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慶香
摘要:在我國民法體系之中,民事責任制度在實際應用中,是確保民事責任制度實現的重要方式。但是民事責任的承擔基礎是債務人責任財產,若是債務人以積極的或者是消極的方式對自己的財產進行處分,那么就可能會使得償債能力減弱或者喪失,會對民事責任制度造成極大影響。本文將從《公司法》角度出發,探討債權人的代位權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債權人;代位權;公司法
為了保護公司的債權人的根本利益,當股東違反出資的責任造成影響,《公司法》將債權人的代位權制度引入了進來。與剛廢止的傳統《合同法》中的適用條件相比,這一制度在《公司法》中的具體應用存在較大的不同和差異,但是也更加體現了代位權制度在《公司法》中的具體實現價值。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將這一制度引入到《公司法》以后,引發了較多的債權人之間的利益沖突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是目前我國司法部門需要解決的任務重點。
一、債權人代位權制度在公司法中應用的要件不同
債權人的代位權制度很好理解,屬于債的保全制度范疇,而其又源自于債的一般擔保理論。這一理論主要是指債務關系一旦成立,那么債務人就必須以其所有責任財產(是指責任人用以承擔民事清償責任的財產)的擔保而對債務進行履行[1]。從目前情況來看,相比于剛廢止的傳統《合同法》,債權人代位權制度在《公司法》中有一定創新,且存在較大差異,而這些差異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代位權客體的范圍不斷擴大。債權人代位權目的主要是保全責任財產,因此當債務人的資金出現不足時,原則上來說,債務人行使的一切的可能會造成責任財產的權利,債權人都應該代為行使。我國債權人代位權的客體范圍表現的比較狹窄,對債權人的代位權制度的限制并沒有存在什么正當理由,這就使得債權人代位權的客體范圍出現擴大。在《公司法》中也有明確規定,股東除了可以利用貨幣資金外,還可以利用知識產權和土地使用權等,對其進行估價并依法轉讓,作為非貨幣資產出資;當出資為作為非貨幣資產時,在具體操作中需要符合相關規定。
二是對債務人怠于行使這一要件的忽略。從上文中可以看出,按照債權人代位權制度,債權人要想行使代位權,那么其前提基礎就是必要性的存在,也就是說,當債務人的行為會對債權人權利產生不利影響時,那么就需要對債務人處分的相對性進行限制[2]。這一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債務人出現了特殊的財務狀況;另一方面則是債務人不想行使對于第三人的權利。根據我國《公司法》,只要公司不能夠對其債權進行清償,股東出現違反出資義務的行為之后,債權人可以對其進行訴訟,這樣就可以讓該股東承擔相應的責任。由此可以看出,《公司法》中并沒有對債務人怠于行使這一要件進行明確要求。
二、債權人代位權制度在公司法中應用的現狀
首先,可能存在有多重訴訟的問題。公司的債權人較多,當公司出現原始股東抽逃出資這一現象之后,并沒有對出資義務進行履行,這會讓公司其他債權人面臨資金損失,因此公司債權人就會向法院提起訴訟。若是公司不同的債權人向同一法院進行訴訟,那么問題的出現就不是很明顯。然而,若是公司債權人向不同的法院提起訴訟,一方在審判時需分別進行,也就需要分別對事件的真相進行調查,這會造成司法資源的嚴重消耗和浪費;另一方面,案件的基本情況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法院不同,其得出的結論也會存在不同,這就會造成同案出現不同的判決。判決的不同結果會使得不同訴訟人之間產生意見的分歧,公司債權人就會有意識地選擇法院管轄權,從而選擇可能最有利于自己判決的法院進行管轄。
其次,公司債權人之間也有可能產生利益沖突。債權人的債權總額與股東的違反出資義務的額度相比較小,那么這一問題表現可能并沒有那么嚴重。當公司債權人占比較高,利益沖突比較明顯,并且這一沖突矛盾是很難被調解的[3]。在《公司法》中明確規定,股東當未能對出資義務進行全面履行時,需要承擔對應責任,且當有相同的要求被債權人提出時,人民法院是不予以支持的。這時會發現最高法院承認的利益沖突是存在的,并且也對沖突的解決思路進行了明確。這一結果與民法典合同編并沒有差異,債權人救濟權問題的解決,需要建立在法理基礎上,且需要對債權人的代位權制度進行支持。
三、債權人代位權在公司法中應用的有效措施
1.廢除不入庫做法
總地來說,《公司法》債權人代位權制度的應用,可能出現爭議的原因都源自于對于入庫做法的采納。入庫主要是指對于次債務人的債權行使效果直接歸與債務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債權人代位權在《公司法》中應用的爭議就應該廢除入庫做法。對債權人平等清償問題進行有效解決,更好地調節債權人之間的利益沖突。若是繼續采用入庫做法,代位權在債權人的行使過程中會受到影響,并且加劇了其他債權人出現投機行為[4]。所有制度很難做到完美,在立法過程中,相關人員需要權衡利弊。強勢的債權人會對弱勢的債權人利益造成侵害,是當下的主要問題之一,這就使得債權人不能夠做到清場的平等性,而不入庫這一做法是簡易債權回收手段的體現,并且充分履行了債權人平等清償的原則。當采納了不入庫做法以后,股東在違反出資義務后,與傳統模式還是有區別的,需要以股東所違反的出資義務范圍為限,這樣才能滿足法律相關規定。原則上來說,當法院在審理之后,其他法院就不用再審理相同的請求,有效避免了多重訴訟問題的出現。
2.落實破產程序以外的必要共同訴訟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當債權人在兩個以上,以同一個債務人進行訴訟時,可以在審理這些案件時一并審理。在債權人的代位權制度的應用過程中,也應該將這一規定適用其中。訴訟問題與公司債權人之間的沖突當債權總額不大,且在股東違反的出資義務以內時,沖突不明顯;但是也要注意,如果額度較大,且在違反的出資義務額度之上時,那么就必須要進行合并審理了。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共有財產在受到侵害時,共有權人是可以提起訴訟的,可以將共有權人確定為同一公共訴人。在提起代位權訴訟時,若是股東仍然沒有補繳出資,會對公司財產產生侵害;當股東違反出資義務并且債務人的公司處于瀕臨破產或破產狀態時,這時對于剩余利益的索取者為公司債權人,也就是說,公司債權人可以看做為公司財產共有人,因而也就可以進行共同訴訟。
3.重視破產程序中的處理工作
上面的措施在應用中,其實多見于沒有進入破產程序的公司,如果進入到這個程序之后,那么就要采取另外的處置措施了。在破產程序進行過程中,公司的訴訟需要選擇專門的管理人員進行,債權人會議是債權人行使自身權利的主要方式,對于債權人代位權在破產程序的應用中,適用的空間有限[5]。相關管理人員作為破產公司的代表機構,是有權利代表債務人進行訴訟的,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自動凍結制度的具體要求。根據我國企業破產法的相關規定,當公司進入破產程序以后,所有與債務人有關的民事訴訟或仲裁,就算已提起訴訟或仲裁,正在司法程序中,也都應該中止,在管理人員接管債務人的財產之后才能繼續進行。為對自動凍結的目的進行考慮,只要是對破產財產可能形成影響的訴訟,那么就應該受到自動凍結的拘束管理。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對于違反出資義務的股東責任進行追究,需要在《公司法》中合理踐行該制度,一方面,這一做法產生了積極的現實意義。但是因為在制度設計上的缺陷也會產生較多的問題,比如多重訴訟和債權人之間的利益沖突。本文主要提供了三種解決方法,分別是廢除不入庫做法,加強破產程序外的必要的共同訴訟,以及做好破產程序中的管理人代表權和撤銷權。
參考文獻
[1]TANRui.公司債權人對未履行出資義務股東的直接請求權研究[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9,032(001):44-46,49.
[2]王利明.債權人代位權與撤銷權同時行使之質疑[J].法學評論,2019,037(002):1-8.
[3]韓秀偉.公司法對債權人保護問題的法律研究[J].南方論刊,2020,000(004):65-67.
[4]孔祥輝.代位執行制度與債權人代位權在司法實踐中的區分適用問題——案外人某公司與申請執行人黃某,被執行人某綠化公司等人執行異議案[J].大眾投資指南,2019,No.335(15):287-288.
[5]周雨涵.債權人代位權行使效力歸屬——"入庫規則"與"優先受償規則"之比較[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0,033(001):57-59.
中煤地第二勘探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市,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