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工作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高等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本文從文化的美育和文字的美育兩個方面淺顯地闡述了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美育實踐,旨在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大學英語? 美育
【中圖分類號】G40-014;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6-0097-02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美育實踐的意義
“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泵烙ぷ髟诮逃母鱾€階段都顯得尤為重要,而高等教育的美育工作可以培養并啟發大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辨別能力,從而凈化、美化他們的心靈,從根本上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在2019年《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教育部明確了高校美育工作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主要舉措和組織保證,如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強化普及藝術教育并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等,強調了美育工作的重要性。
大學英語是大多數高校中的公共必修課,是大多數非英語專業學生在大學本科四年期間必須修習的一門課程,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美育實踐,可以在潛移默化中為學生引導健康的審美觀念,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為新時代的高校美育工作貢獻一份力量。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美育實踐
(一)文化的美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是高校美育工作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文化的美育部分筆者主要是從傳承、傳播中華文化的美的角度來進行闡述。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四冊第二單元Secrets to Beauty為例,這個單元的兩篇文章雖然是在討論外貌美和內在美,但是“美”的定義實在是太寬泛了,美無處不在,而美沒有一個刻板而統一的標準。因此,筆者在處理這個單元時,從自然、藝術和生活的美來引入,在講解文章之后,又從文化上來擴展了中華文化獨特的美,期望學生能夠從自然、藝術、生活和文化等各個方面來汲取美的營養,而這恰恰也會反作用于個人的內在美和外在美上。
儒(Confucianism)、釋(Buddhism)、道(Taoism)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在介紹中華文化獨特的美時,筆者淺顯地闡述了儒、釋、道與自然的關系,旨在拋磚引玉,希望學生以此為契機來思考自己心中的中華文化獨特的美。
“天人合一(Heaven and Men Are United as One)”是儒教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最基本的信念。人生于自然,因自然的恩惠與滋養才能夠更好地立足于這宇宙之間。因此,敬畏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在《論語》中也有一定的體現。孔子在《論語·陽貨》中有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無言無語,然而四季流轉,萬物應運而生,這就是自然的力量與美。而在《論語·先進》中,面對孔子的問題時,曾點回答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眳⒖甲g文為“In late spring, after the spring clothes have been newly made, I should like, together with five or six adults and six or seven boys, to go bathing in the River Yi and enjoy the breeze on the Rain Altar, and then to go home chanting poetry.”這正是孔子的其中一個弟子曾點的人生理想,而孔子對其大加贊賞。與陽光、河流、微風相伴,與自然融為一體,悠然自得地享受生活,恬淡而寧靜,恰恰是一種詩意的生活,一種美麗的向往。在講解這段話時,可以讓學生想象暮春三月,陽光和煦,穿著寬松的春服,與三五好友相約在美麗的沂河邊沐浴,而后登上曲阜的舞雩臺,享受著徐徐的微風,最后一起吟詩結伴而歸,這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是多么愜意的享受。教學時可以先將原文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用白話文來解釋并嘗試翻譯原文,最后再展示英文版本讓學生對比并學習,讓他們更好地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智慧與美。
佛教也與自然有著緊密的聯系。自古寺廟、禪院大多都修筑在山林之中,而提到“禪”,我們很容易就會聯想到幽深的密林,潺潺的溪流和悅耳的鳥鳴。唐代詩人常建在其《題破山寺后禪院》中寫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边@首詩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中“禪”的忘我、寧靜、愉悅以及筆者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那種超脫和高遠的境界,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說:“禪接著莊、玄,通過哲學宣講了種種最高境界或層次,其實倒正是美學的普遍規律?!痹诮虒W中,除了分享這首詩的參考譯文,如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翻譯的版本,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分享一下自己對于“禪”的理解,鼓勵他們思考“禪”的美是什么,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還有沒有什么其他形式可以體現這種美,開發學生的聯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并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美。
“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基本范疇,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道”周而復始,無窮無盡。若從東亞文化圈的角度來看待“道”,筆者從蔡美花教授對“道”的論述中更能找到共鳴?!皩徝乐黧w投入宇宙自然的本體——‘道’,進而與宇宙自然成為一體,身在其中盡情享受生命的無限與美麗”,即“感受自然,愉悅于自然,不受拘束”。因為沒有參考譯文,筆者嘗試將這兩句話翻譯為:“The aesthetic subject plunges into ‘Dao’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and the nature), being united as One with the universe and the nature , and enjoy the infinite and beauty of life in the universe and the nature.”“to feel nature and find delight in nature without limitations”。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和學生分享對這種無限與美麗的理解,這是一種含蘊綿綿,浩瀚無垠,仿佛像一個充電的能量場,讓人可以煥然一新,在愉悅之中享受生命的感覺。也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的認識,鼓勵學生各抒己見,百花齊放,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中華文化的美。
(二)文字的美育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無論是在課本中還是教師課外補充的內容中,英語這門語言的文字本身的魅力也是大學英語美育實踐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和學生分享文字的修辭之美、文字的音韻之美和文字的思想之美。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其著作《論讀書(Of Studies)》中有一句著名的文段:“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這段話既體現了英語的修辭美,也體現了英語的音韻美。排比(Parallelism)是英文中一種很常見而很重要的修辭方式,在這種修辭方式中,一般會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同或相似的結構排列在一起,用于強調或加強語氣。上面文段中的“to be tasted”“to be swallowed”和“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即為排比中的三個相同或相似的結構,在視覺效果上看起來整齊、對稱;而正是這種整齊、對稱,使得這段話來誦讀時有一種音韻美,一是每個動詞的被動語態的讀音上的統一,二是“few”和“chewed”也體現了準押韻(Assonance),即在一句話里排列的單詞中,至少有兩個單詞的元音是相同的,而輔音不同;或者至少有兩個單詞的輔音是相同的,而元音不同。在上面的例子中,“few”和“chewed”的元音相同,而輔音不同。這種押韻方式可以使讀者在誦讀起來時朗朗上口,富于音韻美和樂趣。
著名演員奧黛麗·赫本曾經說過:“For beautiful eyes, look for the good in others; for beautiful lips, speak only words of kindness; and for poise, walk with the knowledge that you are never alone.”這句話體現了她對于真正的美的理解,也體現了她的質樸、仁慈與優雅。和學生分享這樣的文句,可以讓學生看到一顆美麗的心靈的模樣,體會到文字中的思想之美,而用這樣一個家喻戶曉而富有魅力的名人的語言來進行美育,也會讓學生更有興趣,更能產生共鳴。
三、結語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美育元素,可以讓大學英語教學更富于趣味、更具有內涵也更有意義。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美育還可以通過其他形式來進行,例如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的美育。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多加思考,使美育的形式和內容更加豐富、更有創意。
參考文獻:
[1]趙丁玲.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美育滲透[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70-73,76.
[2]張小晉.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美育的滲透[J].素質拓展,2020(1): 66-67.
[3]樓宇烈.漫談儒釋道“三教”的融合[J].文史知識,1986(8): 18-26.
[4]蔡美花.韓國古典美學范疇——“風流”[J].東疆學刊,2013(1): 1-6,111.
[5]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 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
[6]李澤厚:禪意盎然[EB/OL]. http://net.blogchina.com/blog/article/2590690
[7](春秋)孔丘,楊伯峻今譯,劉殿爵英譯.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8.
[8](春秋)李耳,傅慧生今譯,亞瑟·韋利英譯.老子[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9](唐)李白等,許淵沖譯.話說唐詩[M].北京:中譯出版社,2020.
作者簡介:
馬靜(1986年-),女,漢族,四川自貢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