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恩 陶靜
摘要:通過對張元素升降浮沉藥性理論及其在中藥組方配伍中的應用研究,歸納、總結其在中藥組方配伍中的應用規律,從傳統中醫藥經典著作入手,查閱古代醫籍,以年代和醫家為脈絡闡釋升降浮沉理論的起源、提出、完善、確立及普及,以及張元素對中藥升降浮沉理論的貢獻,中藥的升降浮沉性能和其他藥物性能一樣,只是藥物作用的一個方面,僅能作為臨床辨證用藥的依據之一,但不是唯一依據。我們在注重藥物升降浮沉性能的同時,還需結合中藥的其他性能綜合考慮,靈活應用升降浮沉的藥性理論。
關鍵詞:張元素;升降浮沉;藥性理論;組方配伍
中藥升降浮沉理論是中藥藥性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是升降學說在中藥學領域的具體體現[1]。在金元時期升降浮沉學說得到了全面發展,張元素提出了升降浮沉的藥性理論,開創了依據升降浮沉劃分藥物的先河,其后,李東垣等又作了進一步的補充,使藥物升降浮沉學說趨于完善,藥物的升降浮沉性能,主要是以改善臟腑氣機升降紊亂和病勢順逆的功效為依據,在張元素之前,《傷寒雜病論》組方配伍中已經蘊含了中藥升降浮沉的理論思想,自張元素之后,升降浮沉的藥性理論更加廣泛,現研究報告如下。
一、張元素創立升降浮沉藥性理論
在金元時期,張元素提出了升降浮沉藥性理論,開創了根據升降浮沉來劃分各類藥物的先河,其中包括臟腑陰陽升降和藥物的升降浮沉理論。
1.臟腑陰陽升降理論
心肺居上焦主陽氣,所以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肝腎居下焦主精血,所以肝為陰中之陽,腎為陰中之陰,脾胃居中焦,所以脾主升,胃主降。如果臟腑升降功能出現了問題,一定會產生病癥,需要及時治療,他順勢提出利用藥物升降浮沉的理論來治療。
2.藥物的升降浮沉理論
(1)張元素認為凡物同氣必有諸味,同味必有諸氣,它們的氣味都有薄厚之分,性能也隨氣味不同有一定差別,所以如果想證明這個猜想一定要熟悉藥物的氣味和特性,所以在《醫學起源》中將常見的106味藥物分成五類,此外張元素在五類藥物的基礎上又添加了巴豆、白僵蠶、生姜、杜仲四味藥,因為巴豆沉降、白僵蠶體輕而浮升、生姜清浮而生升、杜仲沉而降,并不符合“風生升”、“熱浮長”般進行分類。
(2)在不同組合藥物配伍中,同一藥物也會根據相配的其他藥物不同來表現出不同的升降浮沉,例如甘草,可升可降,在不同處方中表現形式也就不同。
(3)藥物的升降浮沉也與炮制有關,通常表現為熟升生降,張元素認為治療咽喉之下肚臍之上的病痛用“熟”如酒炙品,治療肚臍之下的病癥用“生”如黃連、當歸等。
(4)藥物的升降浮沉也與用藥的部位有關,主要表現味根升梢降,用藥物的根、身、梢分別對應人體的上焦、中焦、下焦,例如甘草梢去莖中痛效果效果很好。
二、諸家共同完善升降浮沉藥性理論
在當時金元四大家對升降浮沉理論均有研究,他們把氣機升降理論落實到了臟腑層面及組方用藥中[2]。也可以說此理論是金元四大家共同創立的,當中的升陽、攻下等方法的創立和應用均成為典范。
其中諸家對此各有各的見地比如:張子和擅長降心火、益腎水;朱丹溪重視腎之封藏及臟腑氣機升降,擅長滋陰降火;王好古完善四氣五味與升降浮沉的關系;李時珍重視四時升降;吳鞠通將升降浮沉藥性理論應用于三焦辨證及溫病等。
總之,后期的醫家們都根據自己的擅長方向對藥物升降浮沉理論進行了完善并在實踐中大力推廣了此理論。
三、升降浮沉理論在中藥組方配伍中的體現
主要分為《傷寒雜病論》代表方、易水學派代表方和后世代表方三類[3]。其中中藥組方配伍的升降浮沉理論在《傷寒雜病論》中的體現為:麻黃湯麻黃、杏仁宣降肺氣;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以除痞;甘草瀉心湯生熟不同,升降有異;黃連湯藥量關乎升降;烏梅丸厥陰轉歸調升降等。在易水學派代表方中的體現為:九味羌活湯分經論治重升降;補中益氣湯甘溫并用重中氣之升提;越鞠丸行氣解郁重氣機之升降;痛瀉要方土中瀉木重肝脾之升降等。在后世代表方中的體現為:濟川煎寓升清于降濁;血府逐瘀湯牛膝、桔梗升降相因;黃芽湯轉樞中氣、升降金木、和濟水火;升降散“火郁發之”;升陷湯重升提胸中大氣等。
四、討論
1.升降浮沉的現代定義及相互關系
關于此理論的定義眾說紛紜,但是目前最常用的說法是它體現了藥物對人體作用的不同趨向性,升和降,浮和沉都是相對的,它們對應的趨向相反。
2.升降浮沉的影響因素
人們通常認為藥物的氣味薄厚、用藥部位和炮制等外在因素均可以影響藥物的升降浮沉,但是其中藥物的內在因素占主導,藥物的四氣五味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藥物的功效,而功效又可以直接反饋在藥物的作用趨向也說明了藥物的功效決定著藥物的升降浮沉。
3.升降浮沉藥性理論在中藥組方配伍中的應用體現
在實踐中我們可以利用單味藥的升降浮沉表現了此藥的趨向性這一特點來調節氣血、控制病情等,通過組方配伍在藥組和治療方面能更準確更快速的發揮作用,同時藥物的升降浮沉性能和其他藥物性能一樣,只是藥物作用的一個方面,藥物特性的一種,僅能作為臨床辨證用藥的依據之一,并不能作為唯一依據。
五、結論
張元素的升降浮沉藥性理論起源于《黃帝內經》,是建立在臟腑氣機升降的基礎上的[4]。早在《傷寒雜病論》中的組方配伍中就描述了藥物升降浮沉理論的雛形,是將此理論最早用于實踐的,但張元素提出了升降浮沉藥性的理論并驗證,成就了許多具有升降浮沉特點的藥方,對后世影響極大,此理論建立在中醫理論的基礎上應當遵循中醫規則,配方時,在注重藥物升降浮沉藥性時也要參考中藥的其他性能,才能做到配組恰到好處。
參考文獻:
[1]劉金濤,翟雙慶.張元素對氣味厚薄升降浮沉理論的建構[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0,35(05):2428-2431.
[2]陳龍.淺析中藥升降浮沉藥性理論[J].廣西中醫藥,2020,43(02):44-47.
[3]任北大. 張元素臟腑辨證理論及用藥特點的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7.
[4]郭雨晴. 張元素腎臟證候特點研究[D].中國中醫科學院,2020.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