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計玲
(西安美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從原始時期起,古人們就已經開始了創造性活動,并會在此創造過程中將地域文化的精神意志體現出來。比如:紅山文化呈現的雄碩、華麗之美,良渚文化呈現出的幽玄、秀麗之氣[1]。自古創造來自生活,誕生于民族文化,設計通過創造的形式美,負載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內涵。
博物館中的典藏文物,是古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是華夏文化與民族之氣的結晶。絕佳的形制下是古人賦予的精神寓意,這些文物做到了“形”與“意”的有機結合。例如,西周晚期青銅器——毛公鼎,造型渾樸、凝重,飾紋高古、簡約。最重要的是器內刻銘文長達四百九十七字,可以形容為“腹有詩書氣自華”,被列為國寶級文物。再如,紅山文化C形碧玉龍,墨綠色玉質,整體造型遒勁有力,呈現出劍拔弩張的動態感,玉龍背后是早期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與崇敬,代表紅山先民最虔誠的信仰。還有漢代的石雕馬踏匈奴,循石造型,運用動態的構圖,以一匹氣勢昂揚的戰馬和侵擾者被踏翻在地的形象彰顯了將軍的英勇、大漢的強盛,這件文物傳頌了霍去病在抗擊匈奴戰爭中取得的成果,是藝術性與思想性的完美結合體。
1)注重形式美感。不存在沒有形式的內容,形式是一切事物的外在表現形態,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沒有形式的物質,形式更是理念的表達方式,形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形式是事物內在要素的組織方式。形式與內容之間相協調、匹配,便能促進內容的理解、傳達,反之,形式若不適應內容,會阻礙內容的傳達。在繪畫藝術中,之所以強調色彩、線條、構圖的重要性,尤其是三者的協調性,是因為這三大要素是藝術家表達思想的直接形式,藝術家需要通過這三個要素,塑造形式美感,把自己的藝術思想現實化。在文創產品的設計中也同理,需要通過設計的形式語言把產品的外在形象協調好,通過外形吸引消費者。缺乏形式美感的文創產品會呈現一種廉價感,會影響其內涵的傳達。
2)注重“意”的傳達。古人對內容和形式的理解是“文以載道”,文字是道的外在表現形式,文字應該傳達內容。所以形式需要包含道、意,意的傳達是形式美的遞進。文創產品只有充分傳達出文物的文化內涵才能使觀眾產生共鳴,對文創產品的內涵心領神會,激發情感,產生沖動,帶來實際的購買行為。文創產品應該由表及里,“傳神達意”。文創制作者要挖掘、提煉文物的深層文化內涵和情感元素,以此為切入點,讓文創產品具有情節吸引力,這種產品才是有“性格”的好產品,才能引起顧客的關注和消費[2]。
3)當代文創中體現“形”與“意”結合的經典案例分析。國家博物館的靈龍香臺,以其館藏文物紅山碧玉龍為元素設計而成。利用玉龍的外形,設計了長、圓兩種香臺。龍是華夏民族的精神象征。焚香在中國也有悠久的歷史,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這組產品將龍文化和香文化結合,素雅、內斂,蘊含文人藝術的情調,仿佛能讓人在忙碌的生活中體驗到一份獨特的恬靜之美[3]。頤和園推出的美食文創——“頤和”月餅,巧妙的采用了頤和園的諧音,把中國傳統節日與宮廷文化融合起來,使它成為一款與眾不同的月餅。他們傳承了文化,也收獲了不小的經濟效益。
成功的文創產品必定是形、意的兼顧,是有文化味道的產品。文物本身也要求文創者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揭開文物神秘的面紗,通過巧妙的形制去親近大眾。
博物館的文物是歷史的見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是用于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空間。文創產品的開發具有社會、經濟的雙向價值。文創開發能夠突破局限,成為博物館靈活而生動的衍生品,使得博物館文化更具親民性,更易走進大眾視野。但是國內現有市場中的文創產品泛濫,盲目傾向于對經濟利益的追逐,文創產品沒有立足文化之根本,雙向價值缺失,無法通過文創讓大眾對原文物、原歷史有較深刻的理解[4]。
1)現實中許多文創產品雙向價值缺失。第一,社會文化價值缺失。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國內文化創意產業逐漸失去了文化方向、文化根基。加之又受到現代商業化的影響,許多文創盲目傾向于對經濟利益的追逐,缺乏文化底蘊,忽略了對博物館文化的傳承。文創設計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導入、利用顯得尤為重要。文創設計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對文物外形的復制和套用,應該站在更高的角度,發掘文創設計在博物館文化建設上的作用[5]。第二,無法帶來經濟效應。文化創意產業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是嫁接文化與經濟的新興產業。故宮文創產品是其文物的活態體現,是國內文創界的翹首,故宮的文創產品人氣很高,為故宮帶來了相應的經濟效益。現有許多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本身規模較小,創新力度不足。產品外形的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大多數產品的“形”與“意”內外無法有效聯動,文物的內在價值很難轉換出來,從而導致產品“賣不動”。當今人不是在消費產品,而是在消費文化,文創產品的競爭體現的是其背后文化的競爭[6]。
2)“形“與“意”的有效整合能帶動雙向價值。第一,社會價值。優秀的文創產品能夠把文物當中蘊含的設計理念、價值觀念融入其中,從而形成最直接的文創設計素材,為文創開發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形”與“意”結合運用于文創中,相當于中國傳統繪畫中“寫意”手法的運用,通過恰到好處的文創形體的表現,傳遞出“文物氣質”。看多了市場上濫竽充數的產品,社會大眾十分期待出現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文創產品。而博物館通過文創產品的開發可以有效實現文物走向大眾的目標。博物館的常規做法都是通過館內藏品的陳列和展覽來發揮其公共文化機構的功能,但是文創產品的出現,可以有效延伸博物館的功能,通過銷售文創產品實現博物館功能的普及化。第二,經濟價值。博物館通過文創產品的開發能夠實現無形資產的有形轉化,把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通過文創產品的開發,把本屬于文化的內在價值賦予到現實的產品上來,再通過產品的售賣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從而完成無形資產的有形轉換。從無形到有形的轉換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文化內涵如何賦予到產品上,也就是文創產品的形對意的體現[7]。
文化根基是設計的靈魂,文創要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風格,要把文物的形、意融入到設計中,文創的設計要挖掘其內在文化元素,通過獨特外形承載深刻的意蘊,從而帶動經濟、社會雙向價值[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