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顯閣
(四川文化傳媒職業學院,四川 成都 611230)
山水畫的創作就是把自己的主觀審美情感和大自然的真實山水完美結合的過程。創作時要按照自己的審美情趣對所搜集來的素材進行加工,包括取舍,變形,提煉,概括等,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具有自己風格特點的藝術作品。
對景寫生是搜集素材的過程,是為山水畫的創作做 前期準備。精心創作則是寫生后期的一個加工,如果一個山水畫家不能完成創作這一步,就只能局限于臨摹他人的作品或機械地描摹自然。寫生最好是到自然景物相對完好的地方,和比較有特色的地方,那里才有天然的山水景物。創作過程是艱辛的,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不斷付出,需要藝術家有一定的堅持,不然是完不成山水創作的。在山水畫的創作之前,我們一定要走出畫室,到自然中去,去感受自然,并對其進行描摹,即寫生,行得萬里路,畫得萬里景,這就是不斷對景寫生的結果。
自然景物中的結構紛繁復雜,但是在復雜的結構,總會呈現出一種優美的組合關系,將這種組合關系進行總結和歸納,從而形成具有表現力的畫面。如點葉中的梅花點、菊花點、大混點、小混點等、夾葉中的圓形、菊花形,三角形等也都是根據枝葉的本來面貌經過一定的結構整合而得來的,最后將這些代表不同樹木特點的點葉或夾葉按照不同的濃淡、疏密、大小組合成能夠傳達樹木形體結構的主題,從而形成完整的樹木。所謂攢三聚五,即滿足了觀者對于形式美的需要,同時也是對自然樹木形態結構的綜合把握。
筆者在創作和寫生實踐中感受到,僅僅從傳統符號中汲取營養是遠遠不夠的。學習傳統是基礎,掌握和了解古人在傳統繪畫中對符號的不同表現效果,再加上現代水墨表現手法和材料的運用,從大自然中尋找新的符號或者探索新的表現形式來進行創作。之前也提到過,古人對符號的歸納概括不了現在自然界物種的豐富多樣。自然萬物進化出新的形象,向我們提供了創新的豐富素材,也為我們尋找新的表現語言提供了條件,這才是山水畫創作的再延續。
學習山水畫,要做到三點:第一是學習傳統,廣泛吸收古人繪畫中的有點;第二是到生活中去、到自然界的壯麗河山中去寫生;第三是收集素材,進行創作。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寫生。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寫生是畫家積累生活經驗、豐富生活感受、吸取創作源泉非常重要的一環。
對自然中的節奏有了把握之后,是要用筆表現在畫面中的。在對山水畫的學習中,我深刻地體會到了節奏對山水畫的重要性,因此我在創作中努力的把握好畫面中的節奏關系。具體體現在畫面的前后空間;線條的粗細、長短、濃淡的節奏;點的大小、疏密、主次、虛實的節奏;墨色的節奏變化,以及畫面布局的縱深關系上。營造出整個畫面的節奏氣氛。
中國山水畫的學習還要多瀏覽圖書、繪畫作品,觀看畫展等,這樣有利于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和繪畫水平,“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觀看繪畫作品和它也是同一個道理,看得多了,思考的多了,自然就會有些收獲,當然,前期可能會一點也看不懂,看不出其中有些什么,它好在哪兒,不好在哪兒,慢慢的看得多了,也就逐漸的能品出其中的滋味,而達到有所了解,不僅要學習畫面中的優點,還要能分析出一些不足的地方,找出作品的好壞、優劣并不是為了奉承和詆毀該繪畫作品,而是一種學習方法,這也是為了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這個目的的最終出發點。在平時的學習繪畫過程中,我也喜歡坐下來翻一翻畫冊,瀏覽一些繪畫相關的書籍,嘗試臨摹一些不同的繪畫技法,我對此也覺得很有趣。很喜歡和同學們一起去看展覽,大家在一起討論畫面的優缺點,也可以借鑒一些表現技法和構圖方式。
在學習和創作中我發現畫山水畫要隨機應變,不能循規蹈矩,要有個性化的東西,所以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創新。如果想表現出秀雅清新、情感細膩的山水,那就要水墨淋漓,濃墨淡墨要交相輝映,在筆法上盡量以書入畫,用筆有力度,中鋒側鋒并用,點面結合。在設色上盡量淡雅一點,豐富一點,既有冷暖對比、虛實對比、又要和諧統一。還要研究顏色和墨怎樣相結合才能產生更好效果,不同的顏色和墨怎樣結合能表現出不同的效果。可以運用在以后的創作中。一幅畫是一個整體,整體畫面的主次非常重要,在創作之前一定要把構成畫面的因素安排好,表現一幅畫就是為了表現主體。一定要把握好畫面的主次關系。任何一幅畫,必然有實有虛。有實無虛或有虛無實都不能稱其為畫。實,是指用筆實在,用墨厚重,也可指刻畫精細處;虛,可以是無筆無墨處,一片空白,也可以是用墨清淡表現松動處。
在我的創作中,運用和嘗試了各種各樣的點,通過各種嘗試和總結發現,通過用筆才能表現出點的節奏感。剛開始畫的橫點,沒有掌握好運筆的節奏,畫出來的點很生硬,是單獨存在的,不能很好地表現出點與點之間的聯系。在同學的幫助和示范下,才領悟到畫點不只是畫單一的點,而是畫一組組有節奏變化的點,這樣才能使所畫的物象生動,才能形成勢,使畫面有節奏感。
在一幅山水畫中,中遠景樹的表現非常重要。在山水畫中,它不僅有自身的價值,同時為豐富山水畫的空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遠景樹的畫法,疏密關系和位置要根據情況而定。筆法要求變化多。用墨時要重墨在前,淡墨在后,可用此法,拉開遠近關系。 中景樹的畫法是山水畫中較難表現的技法,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還是要到自然中去觀察、體悟,并熟練掌握各種畫樹的技法,經驗積累多了,一定能準確地把握住中景樹在山水畫中的虛實程度和準確位置。 所以在處理我的近景叢樹時就深刻領會到其中真正的內涵與重要。在一幅畫里,遠景樹和中景樹是相對存在的,所以,它可以盡情地往虛里畫。因為中遠景樹都有著共同的特點,就是形體簡約而不簡單,因此,不宜多用筆。同時也要注意筆墨變化,在干、濕、濃、淡的筆墨交替中,會產生虛實相生、相益得彰的效果。
當然在我的創作中也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畫面黑白灰的關系。近來的一些作品灰色面積太多,使畫面黑白灰對比不夠,畫面顯得沒有精神,視覺效果不好。這是我需要克服的一點。還有畫面樹與樹之間的墨色次序上還是區分不夠,容易重復。畫面前中遠景再做一些區分,遠景盡量簡單,清晰明了,墨色再淡一些,使畫面空間感更好一些。
學習山水畫和創作山水畫,首先要通過自己的不斷學習,向古人學習,向大師學習,學習他們的技法、布局和繪畫語言等,增強自己在相關知識上的積累。再通過對傳統山水畫的臨摹來加強自己對傳統山水畫的認識和了解,并掌握山水畫的相關表現技法,這是古人通過不斷的實踐而總結出來的,我們要學習它,這樣對山水畫的認識和表現上的會少走彎路,給自己減少麻煩。當今社會,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相互影響,藝術已不再拘泥于傳統的模式,而是各種因素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符號的發展是必然的。世上沒有絕對不變的東西,山水畫應該在創新中被繼承。符號在當代被繼承的同時也被革新著、發展著、創造著,這給山水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在對前人技法的學習上,我們還要走出畫室,走進大自然,去對景寫生,收集素材,為自己的山水畫創作積累材料,使自己的山水畫走向成熟,創作出更好的作品,這也是我們學習山水畫的最終目的。
我知道想通過我目前的創作所領會的山水畫的筆墨技法和精神還是遠遠不夠的,更多的還是需要以后的多加練習,不過通過創作更讓我知道將自然的“形”與“神”的有機結合,筆墨形式就會有較大程度上的發揮,從而更會獲得了創作上自由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