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穎
(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16)
隨著高職院校的教育體系與市場經濟發展越來越成熟,校企合作的研究與探討越來越多,合作模式也愈加豐富,但從目前的現狀來看,仍然存在部分問題,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合作的價值。
1)學院主導型校企合作模式。這種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高職院校主導合作內容和方式,在學校搭建實訓場所,引進企業經驗豐富的高技術型人才和企業的專業設備,模擬企業環境對學生進行專業化教學,為他們提供了更多實踐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實踐能力,讓他們了解社會及企業所需要的人才應當具備的專業能力以及行業的發展前景,從而有目的、有方向地進行職業規劃。由于高職院校的教師多是理論型,相對缺乏職業經驗,學校專業教學基本圍繞著理論內容展開,對企業的實際操作不夠熟練,學校主導的校企合作模式會更側重于理論的實踐運用。
2)企業主導型校企合作模式。這種合作模式下,高職院校的人才輸出會更加定向,培養的學生將來主要為企業服務,對于學生的培養企業的參與也會更加深入,不論是培養目標還是實訓標準,以及師資構建等都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高職院校主要負責學生專業知識的教學及日常生活管理;企業則結合自身情況及行業發展前景進行生產與經營的培訓,指導學生參與生產實踐,并根據學生的學習和實習表現打分,在畢業后可直接分配到企業參與工作、實現就業。
3)校企共建模式。這種模式是學校主導和企業主導的結合,合作的方式也相對較多,主要以學校和企業共同搭建實訓基地為主,學校會組織招聘會,并聯合企業組織活動。企業可定期到校招聘,企業也會給予學生實習機會。在這樣的模式下,學校與企業的選擇自主權都會得到保障,創新合作的方式也更加多樣化。
1)校企缺乏深度合作。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培養綜合實用型人才,充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其能夠兼具理論與實踐能力,將來進入工作崗位后能夠快速適應工作內容。校企合作不僅能夠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率,還能夠讓企業招聘到匹配的人才,解決就業和人才招聘兩大問題,達到雙贏的效果。然而從實際的情況來看,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從合作的內容和形式來看較為單一,合作的層次不高,能夠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的實訓機會不多,畢業生直接進入企業工作的比例較小。學校和企業投入的資金有限,設備較少,無法進行全面實訓,且學校教師多為理論派,擔任專業知識學習的主要教學工作,企業派遣的技能型人員可以發揮的空間較小,無法鍛煉學生的理論和實踐能力。這些問題都是客觀存在的,也導致部分校企合作流于表面,沒有真正解決企業和學校面臨的問題,合作的效果也會大大折扣。
2)企業方面的問題。對企業來說,與高職院校的合作只是解決人才對口及人才招聘的一種途徑,企業還可以選擇自行培養人才、招聘社會人士來擴充人才庫,因此校企合作的熱情和積極性并不高。部分企業認為培養人才是高職院校的責任,企業只需要投入部分的資金,滿足物質條件即可,在教學上的配合較少,不愿意為學校提供先進的設備和經驗豐富的技術型人才配合學校的教學,認為企業的高級技能型人才都在企業擔任著重要職位,且不如教師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教學能力,表現出合作上的懈怠。還有部分企業認為自身在合作中將承擔更大的風險,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存在一定的安全和管理壓力。這些學生都沒有真正的實習經驗,甚至理論知識都還不夠完善,且人數較多、缺乏責任意識,對企業生產活動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為高職學生提供的實習機會也相對較少。
3)學校方面的問題。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實踐與理論結合不夠深入。在課程的設置上,若安排了太多實訓課程,則學生理論知識就會稍顯薄弱,限制他們的創新創造能力,失去了高等職業學校的價值與意義;而理論課程過多則會導致學生與實際脫節,缺乏實踐能力。其次,高職院校缺乏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指的是既有理論知識也具備實踐經驗,然而教師大多是理論型,很多教師本身就缺乏實踐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只能教授學生理論知識,不能帶領學生參與更多實訓活動,大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也停留在學科專業教學體系,作為校企合作的直接參與人和執行人,他們對行業、企業的實際情況缺乏了解,教學觀念沒有轉變,勢必會影響整個校企合作的開展。
1)轉變合作理論,增強校企間的文化交流。校企合作不只是利益上的往來,同時也是文化上的交流,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一定是建立在對彼此文化的認同上,通過合作促進文化的融合和情感的交流。學校有辦學理念,企業有企業文化,兩者的重點和基調肯定存在不同,要實現企業的深度合作,就需要找到學校和企業文化的共同點,讓文化成為深度合作的因素。建立有效的情感溝通交流機制,學校在合作上樹立為企業服務的意識,讓企業能夠感知到通過合作能夠收獲更多人才,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企業也會更重視與學校的合作,增強彼此合作的意愿。其次,還要加強學院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覷,不論是學院還是成功企業都有著獨立的文化作為支撐,在校企合作上,學院和企業可以加強彼此文化的交流,形成共同發展的遠景,并在合作上汲取對方優秀的經驗和文化,促進雙方多方面的發展。
2)創新校企合作的模式。當前企業對校企合作的認識不夠,積極性和熱情不高,針對這個問題,學院應當從企業的角度轉換合作的模式,創新合作方法,增強企業對校企合作的重視度。首先,在建立合作的初期,高職院校在正常的教學基礎上,多從企業的利益和角度出發,建立服務于企業的相關活動,例如配合企業進行市場活動和宣傳,讓企業參與學校課程體系的設置,共同建立資源共享庫,讓企業能夠從合作中看到目前產生的利益和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提高企業對學校的信任度,充分激發他們參與的積極性,為后期深度合作打下情感基礎。其次,在開始正式合作階段,學院應當繼續強化合作信任感,實打實開展合作活動,從課程規劃、人才輸送、文化建設等多個方面促進企業發展,讓其活動真實利益,增強企業主動參與的積極性。為校企合作投入資金和設備,并派遣企業技術型人才到學校傳道授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最后到了校企深度合作階段,學校與企業才會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在資源、管理、技術及文化多個方面進行滲透,開展深度的合作活動。如共建實訓樓,共同參與開發教學內容,人才相互交流等等,讓學校理論知識豐富的教師到企業參與實習,為企業提供有效的建議,同時增強教師的實踐經驗,逐漸培養為雙師型教師;企業也派遣員工到學校參與技術指導和技術分享,培養更多對企業有用地人才。如此校企合作才真正迎來了雙贏的局面。
校企合作的開展是企業與學校良好發展的有效途徑,在合作過程中,雙方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才能達到雙贏的目標。因此,需建立長期、穩定合作的機制,滿足雙方的利益、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