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勇

隨著白天變長,天氣變暖,各種花兒悄然綻放,春天也就迎來了它最美麗、盛大、壯觀的時期。
杜甫的詩里說:“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描寫的正是春天百花盛開、花香四溢的景象。
花是一個出現比較晚的字。清代顧炎武認為,花字在南北朝之后才出現。
目前來看,花字的繁體寫法,最早出現于北魏時期的墓志中。存在于出土文獻中的大量字例,為顧炎武的說法提供了很好的證據。
花是一個形聲兼會意字。“艸”為形旁,表示花是草木的有性生殖器官。“化”為聲旁,同時也表示字的意義。花從含苞到綻放,又最終生長為果實,形態是富于變化的。漢字花,準確地表現出了花富于生機和變化的特點。
在花字出現之前,用于表示植物花朵的字,是華(又寫作蕐、?等,簡化為華)。并且,在花出現后的漫長時期內,花和華在表示植物花朵的意義上,也常常通用,都讀作huā。

后來,華被借用,表示光華、華麗的意思,并簡化為華,讀作huá。花和華的意義,逐漸出現了分化。
花是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所呈現出的最美麗的生命形態。因此,它常常被用于形容女子的容貌美,或者象征美好的青春。女子通常用花來裝扮自己,對花有著獨特的熱愛。花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很富有女性氣質的字眼。
然而,因愛花而知名的男性,在歷史上也頗有幾位。戰國大詩人屈原在他的辭賦中,經常描寫他如何用美麗的花草來裝扮自己,從而使得美人、香草成為品格高尚、才能出眾的人物的象征。
晉代陶淵明非常喜愛菊花,常常在菊花叢中飲酒,寫下了許多與菊花有關的動人詩篇。
唐代詩人張籍,也是一位很有趣的愛花人,作有許多優美的賞花詩。《惜花》詩寫道:
山中春已晚,處處見花稀。明日來應盡,林間宿不歸。
由于擔心自己一旦離去,再也無法見到枝頭那些美麗的花朵,詩人決定夜晚留宿在樹林中,好守護著那晚春時節枝頭殘留的最后一批花朵。
他在唱和裴度的一首《和裴仆射看櫻桃花》的詩中寫道:
昨日南園新雨后,櫻桃花發舊枝柯。天明不待人同看,繞樹重重履跡多。
他約了朋友,天明后同賞櫻桃花。可是,還沒有等到朋友到來,他已經早早地來到櫻桃樹下,繞樹看了一圈又一圈,留下了無數腳印。
宋代大詩人蘇軾,也是一位愛花的情種。他尤其喜歡海棠花。被貶黃州后,詩人在自己臨時借住的定慧院東邊,一座開滿雜花的小山上,發現了一株海棠花。海棠本是他的故鄉蜀地的名花,而這株淪落在此的海棠,卻并不為當地人看重。詩人的心,頓時被這株盛開著的海棠花給打動了,他特意為它寫下了一首詩。
在詩人震古爍今的書法名作《黃州寒食詩帖》中,再次寫到了這株海棠花。寒風苦雨中,臥病的詩人惦念著它,為墜落污泥中的“胭脂雪”般的花瓣而嘆息。落花所象征的美好事物的消逝,時間的無法挽留,命運與造化的弄人,在詩人精妙的筆墨中定格,成就了這首詩歌史與書法史上的千古名作。
蘇軾還以“海棠”為題,為海棠寫下了一首癡情的詩: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裊裊春風中的海棠花瓣上,浮動著皎潔的月光,在融合了花香的霧氣中,月亮即將落下。詩人為了讓他珍愛的海棠花不在沉沉的暗夜中睡去,特意點亮了燭火,來照亮這一樹紅艷的花朵。
我的友人,書法家兼詩人的孟會祥先生格外喜歡杏花,視杏花為生命中的刎頸之交。他的《杏花》詩云:
先聲春信到天涯,漫卷東風萬里霞。相對無言堪刎頸,平生知己耐寒花。
杏花雖然無言,卻柔弱而能耐寒,在寒意料峭的早春,開成一片紅霞。這恰是詩人所看重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