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霞
(紅河學院外國語學院,云南 蒙自 661100)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化的發展,國家高度重視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社會和市場也對大學英語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國家關于“加強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以及市場對應用型人才的定位和需求,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目標也在不斷變化和提升,應培養具有較強英語交際和應用能力、能夠有效促進地方及社會經濟發展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尤為重要。因此,促進高校大學英語改革、培養英語應用型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是國際交流日益密切的需求,也是高校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體現。
受根深蒂固的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各大院校在新時代背景下對教學理念的有效轉化受到了一定限制和阻礙。雖然各大高校對大學英語的重視程度愈來愈高,但是在教學理念上仍然以應試教育為主,缺乏素質教育的突破與創新,與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性人才目標不相適應。在教學中,仍然以基礎知識教學為主,過度重視詞匯量、語法、句法等理論知識,在英語聽力、語言表達等方面重視不足,缺乏對英語運用能力的培養。而且,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時,主要圍繞課本內容打轉,教師主導地位過于突出,照本宣科式的傾灌性教學方式依然占據主要地位,忽視了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師生及學生之間的互動性不足,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及模式未真正落實,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挫,教學質量受到影響。
大多數高校大學對英語課程設置重視和研討不足,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全面性、科學性和時效性。在英語課程設置時過度重視英語語言基礎知識課程設置,英語實踐和應用課程安排較少,學生缺乏英語交流及應用機會,在英語思維、交流溝通等方面培養力度不夠。其次,英語教學內容更新緩慢,英語教材使用年限過長,涵蓋內容不能與時俱進,與時代發展相脫節,無法對新時代精神、社會熱點、前沿理論進行及時反映,大學英語教學的創新發展及學生視野嚴重受限。而且,大學英語課程設置與實際結合不夠緊密,未能形成與各類專業和社會實際應用相契合的課程體系,其應用型語言工具作用未能發揮,學生在本專業領域的英語應用能力得不到提升,對學生市場競爭力和就業形勢均有一定的影響[1]。
大學英語大多仍沿用以前傳統的考核評價體系,在學生英語聽、說等應用能力日益被重視的情況下,原有的考核評價體系缺陷逐漸顯現,“應試”考核性質較重,以各階段考試成績及專業等級考試成績為主要考核指標,是一種終結性考核評價。在這種考核評價體系的引導下,教師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學習方向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產生偏差,英語應用能力則會被忽視,不利于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提升,也無法滿足社會發展及職業需求。
培養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要重視其英語實踐能力、英語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互動能力等綜合性能力的培養和提升,要大膽突破原有教學模式的束縛,探索、改進和創新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一是要加強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的發展和創新,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發展,將分層教學法、翻轉課堂、案例教學等教學模式進行利用和融合,根據不同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分類教學和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英語水平全面提升。二是強化實踐效果。一方面重視實訓課堂的軟硬件建設,保障校內實訓效果。另一方面加強與校外相關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建立高標準、高規格、高質量的實習基地,通過實習基地實習實踐,強化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與職業素養。同時,要積極開發和開展“第二課堂”,構建學校、院系、班級多主體,座談、比賽、競賽等多形式的立體化的“第二課堂”實踐體系,在充分利用學生課外時間的同時,強化英語應用和實踐能力。三是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技術,促進大學英語教學的現代化建設。不僅可以進行生動形象的視頻教學,增強學生英語口語語感,還可以強化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進行實時解惑和研討,從而有效促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和發展[2]。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大學英語課程設置應重視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構建全方位、多元化的課程體系,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奠定基礎。一是在課程分配上,要突出英語實踐的重要性,合理調配英語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比例,增加英語實踐課程課時。二是課程設置要系統化,實現階段性與重點性的統一。在大學四年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中,在大一、大二可以側重英語語言理論知識及英語文化的教學,在大三、大四要側重專業英語與實踐英語的教學,通過分階段性的合理安排,促進課程設置的科學性,系統性。三是加強選修課的設置與安排,強化選修課的補充功能。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興趣選擇,還可以對必修課的內容進行鞏固和擴展。四是要強化專業英語課程的設置。根據學生專業的不同,設置與其專業相關的英語課程,如商務英語、計算機英語、旅游英語等,并增加專業英語課程的課時安排,提高學生本專業英語的應用能力,提升其專業水準,增強其職業能力及就業競爭力。五是重視大學英語教材的選取與更新。大學英語教材不僅要根據學生專業的不同進行取舍,提高教材的適用性,還要結合時代的變化,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在教學內容上要體現時代精神和前沿理論,拓寬學生認知,擴大學生視野。
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是大學英語改革的重要保障,是促進大學英語改革順利進行的催化劑。原來注重考試成績的終結性考核評價體系,在應用型人才教學目標的實施下,弊端愈發明顯,無法適應社會發展及大學英語改革需求,新形勢下的考核評價體系必須完善和優化。在終結性考核評價體系標準的基礎上,要加強對學生課堂表現、實踐實習、英語聽力、口語表達等多方面的考察和評價,構建終結性考核評價體系與形成性考核評價體系相結合的全面考核評價體系。通過完善和優化考核評價體系,可以對學生的各階段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掌握和及時反饋,從而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方案。還可以通過“以考促學”、“以考促改”等方式,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英語應用意識和英語應用能力[3]。
綜上,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視域下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需要不斷改進和創新教學理念和模式、構建全方位的課程設置體系和優化考核評價體系,突破固有教學觀念和模式束縛,促進大學英語改革的創新發展,為培養大學英語應用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