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霞,李寶釧
(諸暨市人民醫院 麻醉科,浙江 諸暨311800)
胃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及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大多數胃癌患者確診時已屬進展期,錯失了最佳治療時機[2-3]。目前,手術仍為遠端進展期胃癌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開腹胃癌根治術是最常見的手術方法,但其創傷大、并發癥多、術后恢復慢,對應激反應、炎癥反應和免疫功能影響較大[4-5]。近年來,隨著腹腔鏡微創手術的不斷發展,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由于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及術后恢復快等特點,越來越受到關注[6]。因此,本文旨在探討腹腔鏡與開腹根治術對進展期胃癌患者機體炎癥反應、免疫功能及疼痛因子影響。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諸暨市人民醫院收治的進展期胃癌患者86例,按照手術方法不同分為腹腔鏡組和開腹組,每組43 例。腹腔鏡組男性29 例,女性14 例;年齡43~78 歲,平均(61.38±6.52)歲;腫瘤直徑(4.53±0.87)cm;臨床分期:Ⅱ期16 例,Ⅲ期27 例;腫瘤部位:胃竇25 例,胃體16 例,胃底2 例。開腹組男性27 例,女性16 例;年齡42~75 歲,平均(60.31±4.78)歲;腫瘤直徑(4.36±0.98)cm;臨床分期:Ⅱ期18 例,Ⅲ期25 例;腫瘤部位:胃竇26 例,胃體14例,胃底3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電子胃鏡活檢及病理學證實;②術前行CT、超聲等證實無肺、肝等其他部位轉移;③手術耐受情況良好;④臨床分期Ⅱ、Ⅲ期。
1.2.2 排除標準①開腹后探查可見腹腔廣泛轉移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③對手術或麻醉禁忌者;④精神疾病者;⑤合并心肺、肝腎功能嚴重異常者;⑥腹腔鏡中轉開腹者。
兩組患者術前禁食、禁水,常規電子胃鏡檢查明確病變部位及病理類型,做好術前準備。所有手術由同一組醫生完成,術中監測心電圖、心率和血壓等生命體征。腹腔鏡組:患者取平臥位,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建立二氧化碳氣腹,維持壓力12~14 mmHg。采用常規5孔法實施手術,于患者臍下緣穿刺作為觀察孔,再于患者左側腋前線肋緣下12 mm穿刺作為主操作孔,同時于患者右側腋前線肋緣下及左、右鎖骨中線肋緣下平臍偏上穿刺作為輔操作孔。按照患者腫瘤部位決定切除方法,且按照日本胃癌學會《胃癌處理規約》[7]行D2淋巴結清掃,并行消化道重建。開腹組:患者取平臥位,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取患者上腹部正中偏左側切口,按照腫瘤特征確定術式,且進行D2 淋巴結清掃處理,吻合器輔助做胃腸道吻合,手術完成后常規引流。
1.4.1 手術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胃腸道恢復時間和手術時間,其中胃腸道恢復時間指手術結束后至胃腸道恢復正常的時間。
1.4.2 術后并發癥包括感染、腸梗阻、吻合口漏和胸腔積液。
1.4.3 炎癥反應觀察兩組患者術前1 d和術后3 d炎癥反應變化,采集患者5 ml外周靜脈血,以半徑15 cm,2 500 r/min離心8 min,取上清液,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
1.4.4 免疫功能觀察兩組患者術前1 d 和術后3 d免疫功能變化,采集患者5 ml外周靜脈血,采用流式細胞術測定T淋巴細胞亞群變化。
1.4.5 疼痛因子觀察兩組患者術前1 d 和術后3 d疼痛因子變化,以半徑15 cm,2 500 r/min離心8 min,取上清液,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5-羥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P 物質(substance P, SP)和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水平。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比較,經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開腹組多于腹腔鏡組。兩組胃腸道恢復時間、手術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開腹組長于腹腔鏡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n=43,±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n=43,±s)
組別術中出血量/ml 胃腸道恢復時間/d 手術時間/min腹腔鏡組開腹組t 值P 值121.32±27.48 219.93±43.25 12.619 0.000 4.08±0.98 5.64±1.21 6.570 0.000 280.31±43.21 335.42±32.15 6.710 0.000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經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939,P=0.000),開腹組高于腹腔鏡組。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 (n=4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CRP、IL-6的差值比較,經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開腹組大于腹腔鏡組。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炎癥反應指標的差值比較(n=43,±s)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炎癥反應指標的差值比較(n=43,±s)
組別CRP/(mg/L)IL-6/(μg/L)腹腔鏡組開腹組t 值P 值12.18±2.14 27.71±3.46 25.032 0.000 11.90±2.21 33.12±2.76 39.355 0.000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CD3+、CD4+和CD4+/CD8+的差值比較,經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開腹組大于腹腔鏡組。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免疫功能指標的差值比較(n=43,±s)

表4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免疫功能指標的差值比較(n=43,±s)
組別CD3+/%CD4+/%CD4+/CD8+腹腔鏡組開腹組t 值P 值3.28±0.67 6.72±1.24 16.005 0.000 3.10±0.68 5.82±0.97 15.057 0.000 0.21±0.05 0.43±0.13 10.358 0.000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5-HT、SP 和NE 的差值比較,經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開腹組大于腹腔鏡組。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疼痛因子指標的差值比較(n=43,ng/ml,±s)

表5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疼痛因子指標的差值比較(n=43,ng/ml,±s)
組別5-HT SP NE腹腔鏡組開腹組t 值P 值40.17±6.56 88.46±7.12 32.708 0.000 25.16±2.35 72.47±2.65 87.590 0.000 32.03±4.35 79.96±6.56 39.930 0.000
胃癌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一種惡性腫瘤,胃癌根治術是目前治療胃癌的主要方法[8-9]。傳統開腹胃癌根治術是胃癌患者最常見的治療方式,但其創傷大、并發癥多、出血量多,因此尋找安全有效的手術治療方法尤為重要[10-11]。隨著腹腔鏡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其逐漸應用于胃癌根治術的治療中。全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具有創傷小、并發癥少、出血量少等特點,且有利于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縮短住院時間,從而減輕患者經濟負擔[12-14]。本研究結果表明,腹腔鏡組術中出血量少于開腹組,胃腸道恢復時間、手術時間短于開腹組,說明全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可減少出血量,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縮短手術時間;腹腔鏡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開腹組,說明腹腔鏡根治術可減少術后并發癥。
手術作為生理和心理刺激的一種應激源,可引起患者機體產生非特異性全身反應,使患者術后康復受到嚴重影響。手術操作導致的創傷可經多途徑影響機體,導致炎性介質的釋放,且患者創傷越大,其炎癥反應越強[15-16]。CRP升高可反映應激反應和手術創傷程度,是機體創傷后早期反應最敏感的一種急性時相蛋白。IL-6作為最重要的一種促炎因子,主要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發揮作用,不僅參與炎癥反應,而且參與細胞周期的調控及腫瘤的轉移。本研究結果表明,腹腔鏡組手術前后血清CRP和IL-6的差值小于開腹組,說明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對炎癥反應影響較小。有研究顯示,手術創傷與免疫抑制程度相關[17]。外周血T 淋巴細胞亞群是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淋巴細胞,其在免疫應答調控中發揮關鍵作用,且能夠直接反映細胞免疫功能。CD4+/CD8+降低說明機體免疫功能低下[18]。本研究結果表明,腹腔鏡組手術前后CD3+、CD4+和CD4+/CD8+的差值小于開腹組,說明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對免疫功能影響小。傷害性刺激可導致機體疼痛因子異常改變,是降低機體免疫能力及導致患者疼痛的重要因素。手術創傷作為一種傷害性刺激,促進機體大量分泌疼痛因子,造成劇烈疼痛。血清5-HT、SP、NE 是重要的疼痛因子,可反映患者疼痛程度。5-HT 具有鎮痛和致痛雙重作用,位于中樞具有鎮痛作用,而位于外周可致痛。SP參與疼痛傳遞,可增加神經支配區通透性,誘發神經源性炎癥反應,從而引發疼痛。NE 作用于其相關受體,降低疼痛閾值,造成疼痛。本研究結果表明,腹腔鏡組手術前后血清5-HT、SP、NE的差值小于開腹組,說明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患者疼痛程度較弱。
綜上所述,腹腔鏡根治術治療進展期胃癌患者術后并發癥少,胃腸功能恢復快,對機體炎癥反應、免疫功能和疼痛因子影響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