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靜怡

他是一名醫生,留有不少傳世醫學專著。對《內經》《難經》《本草經》《傷寒經》及歷代諸家之作,也有許多獨特之見,尤其對傷寒溫病之辯頗有研究。然而,盡管主業成績卓然,但他卻喜歡搞“副業”。他創作的《華山圖冊》、游記和詩詞,不僅被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收藏,還讓人們記住了他的名字——王履。
王履出生在一個中醫世家,由于從小受家庭影響,牙牙學語時,他聽的最多的是藥名;筆走龍蛇時,他寫的最多的也是藥名;蹣跚學步時,各種草藥更成了他認知的對象。他聞著草藥味兒、聽著草藥名兒長大,理所當然也就愛上了中醫。他鉆研中醫理論,強調醫理對臨床實踐的指導作用,著有《醫經溯洄集》《百病鉤玄》《醫韻統》等,《醫經溯洄集》更是作為其代表作流傳至今。
不過,別看王履精通醫術,但他的愛好卻并不止于醫學。他能詩善畫,尤其擅長山水畫。只要有時間,他就展紙潑墨臨摹寫生,忙得不亦樂乎。他喜歡自然,喜歡從真山實水中汲取素材,最心怡的就是在旅游中寫生和寫繪畫心得。一次偶然,一位愛旅游的朋友向他講述了在華山上看到的種種奇觀,王履聽得著了迷,從此心心念念想一睹華山風采。
1383年初秋的一天,52歲的王履終于如愿游華山。站在華山腳下,望著云煙隱沒、峰尖直插天外的華山,王履夸下了“不見神奇不罷休”的豪言。行走在被敗葉覆蓋,僅容一人的狹窄山徑上,冒著稍不留神就有踩空的危險,一行人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環顧四周,山峰巖壁光滑,墨、黃、白三色相間,垂下的鐵鎖,仿佛是對勇敢者的召喚。他們硬著頭皮向上攀援。當爬上平地的那一刻,所有的恐懼、疲憊,以及俗世的雜念,瞬間煙消云散。真是走到腳軟,卻又如入仙境。偃坐于山巔的平地,酷愛畫畫的王履一邊喘著粗氣,一邊忙不迭地仔細描畫,他想用手中的筆留住這靜美的時刻。
入夜,累了一天的其他人都早早地休息了,而王履還意猶未盡。他點上油燈,腦子里回放著白天爬山看到的一幕幕。灌木叢中露出的殿角、從山頂垂下的鐵鎖、僅容腳尖的小坎、搖搖晃晃的空中棧道、巖壁縫隙處的西玄門……王履手中的筆不停地游走。
經過一晚的休息,第二天一早,旭陽初升,神清氣爽的一行人又開始在松林和山石之間穿行。山腰下,草木雜生,唯獨少松。而山腰上,盡管地勢更險,卻有松樹屹立,茂盛處盤根錯節、遮天蔽日,更有的奇形怪狀,絕非平日里所能見到。山路越走越險,大約走了兩三里路,一塊巨大的巖石出現在眼前,從巖底向上望去,斑駁的巖壁布滿坑坑洼洼的蜂窩,猶如一塊巨大的太湖石。看見如此奇觀,王履忍不住停下腳步拿出筆,坐在巖石下仔細描畫。有趣的是,當他們經過一處著名的“仙人掌”景點時,聽說只要抱著那棵名為“舍身樹”的巨松轉上幾圈就能得福,白發王履童心大發,竟也抱著樹轉起圈來。此景也成了他日后40幅的《華山圖冊》中第38幅《仙人掌》的創作來源。
一次尋常的旅行,圓了王履心心念念的華山夢,也成就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華山歸來,他創作了《華山圖冊》40幅、游記4篇、序2篇、詩110首,合成一冊,共65幀。愛畫、學畫30余年,見過了華山的懸崖絕壁、鐵鎖橫梯,俯瞰過奇松怪石、山泉瀑布之后,王履終找到了繪畫的真諦。而《華山圖冊》也成了如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的藏品。
“一生伴著浮云游,不見神奇不罷休。”從醫生到畫家,王履成就了自己的轉折;從“主業”到“副業”,他堅持了自己的愛好。然而,不管是“主業”還是“副業”,王履都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