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西安醫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教育觀念存在一致性,并且都是高校教育教學的重點。同時,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教育目標都是實現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堅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及價值觀念,注重學生的創新發展教育。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有機融合至關重要。
在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雖是新型教育理念,但就教育本質而言,仍需學生思政教育工的有力支持。因此,有效促進高校思政教育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有效融合對促進高校實現教育水平的提高發揮著積極作用,具有重要意義。具體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高校有機融合思政教育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能有效促進思政教育工作向多樣化方向發展,滿足大學生成長過程中對思政學習的需求。此外,兩者的有效融合還能促進將思政教育作為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基本理論指導,能促使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的積極性明顯提升,為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提供動力。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抓住了當前市場經濟發展形勢,能使對高校教育工作的多方面要求得以有效滿足。在教育過程中,高校的思政工作能為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及能力的培養與強化提供正確的指導,可助力國家需要的新型人才的有效培養。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及創新創業教育為其未來發展提供明確的方向,可向國家輸送更多的創新型人才,促進國家創新建設發展。
當前高校教育工作中,學生的智力教育仍是主要內容,不重視德育及思政教育工作的情況依然存在。這就導致多數大學生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卻無法做到將其創新轉化到實踐中。多數高校的思政教育內容多為理論知識,更注重學生的成績,導致部分大學生實際工作中缺乏責任感與創新意識。此外,部分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脫離實際,側重于理論教學,缺少實踐引導。因此,在高校教育工作中,需有效融合思政教育及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提高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等的重視程度,利用課外創業實踐活動等促進學生轉變為創業者,從而有效緩解當前的就業壓力。
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融合教學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思維觀念,突破以往思維模式的多重限制,調查分析現代化建設發展的特點及市場發展需求,加強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應將思政教育作為大學生教育工作的基礎,在有機融合創新創業教育時,應對同步教育的有效措施進行重點探索,并了解大學生的真實需求及能力特點等各方面,建立新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對大學生素質能力的強化培養。
在高校教育活動中,教師應研究學習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學內容,提高自身認知程度,從而有效促進兩者有機融合,并落實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方面,高校應加大對教師隊伍建設的投入,將現有的各種教育資源有效利用起來,可邀請創業方面的專家或企業家對教育工作進行指導,可就某實際創業案例分析其優勢、影響因素及未來發展等多方面內容進行分析總結,從而有效促進思政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實現深入融合。另一方面,高校應安排教師進行培訓,將創業知識、技巧分析及解決問題有效方式等,強化教師的教育能力,引導教師將各種資源有效調動起來,并將其用于教學實踐活動中,促進實際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
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創建教育實踐場地能為教育活動的實施提供有力支持。高校應將現有各方面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加強與相關企業的合作交流,共同開展有較強針對性的教育實踐活動,多為學生提供校外實踐崗位,讓學生在就業前對市場發展形勢及人才需求有一定的了解。高校還應圍繞思政教育工作,創建網絡社群,合理利用新媒體傳播形式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思想及相關扶持政策的宣傳,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有效調動起來,實現教育文化環境的優化改善。高校還應學生的實際需求等因素,構建區域信息交流平臺供大學生分享創新創業信息及經驗等,還可思政教育課程中宣傳相關的政策措施等,使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得以強化,讓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獲得更多的創業經驗。
綜上,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為促進思政教育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高校應結合現有資源及大學生實際需求等,建立新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大教師隊伍建設的投入,創建教育實踐場地,優化教育文化環境,有效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