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妮汗
(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陳列展覽作為博物館特有的“語言”,是展示和宣傳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窗口和平臺。作為博物館的核心功能之一,陳列展覽為博物館服務社會大眾、實現公共文化職能和社會教育職能提供了重要載體,是博物館學術研究成果、展覽設計水平和服務與管理能力的綜合體現,肩負著培育和引導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取向的社會責任,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滋養。
內蒙古博物院始于 1957 年創建的內蒙古博物館,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少數民族地區博物館之一,2008 年正式更名內蒙古博物院,是內蒙古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筑面積 6萬余平方米,展覽面積 15000 平方米,設有展覽陳列部、文物保管研究部、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社會教育部、文化產業部、文物信息中心等十個部室,下轄國家文物出入境審核內蒙古管理處、大窯舊石器時代文物考古研究基地等機構。內蒙古博物院自2008 年以來累計舉辦各類展覽 90 余個,最高日觀眾量13000余人次,年觀眾量204萬余人次,是目前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年觀眾量最大的博物館之一。
內蒙古博物院立足自治區豐厚的古生物化石、現生生物、歷史文物、民族民俗文物資源優勢,充分利用最新考古發掘研究成果,自2017年以來對院內常設展覽進行了全面提升改造。通過深入挖掘闡釋文物內涵,整合展覽資源,創新辦展理念和展覽模式,引入科技感十足的展示手段等一系列綜合措施,在15萬余件藏品中擷珍集萃,推出了六個基本陳列和四個專題陳列,展覽呈現效果大幅提升,觀眾參觀體驗顯著改善。
內蒙古博物院基本陳列由“遠古世界”,“文明曙光”,“邊關歲月”,“大遼契丹”,“天驕蒙古”,“草原豐碑”六大板塊構成,陳列通過不同的歷史視角,多維度的展示了蒙古高原自“混沌初開”至草原文明孕育、成長、壯大、升華的完整歷史脈絡。其中,“遠古世界”展示了內蒙古地區億萬年間起落恢弘的遠古生物發展和自然環境變遷史。“文明曙光”再現了被譽為“文明太陽升起的地方”——內蒙古地區史前文明。“邊關歲月”詮釋了春秋戰國、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古代北方草原的文明演進歷程。“大遼契丹”和“天驕蒙古”完整刻畫了契丹和蒙古民族波瀾壯闊的歷史發展進程,深入解讀了他們締造的燦爛游牧文明及其對助推中華文明共融發展、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形成和演變所做出的卓越貢獻。“草原豐碑”則再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內蒙古各族人民在共產黨的團結帶領下,實現民族解放的偉大歷史畫卷。這六大基本陳列自2017年開展以來廣受好評,觀眾絡繹不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其中“大遼契丹”和“天驕蒙古”陳列更是榮膺“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獎”,這也是業界和博物館同仁對內博陳列展覽工作的高度認可和 贊許。
內蒙古博物院現設有“北疆樺歌”,“高原壯闊”,“戈壁天港”,“廉政文化”四個專題陳列。其中“北疆樺歌”再現了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族的民俗風情畫卷以及他們所創造的狩獵、農耕和游牧文化。“高原壯闊”展示了內蒙古林海、草原、水域、大漠等多姿多彩的自然環境風貌以及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戈壁天港”講述了中國航天故事,以及內蒙古對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所做出的杰出貢獻。“廉政文化”陳列圍繞“廉潔從政”這一主題,通過正面典型和反面案例系統介紹了古今中外的廉政文化,回顧了我黨風廉政建設的發展歷程和取得的顯著成效。
為全面展示內蒙古豐富的文化遺產,宣傳草原文明,多年來內蒙古博物院積極拓展館際展覽交流與合作,加速實現文物及展覽資源的全社會共享,在努力迎合廣大民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真正做到讓文物“活”起來。
原創展覽是博物館向社會大眾提供的重要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是博物館學術研究成果和展覽策劃水平的集中體現。內蒙古博物院緊跟時代步伐,唱響時代主題,推出了一系列應時應景的優秀原創展覽,如《歲月記憶 百姓東西——青城老物件特展》,《見證文明——紅山及中國史前玉文化特展》,《天塹通途——長城歷史文化展》,《歲月如歌 廿載有痕——內蒙古社會主義建設二十年特展》,《石破天驚——內蒙古自治區70年重大考古發現展》等。
合作辦展能夠有效彌補文物資源地域分布不均衡、博物館藏品資源有限等因素的制約,促進文物資源高效整合和優勢互補。2016年內蒙古博物院聯合陜西歷史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西藏博物館、四川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共同舉辦了《茶馬古道——八省區文物聯展》,展覽匯集了八省區文物之精華,以西部古代交通史和茶馬古道歷史沿革為背景,以滇川藏大三角、南北方通往藏區的茶馬古道輻射地為主要區域,以道路和時間為發展脈絡,系統展示了茶馬古道的發軔、發展和繁榮過程,引領廣大觀眾探究茶馬古道滇藏線、川藏線所跨越的不同區域的歷史文化風貌。展覽于幾年間在內蒙古、甘肅、西藏、遼寧、青海、天津、浙江、湖北等多地巡回展出,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贏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內蒙古博物院立足院藏文物特色,策劃推出了《發現契丹——遼代文物精品展》,《天驕風采——成吉思汗與黃金家族的輝煌》,《相映成輝——草原絲綢之路文物精華展》,《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蒙古族民族民俗文物展》,《異彩紛呈 草原華章——內蒙古地區蒙古族服飾文化展》,《帶里乾坤——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帶飾展》等一系列特色鮮明、類型豐富、形式多樣的輸出型交流展覽,為繁榮我國文博事業,促進館際交流與合作的蓬勃發展貢獻了積極的影響。
為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滿足社會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近年來內蒙古博物院積極引進了《走近佛前——南京博物院藏宮廷系列展》,《寶馬良鞍行天下——中外馬鞍具特展》,《清風雅韻——揚州博物館明清扇面展》,《丹青鴻爪——深圳博物館藏20世紀中國書畫精品展》,《犍陀羅佛像藝術展》,《駿犬嘯天——2018狗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巖畫與居延漢簡藝術展》,《紅色文藝輕騎兵——烏蘭牧騎》紅色文化主題展,《大海道——“南海I號”沉船與南宋海貿》等別具一格、雅俗共賞的展覽項目,為廣大民眾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文化滋養,大幅提升了博物館陳列展覽的“人氣”與“流量”。
地域文化是一個地區自然風貌、人文積淀、風土民情的高度濃縮和集中體現,是該地域所特有且區別于其他地域的顯著特質,對于充實地區文化內涵,凸顯文化個性,提升文化品位具有重要作用。文物資源的分布具有顯著的地域性,博物館的文物藏品往往是當地地域文化的集中反映和杰出代表。因此,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彰顯文化個性是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的基本理念和發展思路,是提升展覽吸引力和廣大民眾觀展興趣的重要手段,可有效避免博物館展覽千篇一律和觀眾審美疲勞的情況。博物館常設展覽作為當地地域文化的“通史”和“百科全書”,更應深深植根于地域文化,立足藏品特色,充分釋放文物藏品所蘊含的文化個性和表現力,讓陳列展覽折射出地域文化的絢麗光彩。
文物是有“文”之物,“文”是融合和滲透在這一實物載體中的精髓,文物研究是否深入,陳列展覽是否能夠有效詮釋展示內容是衡量博物館陳列展覽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目前,許多博物館的文物研究工作仍處于浮于表面、淺嘗輒止,或因循守舊、停滯不前的狀態。文物資源是有限的,然而文物的價值卻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博物館要把文物研究作為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始終致力于強化學術研究職能,將文物研究從器形、工藝、考古歷史信息等表層層面深入到內涵和價值層面,積極拓展文物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通過追溯淵源、挖掘內涵、拓展外延,構建文物內涵和價值體系,加強針對文物間的系統性研究,探究文物及其所代表的文化之間的內在與外在關聯。此外,文物研究和闡釋還應緊跟時代潮流,做到與時俱進、主動求變,通過文物價值的挖掘創新,讓陳列展覽和古老文物在新的歷史時期綻放新的活力,煥發勃勃生機。
“以人為本”是博物館人要始終牢固樹立的宗旨意識,我們要做什么樣的原創展覽,輸出和引進什么樣的交流展,出發點和落點最終都是觀眾。博物館輸出型交流展覽要力爭實現“常展常新”,同樣的展品和主題,針對不同的地區和觀眾展出時,要在充分激發和釋放不同地域文化共性與差異性之間的巨大張力和創造力的同時,努力尋找兩個地區文化與歷史的合理切入點,以更容易引起觀眾共鳴、更符合觀眾參觀需求的方式,靈活調整展示內容和最終呈現效果。原創展覽和引進展覽亦然,博物館應積極順應時代潮流,關注社會熱點,通過調查問卷等方式廣泛征求社會意見,精準把握觀眾參觀需求和興趣點,從而確保在原創展覽策劃和引進展覽的甄選過程中做到精準定位、有的放矢,策劃和引進更多觀眾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展覽,豐富廣大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致力于打造各類優質陳列展覽的同時完善展覽相關配套舉措,是配合和鞏固展覽效果,提升陳列展覽影響力,擴大博物館社會效益的必然要求,也是對陳列展覽的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圍繞展覽主題和展品特色設計開展豐富多彩、形式新穎的社交活動,可有效提升觀眾的互動性和參與感。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舉辦講座和論壇,集中研究成果出版展覽圖錄等出版物,可在提升博物館業務水平的同時,擴大展覽宣傳效應。聚焦展覽主題和亮點,設計研發配套文創產品,可以在鞏固和拓展展覽宣傳展示效果的同時,讓觀眾“把展覽帶回家”,強化觀展體驗,加深展覽記憶。借助報紙、廣播、電視臺等傳統媒體和微信、微博、網站、直播平臺、手機APP等新興線上媒體資源,配合展覽周期和實時動態進行全周期、跟蹤式的宣傳和推廣,可有效提升展覽的影響力和關注度。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陳列展覽是博物館人永無止境的事業追求,需要吾輩業界同仁孜孜不倦的潛心耕耘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