獲頗豐。首先,通過編校這套書,筆者從中學到了不少知識,如藝術學、發生學、考古學、歷史學、神話學等。對待每次編校稿子的態度是,不但當作編校的學習,還要當作對相關知識的學習,豐富自己在這一領域的知識,為下一次遇到相似的書稿做充分準備。其次,筆者更深刻地理解了編校中時間與質量無法調和的矛盾。不論在核對電子稿的過程中,還是在參與三校的過程中,或者在最后的統稿過程中,催促早日完成的聲音一直不斷,這也是近些年來編校質量與效益沖突愈演愈烈的一個表現。這套書編校難度很高,但是實際銷售卻不一定有較大的市場。也就是說,除了項目最初的資金支持和上市以后圖書館館配需要,該書并不會有什么收益。如此效益不高的圖書,在現在的圖書市場只會越來越少。但它又確實是關于藝術發生學的一個比較全面的、綜述性的研究,有出版和留存的價值。所以,只能是保證圖書質量,未能當作藝術品雕琢,作為編輯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關于統改書稿,筆者認為,還是應該將統改融入編輯工作,并把編輯工作做得更充分一些,把統改也交由編輯處理。編輯對書稿的了解畢竟比校對深刻,編輯進行統改能夠更容易發現問題,而且編輯完成完整的書稿后對書稿有一個整體的評價,因此,也會對作者寫作中容易出現的問題有更客觀、準確的判斷,對統改問題的思考也會更加全面。由一位校對處理一套書的統改,還是不太合適、不太全面的。
總的來說,《玄鳥之聲——藝術發生學史論》這部三本一套的學術大部頭已經圓滿出版,雖然有一些遺憾,但作為編校中的一員,筆者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也在事后有了更多關于出版、關于編校的思考,希望以后自己能在編校工作中做得更好。
(作者簡介:莊婧卿,女,碩士研究生,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副高,研究方向:編輯出版)
(責任編輯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