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蕾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高職英語的目的是通過對人才培養規格的設定而實現的——高職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既決定著我們用什么去培養,也決定著我們怎樣去培養。其次是通過對教育內容的選擇而實現的——任何教育傳遞的文化都是經過了篩選的,在階級社會中,教育傳播,傳遞的文化總是一種優勢文化,教育對文化的選擇在多種文化觀念相沖突的歷史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和更為重要。再次是通過教師的教育意向實現的——經過了文化選擇的教育內容,還只是“文化源”,而將其轉化為學生個體的精神財富,教師的個體文化在其中起著“過濾”,“變通”,“重組”的作用。最后是通過教育情境的創設而實現的。如果你要培養一個幸福生活的創造者,民主社會的建設者,那么你就需要創設一個充滿融洽和諧的氛圍,讓學生的自主權和主動性,自發性得到認可和欣賞。
人們學習一門語言就是學習目的語國家文化背景中的語言,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我國英語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發展,文化導入的地位越來越明顯,人們也越來越重視在英語語言學習中文化意識的培養。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類型,有別于“以學術目的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是一種高等專業技術教育,主要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方位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高職教育其教學內容側重在實際工作崗位的“適用性”,確保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較快較好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今天的教學目標,作為“一種歷史的產物”,是當代社會文化,特別是其生產和科技發展水平及其趨勢對學校教學客觀要求的反應。
在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日常高職英語教育要幫助學生建構人類知識的完整圖景,了解中國五千年歷史文明的發展,在同全球對比和了解之后,樹立充分的文化自信,促進智慧能力的全面發展。為了適應我們國家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整體化發展趨勢,國際教育界普遍強調對學生進行博才教育。為了有效地教學,應根據經過系統研究并認真驗證和親身體驗的學習原則進行。而且應該結合社會時事、全球發展,將英語教學和科學探索精神,科學的價值觀融為一體。教學方法可以由對現象提問開始,而不是讓學生聽現成答案;使學生積極地運用假設,搜集和運用證據,設計調查和處理方案,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性。課程的綜合化也是為了適應科學發展的綜合化趨勢而提出的。其目的就在于克服學科的局限性,培養學生寬廣的理論視野,幫助學生建立人類文化的完整圖景,學會以多維視野觀察日益復雜的現實問題的能力。
同時提高學生的需要層次,任何人的意志行為都是由一定的需要所驅使的。而需要是有層次的。高級需要的出現往往以低級需要的滿足為條件。而另一方面高級需要一旦產生,就可以改組壓倒低級需要。我們的教學以人的培養為目標,只有使我們的受教育者感到一種個性成長的需要和心靈成長的力量,我們的英語教學才真正找到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源泉,才真正找到了教學過程得以深化和拓展的強大動力。文化自信可以提高人的需要層次,促進受教育者人格的完善,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高職教育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著力點。學校教學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理智的好奇心,關心人類命運,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類的胸襟和情懷,使受教育者在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作為文化到心理過程的教育,所關注的是理想個體的生成與發展,它有這樣兩個相互制約,相互連接,相互規定,對立統一的基本點,那就是價值引導和自主建構。何謂“價值引導”?所謂引導就意味著:1)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標的;2)教師相對于學生而言具有文化上的優勢;3)教師對學生的成長負有道義上的責任;4)受教育者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嚴。“引導”區別于“宰制”,“驅使”。而說教育是一種價值引導,即是指教育是投射著,蘊含著教育者的主觀意趣的引導活動,這種主觀意趣內含著教育者的價值選擇和價值預設——諸如:什么是理想社會,什么是美好的人生等等。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素養,如果僅僅局限于西方文化的學習,那勢必會影響第二語言學習的全面性,只有更加充分認識到本土文化的學習,對母語文化的深層理解才不會阻礙第二文化系統的發展,相反能為第二文化的深層了解能力提供認知基礎。如果嚴重缺乏對祖國文化的理解,無法用英語表達本土特色的內容,要達到《基本要求》中所規定“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即工作、生活中的涉外交際能力是不現實的。我國的對外貿易勢必為高職高專畢業生提供了更多、要求更高的職位,同時也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涉外交際活動,這一系列活動多半在中國本土進行。僅局限于英美文化的學習而不注重加強本土文化學習無法適應新時代背景下的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在外語學習中只有通過與本民族文化作比較才能更好地理解外國文化。大部分高職生在涉外交際中,缺乏表達本土文化的能力,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表達和介紹力不從心,就會造成跨文化交流的障礙,達不到文化傳播的目的。高職生應該跳出只注重語言形式學習的怪圈,以實用為語言學習的主要目的。認識到對本土文化的學習是從語言本身和就業角度而言,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對英美文化持開放、靈活、尊重的態度,并能深刻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不至于迷失自我,保持平等文化交流的態度。文化自信,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在英語學習中,可以接觸異國文化,拓展視野,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提高跨文化素養。同時,較高的跨文化素養反過來也可以促進英語水平的提高。所以跨文化素養和英語實踐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是高職英語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高職院校的學生如果在學校里只注重英語知識的攝取,而忽略了中國文化的深入學習,或者認為自己就是中國人,不缺本土文化的學習,那很可能造成對本國文化的一知半解,在語言層面不敢或者不自信的表達,所以作為英語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客觀準確地看待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樹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我們的總書記更是提出了“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國運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應該和新時代的年輕人充分肯定并積極努力學習泱泱大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文化,樹立民族的文化自信。我們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要與時俱進,不斷開辟發展的新路,為學生未來的幸福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