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賢 諸玲玲
(上海市質量監督檢驗技術研究院,上海 200072)
我國的包裝機械制造業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引進和消化的階段,逐漸完成了產品結構的調整、質量的升級和能力的創新,經過30多年的努力,實現了從無到有,并且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包裝標準化體系。特別是2018年中國成為國際標準化組織包裝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員國后,也標志著我國的包裝機械標準化在國際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我國的包裝工業技術目前已經成為國際上的大國,但是與國際標準的銜接上依然不夠緊密,許多設備產品依然不能滿足國際要求,因此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產品的出口,急需對國際包裝機械標準進行實時跟蹤,不斷優化指導生產過程,使我國的產品質量符合國際要求。在我國正式成為國際標準化工作組成員國之后,標志著我國的包裝機械標準化工作正式走上了國際標準化舞臺,我們應當不斷提升包裝機械標準和工作與國際的接軌進度,加強相關人才培養,切實發揮技術優勢,從而更好地促進包裝機械工業的進步。
隨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在包裝機械行業推行標準化戰略成為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基本途徑。從歷史的教訓中能夠看出,我國企業在走向國際市場時,經常會由于標準問題受到各類損失,影響企業的發展規模和進度,雖然近些年業內已經在逐步加深對標準化的認識,但是我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仍然經常處于被動的局面。一直以來,世界范圍內都把歐洲標準和國際標準作為包裝機械行業的標準和技術準則,如果能夠將生產過程與國際標準相結合,跟隨國際標準有關要求并保持一致,便能夠使得貿易過程更加通暢,技術交流更加便捷,從而促進國際化發展。據統計,國際標準和歐洲標準已經在世界上超過100個國家推廣和普及,這種趨同化的發展使得該技術標準成為業內的主導方向。需要特別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許多發達國家或業內強國都將自身國內的相關標準強加于國際標準當中,因其在國際貿易中具有較高的話語權,所以對國際標準有一定的影響力,從而通過設置的門檻在國際貿易中獲得更高的利益。作為發展中國家,因在標準制定的過程中話語權較少,所以必須在生產制造過程中更多的結合國際標準以實現等效的方式,防止在貿易中被邊緣化,才能更好地與國際接軌。標準水平不僅是全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標志,而且是國家和地區產業技術能力的體現,因此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必須著眼于構建符合國際標準的產業鏈,引導企業瞄準全球先進水平,不斷提升設計生產服務能力,切實加強產品附加值和核心競爭力,從而更好地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形勢。
我國的包裝機械行業當前已經處在逐步與國際接軌的狀態,大范圍的參與了國際市場的競爭,并面臨著市場全球化的國際形勢。而國際市場的競爭又可以看作是標準之間的競爭,國際標準作為國際貿易的重要規則,是評價產品質量的主要依據,因此各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產品標準的話語權,從而謀求利益,獲取了標準制定的話語權便能夠在競爭過程中先發制人。因此我國的包裝機械制造企業必須高度重視企業的發展戰略,在國際標準化活動過程中積極參與、努力融入,切實借鑒成功的發展經驗,促進我國的標準與國際標準體系相融合,從而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奠定基礎。
在貿易的過程中,標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通過對國外先進標準的學習和借鑒,能夠使我國的包裝機械企業更好地審視自身的生產過程,從而加強科研和資金的投入。中國的產品想要更多的進入到國際市場,就必須按照國際市場的相關準則來實現貿易過程,接受和遵守相關國際規則,同時必須高度重視自身的產品質量,以創新發展帶動產品和技術的不斷提升。要加強對國際標準與規則的熟悉,以防出現不達標的情況,給企業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
一直以來,在行業的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發達國家的技術性貿易壁壘,而這些貿易壁壘的出現大多以標準為基礎。因此我國的包裝機械產品在發展中要切實認識到與發達國家所制定標準的差距,在技術應用、外觀質量、安全衛生、環境指標等多個方面不斷改進,通過對先進生產管理水平的消化吸收和自我創新,提高包裝機械產品的整體質量和技術水平,進而提升競爭力。通過制定標準為外貿出口業務做好服務,引導國內產業升級和調整,進一步規范國內市場競爭秩序,不斷汲取國際先進標準水平的發展經驗,以提升和促進我國包裝機械企業的管理工作。
我國的包裝機械工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階段,從一開始的簡單模仿到現在的不斷創新發展,每走過的一步都需要人才的推動。隨著后續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更加需要相關人才的基礎,因此必須注重包裝機械人才的培養,鼓勵更多的專家學者到國際先進的企業中學習標準化,更多的鼓勵其參與到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的研究制定當中,從而為我國的標準化水平發展做出貢獻。
標準工作對研究者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外語水平都有較高的要求,必須具有較強的綜合素質才能夠準確把握行業的發展方向,積極探索研究標準國際化。在我國一帶一路的發展政策下,國內企業走向國際的進程也將不斷加快,儲備國際人才變得越來越重要,各級政府和企業都應當切實建立國際化標準人才培養機制,鼓勵企業加大人才隊伍建設的投入。
標準可以看作是市場的通用語言,是一個行業內共同遵守和接受的規則,因此國際標準化人才必須熟悉和掌握標準體系的內容,了解相關的技術指標、工作條件、電氣安全、人身健康、能源節能等相關問題,具備較強的外語水平,從而更好地了解國際先進的發展動態。許多國外的標準相關文件都是使用英文的,企業在培養技術人才時要注重提升人才的英語水平,加強語言溝通的能力。標準化技術人才的培養是一項復合性的工程,應當站在戰略的高度來實現和完成。
隨著我國正式成為國際包裝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員國,一定會更加積極和敏銳的參與到國際標準的組織和制定工作當中,我們要在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引導下,不斷加快與國際的接軌步伐,提升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技術,全面提高我國企業的競爭能力,通過加強認識、培養人才等一系列措施,將我國包裝機械標準化工作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