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提瀅
摘要:《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書寫的綱領性文件,也是一部有關無產階級的科學著作。通過對《共產黨宣言》的研究,了解校園傳銷一再發生的原因,分析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缺失原因,引導大學生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并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鍵詞:《共產黨宣言》、思想政治觀念、校園傳銷
對于當代新青年而言,傳銷這一詞語并不罕見。在生活之中,我們總能聽說一些關于傳銷的事跡,可能來源于家人的飯后余談,可能來源于大數據的網絡。而可悲的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墮入了傳銷這個高危組織。多數大學生被騙入傳銷組織失落后解圍,更有不幸者永遠離開了世界。校園傳銷的風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學生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的缺失,沒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金錢觀。本文結合《共產黨宣言》的核心思想,通過引用校園傳銷的案例,研究分析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缺失現象及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所產生的意義。
一、什么是思想政治觀念
思想政治觀念是一個人對于事物在思想上、政治上以及德行上的認識和所采取的行動。由此構成其政治素質,表現在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思想政治觀念使大學生對于自身各方面的素質有明確的把握。
二、《共產黨宣言》的歷史背景
《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書寫的綱領性文件,也是一部有關無產階級的科學巨著。目的闡明資本主義必然會走向毀滅,社會主義必然迎來光明未來的思想,澄清社會上對共產黨人的誤會,統一無產階級革命隊列的,總結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教訓,為全世界的無產主義運動提供指導。馬克思恩格斯寫作《宣言》不是出于一時的內心激動,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和思想根源的。首先,這是19世紀40年代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其二,是當時國際工人運動發展的產物;其三,是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發展的結果。《宣言》直接指導了世界各國的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特別是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為20世紀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的獨立運動提供了理論指導。以《宣言》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使中華民族通過《宣言》指導,徹底解脫了封建的命運,推倒了千百年來一直壓迫中國人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從而使中華民族真正屹立于在世界上擁有了自己的獨立地位[1]。
三、《共產黨宣言》的核心思想
1.唯物史觀
貫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歷史階段的生產運作,一定會以此為基礎產生社會結構,這兩者隨著歷史的推移構成了每一時段政治和精神的基礎;這一觀念可以用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三要素之間相互決定作用的關系來表示,正是使人類社會的內部結構形成,為我們解讀社會的提供了模型。從這一觀點上分析校園傳銷,即:21世紀以來,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使社會的經濟生產達到了空前的高度,社會等級分化,再加上獨生子女政策的推行,社會結構發生改變,以此為基礎的該時代的政治和精神需求也隨之發生變化,自然,社會中作為獨立個體的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也會發生改變。從校園傳銷發生的一方面原因來看,現在的大學生多數作為整個家庭的唯一孩子,一直過著衣食不缺的生活,正確的金錢觀本身就難以樹立。而大學又是一個小型的社會,身邊同學的衣食住行會有很大的不同,在金錢勢力上體現的會更加明顯,在這樣的情況下,誘惑時時發生。當金錢不足而父母又不接濟的情況下,便會另尋旁路。另一方面則體現在獨立的思想政治觀念上,部分大學生已成年,認為生活費不能再依靠父母,所以選擇各種兼職招聘。正是這些想法,讓傳銷騙子鉆了空隙。
2.“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思想”
“兩個必然”即“資本主義必然會走向毀滅,社會主義必然迎來光明未來的思想”。資本主義社會的占基礎地位的矛盾是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由于這一矛盾的運動,必然導致生產的相對過剩以及嚴重的社會兩極分化,經濟上的變動以周期性的形式出現,并引發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個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兩個絕不會”即目前存在的社會形態,在它所能承受的所有生產力傾倒出來時候,才有滅亡的可能;而更深層次的生產關系,在它所依賴的物質基礎在原有社會形態里完全發揮以前,是決不可能產生的。“兩個決不會”是在“兩個必然”思想的基礎上進行的深化。“兩個必然”揭示的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規律。“兩個決不會”則強調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時間性和艱難性。兩者既有區別,又相互統一,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教育在大學階段屬于公共必修課,但一些大學生仍對于《宣言》中所描述的“共產主義”以及“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實現存有疑問,校園傳銷案例的不斷發生反映出了大學生的價值觀在不斷地動搖,理想信念的不堅定,而究其根源在與還沒真正理解《宣言》核心思想的科學內涵,所以才會對可能面臨的校園傳銷組織束手無策。
總之,無論我們大學生在未來的人生路中會面臨什么樣的困境,只要我們心中有信仰,不拋棄,不放棄,堅定踏實的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走下去,馬克思,這些麻煩總會得到最后的解決,只要我們愿意相信,共產主義就是我們的依靠,它的光輝會照耀到每一個相信它的人身上,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建設的中堅力量更應該清晰、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讓祖國的明天能夠完全寄予到我們的身上,而我們也能承擔起這一份偉大的責任。
四、思想政治觀念缺乏原因
1.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的影響
網絡所具有的開放性、廣泛性等特點,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受網絡上各方面的影響,錯綜復雜的網絡信息極易對中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沖擊。中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自律與他律相結合,而網絡“虛擬性”、“開放性”、“隱蔽性”的特點,導致他律約束的弱化。這顯然不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思想;不利于大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3]。
2.思想政治觀念逐漸向功利化并攏
新時期大學生追求理想,但思想政治觀念逐漸的功利化。學生們很多時候把學習和工作當成是走向成功的路石。當代大學生希望通過個人的奮斗來實現理想,使理想與財富,個人財富與社會財富有機結合,并講求實惠,在義與利的問題上,他們更加會選擇后者[5]。
3.分辨能力弱,缺少社會經驗
改造世界和人類解放是馬克思、恩格斯書寫《宣言》的價值導向,是對世界歷史、工人運動及各種經濟哲學的總結和升華而形成的科學理論。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實踐上都蘊含著豐富的實踐智慧,對于新時期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新時期大學生的學校經驗往往大于社會經驗,不能把所學知識與社會實踐相聯系,主觀能動性強,但易與實際脫離,表現在盲從、片面和表面的看待問題上往往孰是孰非,難分對錯,易受不正確思潮的影響,缺乏足夠的判斷能力[5]。
4.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困難
高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然而,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網絡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多因素作用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所依賴的政治權威性和道德優越感受到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挑戰。由此,書本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使大學生產生厭煩情緒。但依賴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思想政治實踐教育卻無法監督且難以檢查實踐成果,很難說真正對學生產生了什么影響。“學生厭學、教師難教”已成不爭的事實,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困難[4]。
5.多變社會形態的存在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社會形態多種多樣,文化向多元化發展,互聯網的發展使社會形態更為復雜,形形色色的人們之間相互影響,高校是進入真正社會之前的的一個小社會,學生們之間更是會互相影響,不正確的思想觀念由此傳播。一些大學生的思想逐漸偏離了我國的實際,價值取向扭曲,政治信仰不堅定甚至是崇洋媚外,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拋之腦后。[5]
五、研究共產黨宣言思想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所產生的意義
1.有利于大學生堅守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宣言》從唯物史觀的角度提出資本主義必然會走向毀滅,社會主義必然迎來光明未來的思想,大學生只有充分了解共產主義的科學內涵,將人生的偉大理想與想要在社會中實現的理想相結合,才能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志存高遠,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己任,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2.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是一個國家的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文化根基,對國家的經濟建設和未來發展有重大的意義,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重要的指路明燈,因此大學生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能使信仰在政治上更加堅決,明確人生前進的方向,更加踏實堅定的把人生的漫漫旅程踏過,為國家未來的發展保駕護航[6]。
3.有利于新時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共產黨宣言》在理論和實踐上是新時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學校開展《共產黨宣言》的學習工作,對于樹立當代大學生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有著理論和實踐上的意義,有利于高校為國家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后備軍。
五、共產黨宣言的思想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發
1.用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和實踐創新
《宣言》中無產階級政黨的先進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實踐上的先進性,體現在共產黨人是各個國家以工人階級為代表的政黨中最堅定的、始終腿咚共產主義運動進行的部分;另一個是理論上的先進性,體現在他們區別于其余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過程、規律和所產生的結果”[2]。
這啟示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進行需要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提高青年學生的分辨善惡的能力,在理論上加強研究,補充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其次,堅持推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讓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做到真正理解[7]。
2.開展網絡思想政治觀念教育
網絡具有及時性、形象性、娛樂性的特征,利用信息網絡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可以采用一些動漫和漫畫等形象易懂的方式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及時關注學生思想動態,提高學生的網絡思想自律性,增強網絡文明意識、責任意識,通過網絡思想政治觀念教育使馬克思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3.積極開展組織社會實踐活動
建立機制保障社會實踐的長效運營,使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在實踐中發揮作用,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與理想信念相結合,與就業方向相結合,將社會實踐活動視為必修,規定學時與學分,使之制度化、規范化,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對馬克思主義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參考文獻:
[1]楊金海.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研究讀本[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7-18.
[2]楊金海.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研究讀本[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207-212.
[3]李濤. 論網絡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云南財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1 (1):1-2.
[4]王富蘭.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與意識的新特征[J].消費導刊,2008,23:251.
[5]徐俊,黃洪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認同實證分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4(6):1-2.
[6]薛晗.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基石.[J].法制博刊,2017,26:285.
[7]王碧軒,王紅.《共產黨宣言》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發[J].成才之路,2020,12:1-2.
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省泰安市,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