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業炎
歷史上,孔子形象主要有三種呈現方式:圖畫、雕塑和文本。在圖畫、雕塑中,孔子或為師,或為帝,或為圣,其相貌雖有“七丑”之說,但無怪異之稱。而文本中的孔子形象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其相貌由簡單、平凡趨向復雜、怪異,整體上突破了人體正常形態。比較而言,文本中的孔子相貌更具特色,更有研究價值,應給予重視。目前,學界對孔子相貌的研究,以畫像和雕塑為主。雖有學者論及文本中孔子的相貌,但其論述多限于辨析體態、考證真偽,未深入探討孔子相貌的演變、特點、成因、意義。因此,本文探究文本中孔子相貌的演變及其意義,以期對身體敘事研究有所借鑒。
因孔子同時代的圖畫、雕塑、典籍均未記載其相貌,故后世以不同形式呈現的孔子相貌皆可視為虛構。古人虛構孔子相貌的過程可分為三階段:先秦是第一虛構期,漢代是第二虛構期,宋金是第三虛構期。自先秦至宋金,孔子相貌最終確立,被定格為四十九表??鬃佑扇送懽優椤吧窆帧保蔀闅v史上容貌最復雜的異相圣人之一。

先秦是孔子相貌的第一虛構期,古人借助相術敘事確立了孔子相貌與前代圣賢之間的關系,構建出早期的孔子形象。據《孔子家語》《孔叢子》等文獻的記載,此期人們常借助黃帝、堯、皋陶、舜、禹、成湯、子產等人的相貌來塑造孔子的圣人之相。譬如孔子“頭似堯,其頸似皋繇,其肩似子產”(《孔子家語·困誓》),或者兼具“黃帝之形貌”與“成湯之容體”(《孔叢子·嘉言》)。黃帝、堯、子產等先賢的相貌信史無載,前人也鮮有論及,此類孔子相貌屬虛構無疑?!犊鬃蛹艺Z》《孔叢子》曾長期被視為偽書,但隨著近代以來簡帛文獻的出土證明,《孔子家語》被確信為先秦舊籍,《孔叢子》前三卷也被視為可靠的先秦資料。(李存山:《〈孔叢子〉中的“孔子論詩”》,載《孔子研究》2003年第3期)又據《史記》《韓詩外傳》中姑布子卿相孔子的故事,它與《孔子家語》中鄭人相孔子的故事基本雷同,都塑造出集歷代圣賢相貌特征于一身的孔子形象。姑布子卿是見載于正史的春秋相士,與孔子同時代,他相孔子的故事被廣為流傳。先秦時期此類“相孔子”故事開啟了虛構孔子相貌的先河,在孔子相貌與圣人之間建立起聯系。
此外,莊子、荀子對孔子外形也有記載。《莊子·外物》中孔子“修上而趨下,末僂而后耳”,《荀子·非相》中孔子“面如蒙倛”??计渌洠皞?,方相也”(《荀子·非相》)。上古,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周禮·夏官·方相氏》)以驅趕疫癘;故孔子面如魌,即貌丑。 合二者之言,孔子上身長、背僂、耳靠后、面丑。這些相貌在生活中比較常見,且《莊子·外物》的創作年代與《荀子》基本一致,都為戰國末期,與孔子生活的時代相去不遠。故二者的記載應有所據,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整體上,虛構是先秦時期人們塑造孔子相貌的基本手法,孔子相貌呈現為他者的集合體。
漢代是孔子相貌的第二虛構期,與先秦相比,漢代孔子相貌雖無前代圣賢之相,卻變得具體可感、生動形象。先秦塑造的孔子,外形模糊,具有明顯特征的身體部位較少。漢代塑造的孔子,相貌繁復而細膩,凡人體之部位,鮮有遺漏,大到身高,小到唇齒,面面俱到,刻畫細致。漢人虛構的孔子形象主要集中在漢代緯書中,如《春秋演孔圖》《春秋元命苞》《春秋漢含孽》和《孝經援神契》等。其中,《春秋演孔圖》中的孔子相貌最為完整:
孔子長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準,河目龍顙,斗唇昌顏,均頤輔喉,駢齒龍形,龜脊虎掌,駢協修肱,參膺圩頂,山臍林背,翼臂注頭,阜脥堤眉,地定谷竅,雷聲澤腹,修上趨下,末僂后耳,面如蒙倛,手垂過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鳳峙,坐如龍蹲,手握天文,足履度字,望之如樸,就之如升,視若營四海,躬履謙讓,腰大十圍,胸應矩,舌理七重,鈞文在掌。胸文曰:“制作定世符運”。([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77頁)
至此,歷史上完整而具體可感的孔子形象首次出現。除“修上趨下,末僂后耳,面如蒙倛”身體特征外,漢代人虛構的孔子相貌與先秦迥異。究其原因,漢代舍棄了借先賢相貌來虛構孔子的手法,主要采用形象比喻或具體描述的方法來刻畫孔子。因此,漢代的孔子相貌也就少有黃帝、堯、皋陶、舜、禹、成湯、子產等人的身體特征。此外,《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春秋演孔圖》《禮緯含文嘉》中孔子有“圩頂”之相,即頭頂四周高、中間低。這一怪異相貌,先秦文獻均無記載,當為漢人杜撰。自漢代始,圩頂也成為孔子相貌的重要標志。
宋金是孔子相貌構建的第三階段,此期孔氏家族將先秦和漢代兩期虛構的孔子相貌合二為一,定為四十九表,載入家譜,孔子相貌基本定型。金代孔子第五十一代孫、世襲衍圣王孔元措在宋代《祖庭廣記》的基礎上編撰《孔氏祖庭廣記》。他于《先圣小影》篇詳列孔子“四十九表”之相,將孔子“人、獸、神”合體的奇異相貌推向極致。據《路史》,四十九表之名出自《世本》,但在《路史》之前的一千多年間,未被提及。且《路史》所引不足“十表”,與四十九表之稱不符,又未見載于先秦文獻。故《世本》是否有四十九表之名有待商榷。據《孔氏祖庭廣記》,孔元措撰寫的《先圣小影》源自《祖庭廣記》中的家譜,并非杜撰。譜學之興始于六朝,唐代修譜之風盛行。但宋代之前,世家大族的家譜通常由官方編撰,并以檔案的形式保存在官府,內容簡樸。宋代家譜編撰私人化,由“奉敕修訂”走向“家自為說”,由此呈現出“言不純雅”的特點??资霞易V的編撰始于北宋元豐八年,北宋宣和六年孔傳撰《祖庭廣記》,這兩次編撰僅時隔39年,且未發現在此期間有異于二者的孔子相貌記載。鑒于此,筆者認為,孔氏家譜四十九表是在北宋徽宗宣和六年之前將近170年間形成的。它直接借用了先秦和漢代時期的孔子相貌,最初出現在以抄本傳世的家譜中,后被《祖庭廣記》采用而得以載入《孔氏祖庭廣記》,或有增益??资纤氖疟砣缦拢?/p>
先圣長九尺六寸,腰大十圍,凡四十九表:反首,洼面,月角,日準,手握天文,足履度字(或作王字),坐如龍蹲,立如鳳峙,望之如仆,就之如升,耳垂珠庭,龜脊,龍形,虎掌,駢肋,參膺,河目,海口,山臍,林背,翼臂,斗唇,注頭,隆鼻,阜胦,堤眉,地足,谷竅,雷聲,澤腹,昌顏,均頤,輔喉,駢齒,眉有一十二采,目有六十四理,其頭似陶唐,其顙似虞舜,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其胸有紋曰:“制作定,世符運”。(《孔氏祖庭廣記》)
與《春秋演孔圖》相比,《孔氏祖庭廣記》刪除了孔子“修上趨下,末僂后耳,面如蒙倛”之貌,增添了先秦孔子的歷代圣賢之相。它囊括了先秦和漢代兩個時期虛構的孔子容貌,既突出了孔子形象的奇異性,又強調孔子的神圣性,是前代孔子相貌的集大成者。至此,孔子相貌的演變基本完成。此后,明代于慎行修《兗州府志》時,在孔氏四十九表的基礎上,作訂正、增補,重訂孔子四十九表。于氏表刪除了孔子的前代圣人之相,清代張澍本《世本》繼承了于氏表的這一特點。張、于二人的四十九表,降低了孔子相貌的奇異性與復雜性,損之有余,益之不足。因此,筆者認為,孔氏四十九表才是孔子相貌構建的頂峰。
自先秦到宋金,在古人的不斷虛構下,一個相貌愈加清晰卻更為失真的孔子形象被塑造了出來。
孔子相貌雖長期變動不居,且日趨繁復;但概括起來,有三大特點:箭垛化、相術化、神化。
箭垛式人物是胡適在《讀楚辭》時提出的概念,一般是指同類情節或某種性格在人物身上的集中或強化。事實上,人物相貌的箭垛化(即具有某種共同屬性的相貌特征匯集于一人)在文學中也比較常見。在此,以古代小說中武將形象為例來解釋人物相貌的箭垛化現象。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身長八尺、腰闊十圍等身體特征是勇武的標志,在小說中這些身體特征往往集于一人,用來強化武將的勇武特質??梢?,這種人物相貌上的集中,本質上是為了強化人物的某種屬性,此手法在形式和作用上與傳統的箭垛化無異。事實上,箭垛化人物相貌在古代小說中廣泛存在,在武將之外,君王、書生、美人、和尚、道士人物形象都或多或少地呈現出箭垛化的相貌特征。因此,箭垛式人物還應包括人物相貌。孔子相貌是古文中人物相貌箭垛化的早期代表和典型,集眾人之表征于一身,成為箭垛式人物?!犊讌沧印贰妒酚洝贰犊资献嫱V記》《夜航船》等典籍中的孔子都身兼“眾貌之長”,是黃帝、堯、舜、禹、皋陶、成湯、子產等人相貌特征的“不同組合”。黃帝、成湯、子產等人,或為傳說中杰出的氏族首領,或為順天革命的開國領袖,或為治國有方的賢臣。他們德才兼備,深受后人敬仰,被視為圣賢。孔子在相貌上成為諸多圣賢的集合體,成為箭垛化的圣人。由此大而化之,凡人物相貌由簡單到復雜的增益演變都可被視為箭垛化的表現。在此意義上,孔子四十九表的形成過程即是人物外貌箭垛化的過程。經后人不斷增益,孔子的外形特征由最初幾個增加到后來幾十個,成為歷史上相貌最復雜的箭垛式人物之一。古代人物相貌的箭垛化始于孔子、老子,盛于歷史演義小說中的王侯將相,箭垛化成為古代小說人物相貌的重要特征。因此,孔子相貌的箭垛化特征具有開創性和影響力。
相術化是指孔子的相貌能反映其性情、才德或命運。古人在塑造孔子時常用具有相術文化意蘊的詞語,如《韓詩外傳》中姑布子卿的相術判語,它賦予孔子相貌特殊的功能,進而解釋孔子的命運:
姑布子卿曰:“得堯之顙,舜之目,禹之頸,皋陶之喙。從前視之,盎盎乎似有土者。從后視之,高肩弱脊。循循固得之轉廣一尺四寸,此惟不及四圣者也?!弊迂曈跞弧9貌甲忧湓唬骸白雍位佳??汙面而不惡,葭喙而不藉,遠而望之,羸乎若喪家之狗。子何患焉?”子貢以告孔子……子曰:“賜,汝獨不見夫喪家之狗歟?既斂而槨,布席而祭。顧望無人,意欲施之。上無明王,下無賢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強陵弱,眾暴寡,百姓從心,莫之綱紀。是人固以丘為欲當之者也,丘何敢乎!”
姑布子卿認為,孔子得四圣相貌,但有“敗相”,“高肩弱脊”不及先賢。因此他雖有圣人才貌,但生不逢時,“羸乎若喪家之狗”。這從相術角度解釋了孔子不得志的原因。再如《兗州府志》卷六《圣里志(上)》中形容孔子的詞語:“月角”“龍形”“耳垂珠庭”等,都是相術用語,屢見于相書,是貴征。它們暗示了孔子相貌所具有的圣賢內涵。此類詞語還有月角、日準、駢肋、參膺、河目、海口、昌顏、均頤、駢齒等。簡言之,在相術文化的參與下,古人塑造的孔子相貌包含了眾多相術密碼,相術成為解讀孔子形象的重要切入點,這賦予孔子相貌濃郁的方術氣息和神秘色彩。
神化是孔子相貌的又一重要特征,它是指孔子相貌具有宣示神意的功能。孔子相貌的神化特征體現在身體的特殊紋理上,包含三層意蘊:神性、神職和“代神立法”?!笆治仗煳摹笔强鬃由裥缘捏w現,它說明孔子是應天而生的圣人,以“天文”示天意?!白懵亩茸帧笔强鬃由衤毜捏w現,孔子不但有神性,且肩負度化眾生的職責。由神性到神職,孔子由人上升到宗教神的高度。“制作定世符運”的胸紋體現出孔子“代神立法”的職能。在度世之外,凡后世王朝更替、帝王興起的符命皆決于孔子。孔子以符命的形式為后世帝王加冕,“神授君權”,賦予世俗王權合法性。正如《孝經·鉤命決》云:“圣人不空生,必有所制,以顯天心。丘為木鐸,制天下法。”孔子成為王者之神和歷史的掌控者、立法者。古代具有“制天下法”相貌特征的圣賢,孔子是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
此外,繁復細致也是孔子相貌的特征,古人塑造出孔子四十多個身體部位的外形特點,極為復雜、精細。孔子相貌的演變及其特點的形成與古人塑造孔子形象的目的密切相關,即孔子相貌有其特殊敘事目的。
孔子相貌的演變及其特點的形成,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儒家“自神其教”,外因是統治者神道設教。二者相輔相成,造就了特殊的孔子形象。因此,孔子相貌承擔了多重職能,在儒家道統構建、儒學神學化及王權合法性證明等方面具有特殊意義。
在儒家道統構建方面,一方面,孔子之相是儒家道統的“圣相”呈現模式,它按時間順序依次疊加先賢相貌來彰顯圣人之道的傳承次序。這種“圖像化”的道統傳承模式,成為儒家道統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已有明確的道統意識。孟子視圣人為百世之師,能感應后世。他尊師孔子,提出了一個由堯、舜、禹、皋陶、湯、伊尹、萊朱、文王、太公望、散宜生、孔子依次傳承的圣人道統。揚雄也認為,圣人之道不絕如縷,后來者踵武前賢,相繼為師?!皩W之為王者事,其已久矣。堯、舜、禹、湯、文、武汲汲,仲尼皇皇,其已久矣?!?《法言·問神》)儒家早期的道統體系上溯黃帝或堯、舜,但都下宗孔子,孔子成為儒家道統中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孟、揚二人的道統觀是理論上的道統構想。孟、揚之外,早期的儒者也試圖用“圖像”的方式來表達儒家的道統傳承?!犊讌沧印分腥O弘相孔子、《史記》和《孔子家語》中鄭人相孔子、《韓詩外傳》中姑布子卿相孔子的故事,都包含以相傳道的目的。如萇弘在觀察孔子圣相及言行后,稱贊孔子是天降圣人,將正堯、舜、文、武之統紀。(《孔叢子·嘉言》)這些相術故事建立了一個歷時的圖像化的圣相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孔子之相位列最后,且異于他相,是前代圣人之相的“總匯”,一相綜攝眾相,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通過比較可知,先秦兩漢時期儒家道統有理論和圣相兩種表述方式,孟子、揚雄等人提出了儒家道統的理論學說,其他一些儒者借孔子相貌建立了儒家道統的“圣相學說”。二者本出一源,相得益彰,共同促進了儒家學說的建設和儒家思想的傳播。
另一方面,唐宋時期儒家道統意識再次興起,道統說有了新進展,孔子地位大幅提高。尤其是宋代,孔子已處于獨尊地位。(《河東集·答臧丙第一書》)孔子由原來的“中間環節”轉變為“核心環節”,地位高于他人,具備了“教主”身份。與此相應,定型于宋金的四十九表,也通過孔子相貌的構建呼應了這種道統觀。四十九表融合了先秦時期孔子所具有的眾圣之相和漢代人神化了的孔子相貌。它既體現了歷代儒家圣相前后相繼的傳承世系,又在相貌上將孔子由人升格為神,使孔子的地位高于他人??鬃拥匚坏奶岣吲c四十九表的形成過程是一致的,即儒家道統理論的再次建構與孔子相貌的再次塑造基本同步,二者關系密切。一則,儒家道統的再次構建和孔子地位的飆升為孔氏家譜的修訂及孔子形象的重塑提供了理論支撐;二則,借助孔氏家譜的神圣性和影響力,四十九表具備了印證儒家道統傳承次序的功能,在信仰上不容置疑。
在儒學神化及王權合法性證明方面,漢代儒學與王權緊密結合,儒學承擔了宗教的職能,并由此被神學化,神學化是漢代儒學的主要特征。在儒學神學化過程中,孔子相貌的作用不可忽視。神化儒學需借助孔子圣相來實現,而孔子圣相又是儒學神化的一部分。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為王權合法性提供了理論支撐。
首先,經讖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取決于孔子。據緯書,經讖出自孔子,如《孝經右契》云:
制作《孝經》,道備,使七十人弟子,向北辰星而磬折。使曾子報《河》《洛》,事北向,孔子衣絳單衣,向星而拜。告備于天曰:“《孝經》四卷,《春秋》《河》《洛》凡八十一卷,謹已備?!?《緯書集成》,第1001頁)
將經讖歸于孔子是漢代人解釋經讖由來,尤其是讖緯由來的基本觀點。既然經讖出自孔子,其合法性和神圣性也取決于孔子,即孔子神圣,后經讖合法、神圣。故有孔母“夢感黑帝而生”(《緯書集成》,第576頁)孔子之說,孔子是黑帝之后,乃為玄圣。圣人異相,孔子為帝子,必有異表。在古代文化中,異相——圣人——經典三者之間常存在著某種聯系;儒學神學化也遵循著這種規律,由孔子相貌的神圣特征來證明孔子具有神性,進而賦予經讖神學色彩。因此,神化孔子相貌成為儒學神化的關鍵一步,這也是緯書不遺余力虛構孔子相貌的重要原因。漢代人虛構的孔子相貌特征,大都為神化孔子服務。為了更明顯、更直接地在孔子相貌和經讖之間建立聯系,漢儒精心設計了孔子“制作定世符運”的六字胸紋。這既神化了孔子的相貌和孔子本人,又直接點明了經讖的來源及其神圣性。在其他神學中,異相與神圣之間的關系常是顯性的,而異相與經典之間的聯系則常是隱性的。漢代儒學將孔子相貌與經典的關系定為顯性關系,這強化了孔子相貌在儒學神學化中的作用。
其次 ,神學化的儒家學說和孔子相貌在論證劉氏政權合法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先秦王權更替、繼承是沿著黃帝、堯、舜、禹、湯、文王這一家族世系展開的,統治者有一脈相承的高貴血統。這決定了先秦王權政治的基本原則,即出身狀況決定了權力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漢代統治者劉氏原系閭巷小民,劉氏王權違背了傳統政治法則,不能“上參堯舜,下配三王”(《漢書·董仲舒傳》)。為此,漢武帝追問三代受命之符,試圖以天降符命來代替血統傳承,為漢政權合法性辯護。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對漢武帝的符命觀從理論上做了正面闡述。符命說興起,符命成為漢代王權的護身符:
兒發薪下麟示孔子,孔子趨而往。麟蒙其耳,吐三卷,圖廣三寸,長八尺,每卷二十四字,其言赤劉當,起曰周亡赤氣起,火耀興,玄丘制命,帝卯金。(《搜神記》卷八)
此類劉氏代周的符命神話在漢代廣為流傳,是漢王朝開國神話的一部分。在這些神話中,劉氏當興是核心內容,孔子是天意的傳達者和符命的制定者?!爸谱鞫ㄊ婪\”的六字胸紋為“孔丘制命,帝卯金”的政治神話提供了理論依據??梢?,漢代人為孔子設計的六字胸紋,隱含著精致的政治敘事,其根本目的是通過編造玄圣制命的神話來建立新的天命觀。這有助于消解傳統血統政治觀念的影響,進而賦予漢王朝正統的政治地位。自此,孔子及其相貌被納入歷代學術、宗教、政治敘事中,后世學者多關注孔子學說與學術、宗教及政治的關系,忽視了孔子相貌在這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和價值。
總之,古人虛構的孔子相貌承擔著多方面的職能,從而成為傳道的“工具”。自孔子始,以“相”傳道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及文化的重要傳統。在孔子之外,老子、黃帝、堯、舜、禹、文王、武王,乃至后世諸多帝王及宗教首領的相貌都在虛構中肩負著傳道的職能。故由此推而廣之,從相貌角度解讀身體與學術、宗教、政治的關系在文學、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