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江
(山東省圖書館,山東 濟南 25000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文化基因,源源不斷的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精神輸養。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1]。習近平總書記給國家圖書館老專家的回信中提到圖書館是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全民閱讀,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2]。《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明確闡釋了充分發揮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在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以法律條文的形式規定了公共圖書館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職責。因此,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融入到公共圖書館的服務中,是公共圖書館的責任和使命所在。
1)客體條件。文化需要載體傳承,圖書館是保存各民族文化財富并為讀者提供文獻資源借閱的專門機構,有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發信息資源、傳承教化等職能,其中保存人類文化典籍任務是圖書館最古老的職能。山東省圖書館作為中國十大圖書館之一,三個館舍(總館、國學分館、少兒分館)為不同需求層次的讀者提供了穩定安靜的閱讀場所和內容豐富的館藏書籍。館舍之一的國學分館創新推進“圖書館+書院”的傳統文化服務模式,設有奎虛射圃、明倫堂、國學講堂、數字國學體驗室等,不僅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必要場所,而且深入探索開發圖書館自身承載的歷史和傳統文化資源。2)文獻信息資源豐富。從廣義上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中國約5000年歷史中形成的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等各類非物質文化和以各種物質表現形式體現的人文精神內涵的總和,其中一部分優秀傳統文化在圖書館以文獻信息的形式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中規定了公共圖書館在收集、整理、保存文獻信息資源和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的相關服務,以及對館內古籍的整理、保護、宣傳、開發,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職責。山東省圖書館作為山東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中心和山東省古籍保護中心,不僅免費為不同層次和需求的讀者提供館內文獻信息資源的查詢、借閱服務,同時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信息資源服務平臺。3)受眾群體基數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力在于傳承,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不僅為特殊和弱勢人群在內的社會各類群體,也為社會機構、組織免費提供公益性服務。山東省圖書館探索的“機關分館”、“企業分館”、“社區分館”等分館建設模式和城市書房建設,“光明之家”盲人數字圖書館、監獄圖書流動站以及由圖書館和社區分管組成的“泉城圖書館聯盟”活動,有效擴大了圖書館外服務范圍,廣泛分布的公共圖書館和大量的流通人次,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推廣服務提供了強大的受眾群體基數,這不僅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會無形中影響更多群體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4)數字網絡新模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般通過紙質文獻資料記載的形式傳承發展,古籍就是其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創新,文獻資料的存儲介質突破了傳統的紙質書籍,通過互聯網平臺以數字化方式存儲和傳播。這不僅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更好的保護和保存,而且讀者能更方便的從網絡上在線提取資源和學習。2019年11月,國家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等全國二十家單位聯合在線發布古籍數字資源7200余部(件),總量已超過7.2萬部(件)古籍,免費服務大眾網上閱覽和學術研究。山東省圖書館尼山書院開展的傳統文化網上展廳、網上國學講堂,使圖書館在提供傳統公共文化產品上探索出新模式,讓書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1)整理收集與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和傳播,即使同一類文化呈現給大眾的方式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收集和整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關鍵性的基礎工作,公共圖書館可以在收集整理優秀傳統文化館藏資源時,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專題書架,使讀者更方便地查詢和借閱。同時,新媒體技術漸漸成為公共圖書館宣傳傳統文化的新方式,微信平臺、抖音視頻、官方微博等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展現平臺。山東省圖書館微信小程序上的傳統文化經典誦讀、詩詞大賽,以新途徑和方式呈現了傳統文化不同的表達形式,在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服務方式發展中激活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2)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相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圖書館探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的交點,創新性的以一種廣大讀者能認知或能親身體驗的形式展現出來。這一過程不僅讓公共圖書館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人,更以宣傳推廣者的身份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傳承中賦予生命力和活力,公共圖書館也呈現多元化發展的形態[3]。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一方面依靠紙質文獻資料的留存記載,另一方面需要活態傳承,這就使公共圖書館在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的同時,可以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到圖書館內親身講解和展演,讀者在參與學習中潛移默化的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并成為文化傳播者。3)傳統文化與傳統節日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需要通過外在形式體現出來,而傳統節日就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外在載體,讀者可以通過參與圖書館舉辦的慶祝傳統節日的各種活動,感知節日所表達的傳統文化內涵和魅力。山東省圖書館尼山書院在整合歷史與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創新“圖書館+書院”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以二十四節氣時令為主題開展節氣體驗活動,不僅使參與者學到了傳統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讓更多的群眾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向上的感染力。4)“圖書館+書院”服務模式。在我國古代,書院是特有的集藏書、教學與研究活動于一體的文化教育機構,圖書館具有對文獻資源整理、收藏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職能[4],而今,圖書館的職能由“藏”更進一步擴展為“傳”,傳播各類館藏資源,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圖書館與書院兩者有相容相通之處。山東省圖書館尼山書院推出的“尼山公開課”、“國樂杏壇”演奏、新六藝體驗等品牌化系列活動,運用虛擬現實和多媒體技術建設數字國學體驗室,開展經典誦讀、國學講座、禮樂教化,書院被賦予新技術和新時代因子,同時拓展了公共圖書館服務內容和功能,推動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公共圖書館不僅僅是文獻資源的保存單位,更肩負著發揮傳承和服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力量的社會職責,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融入到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推廣、大眾講壇、文化展覽等服務之中,多元化開發館藏的文獻資源及其文化內涵,吸引廣大讀者進行閱讀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