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丹

《金剛經》以一種大生命觀的視域來看待個人在世界中的位置,認為個人與世界是相互聯系在一起的,溝通個人與世界的紐帶便是“心”,實現個體生命境界提升的關鍵在于“降伏其心”,一旦能夠實現對心的“降伏”,就會從根本上來把握自己的生命,正確地看待這個世界。《金剛經》認為世界萬物皆沒有實相,即“諸相非相”,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完成對心的“降伏”,提升自身的生命境界,對心的“降伏”不是依靠他力,而是完全依靠自我的察覺,啟發心的光明,最終照亮生命。《金剛經》的生命觀對于我們現代人的生命涵養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金剛經》對生命有著極為深刻的洞察與理解,其認識到生命觀形成的根源在于“心”,提升生命境界的關鍵就在于對“心”的“降伏”。想要正確地看待世界中的生命,以及保持自身生命的通透,就必然要從“心”上下功夫,《金剛經》被稱之為“降伏其心”。
首先,《金剛經》主張要樹立一種萬物平等的生命觀,以消除種種的分別之心。要以平等的視角來看待不同的生命形態,最為根本的就是要“降伏其心”,以平等的視角來看待眾生,不因生命外在的差異而有所分別,從本質上來講,任何的生命形態都應該得到尊重,都應該“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種生命平等觀是由“心”生發出來的,因而首先要對“心”進行“降伏”,才能真正實現眾生之平等。
其次,《金剛經》闡發了智慧對于生命的重要意義,亦即“心”的轉化在提升自身生命境界中的關鍵作用。我們知道,智慧來源于“心”的認知,而智慧對生命境界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心”與生命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心”的狀態就直接決定著生命的狀態,對“心”的“降伏”是提升自身生命境界的關鍵途徑。也就是說,《金剛經》認為生命的本質在于“心”,涵養自身生命的關鍵就在于養心,只有放下分別、執著之心,才能以一種平等的視角來看待眾生,這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生命境界?!督饎偨洝分匀绱酥匾晫Α靶摹边M行“降伏”,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生命的所有困惑與煩惱都來源于“心”,或者說來源于“心”的分別?!靶摹币坏┊a生分別,就造成了自我與外部的對立,亦即“我”與“眾生”的分別與對立。從本質上來講,“我”即“眾生”的一分子,二者并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融為一體的,生命智慧的獲得正是來源于“心”對“我”與“眾生”關系的正確認知。
《金剛經》認為,“心”不為外物所牽制,從而消除種種的分別之心,人的內心自然就會實現一種安寧,并且保持對眾生平等的心態。那么,在這一過程當中,如何消除分別之心呢?《金剛經》給我們做出了深入的解答,即處理好“心”與“相”之間的關系,“心”應該于“相”上實現一種“不住”的狀態,亦即“諸相非相”,這是《金剛經》最為重要的智慧結晶,同時也是開啟生命境界的重要途徑。
何謂《金剛經》所言的“相”呢?“相”其實就是外在事物在“心”上的反映,是“心”的認知所顯現的形態,“包括空的相和有的相”??梢哉f,“相”是“心”與外物接觸之后的必然產物,“心”只要具有正常的認知功能,“相”的存在就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心”必然顯現“諸相”。其實,《金剛經》所言的“相”不僅僅指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同時也指對每一個念頭的認知,亦即對認知的認知,例如《金剛經》講:“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痹谶@里,“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對客觀事物的認知,而“法相”則是對客觀事物認識的認知,《金剛經》告訴我們,“心”的認知總是在不斷進行著的,也就是說念頭總是在不斷涌現,這就是所謂的“諸相”。那么,在這諸多紛繁復雜的“相”中,哪一種“相”才是最為根本的呢?或者說內心的哪一個念頭才是最為真實的呢?《金剛經》并沒有做出正面回答,而是反復教導我們要生發出一種“清凈心”。
在這紛繁的“諸相”之中,“心”又如何保持一種清靜狀態?如果“心”執著于“相”的話,必然也將為“相”所累,保持清靜便是不可能的,因而,保持“清凈心”的關鍵就在于破除對“相”的執著,亦即“非相”。需要注意的是,《金剛經》里的“非”并不是一種否定意義,并不是要徹底否定“諸相”,而是認為不能執著于“相”,正如《金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彼^“虛妄”并不是指不存在,而是不認為“相”是最為根本的存在,其實這也從側面回答了前面的疑問,即哪一種“相”最為根本的問題。在《金剛經》看來,并沒有哪一種“相”是根本性的存在,所以“皆為虛妄”。并且,《金剛經》認為就連這“皆為虛妄”的念頭也不可執著,佛法具有一種絕對空性:“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奔炔豢蓤讨凇跋唷?,又不可執著于“非相”。
《金剛經》將一切生命問題的解決都歸結于“心”,對于我們現代人的生命涵養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督饎偨洝分斜娚降鹊乃枷胩崾疚覀?,每一個人在生命與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我們不能因為追求自己的私利,而去傷害他人的生命、踐踏他人的人格。甚至,人類之外的其他眾多的生命形態也是平等的,我們不能以人類自我為中心,去肆意傷害其他生物,這種不殺生的思想天然地蘊含著古老的生態環保意識,湯用彤先生如此評價佛法:“此則其所謂仁慈者,以不殺最為世所稱道。”在現代社會,物質生活盡管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但是由于人們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很多人為了追逐自己的私利,不惜以傷害他人、破壞人類生存環境為代價,這既造成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緊張,也造成了人與外部自然環境之間關系的緊張,因而化解這種緊張關系在當代社會就變得至關重要。《金剛經》正是通過對“心”的“降伏”,也就是對“理想價值觀”的改造,塑造了眾生平等的生命觀以及和諧的自然觀,“心”作為生命觀的樞紐,是實現生命平等的基礎,并有助于構建和諧生態。我們可以發現,正是“心”溝通了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其他生命形態之間的聯系,從而保證我們能以一顆平等的心來對待他人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