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彥芳 王淑娟
(河北旅游職業學院,河北 承德 067000)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一脈相承,其傳統思想與文化理念逐漸積淀,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精神。這種精神被中國人一代代傳承,又一代代不斷博采眾長,拓寬其思想文化維度,其生命力和創造力生生不息,這就是中國人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源頭。對于中國大學生來說,要從學生時代開始培養文化自信,進而建構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基礎底色的校園文化體系。課題組以河北旅游職業學院為點,以河北省承德市作家們的文學創作為面就此問題進行探究。
隨著互聯網迅猛發展,大量的思想觀點充斥電腦頁面,各種觀點思潮無時無刻不在沖擊著人們的大腦,讓一些本就思想體系沒有完善的大學生無所適從,他們帶著這種思想進入社會,將會帶來社會的道德失衡、價值觀扭曲。我們認為有必要建構完整的校園文化體系,對校園主體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的引導,培養大學生們高尚的專業思辨能力,以利于大學生的健康發展,社會的和諧進步,建立大同的世界。建立支撐校園文化體系的基礎,我們認為必須由內到外,首先從大學生的本身入手,從主體本身建立一種思想意識作為源動力,使之潛移默化地踐行著這種意識,這就是大學生應該具備的文化自信。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本源,以儒家思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導,以道家的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為輔助,深入中國人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潛移默化地踐行著儒家思想理論,明代學者王陽明提出了影響深遠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學,認為人應該從良知出發,通過知行合一達到道德意識的最高本體。我們認為校園文化體系建設必須以此為切入點,把這些思想點引入到高職高專的課堂教學中,以此增加學習趣味性,拓寬學生視野,更能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內涵,引導大學生培養自己的文化意識。
把傳統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建構大學生的文化基因:指導學生建立相關社團——詩社、朗誦社、演講社,并以此為依托,進行系列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
“引進來”是使傳統文化再現于課堂的直接方法。外來環境對囿于校園網絡的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與當地知名作家團體合作,通過邀請作家講座、作家親自指導,與作家座談等系列活動,使傳統文化直接展示在學生面前,極大地調動了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熱情,激發學生心靈深處對祖國文化的渴望。這樣的活動既有真實性,又有藝術性,陶冶了大學生思想情操,提升了文化素養,為他們的文化自信找到了本源。
“走出去”是我們教育的目的,組織學生舉辦詩詞寫作比賽、經典朗誦會、詩詞下鄉活動,把同學們對傳統文化的摯愛情懷經由自己的詩作或聲音傳達到其它學校與鄉村,讓他們真切體會到文學創作的樂趣,為他們的文化自信找到了傳遞途徑和發泄的方法。培養大學生樹立服務于社會的理念,依托避暑山莊皇家園林及周圍寺廟歷史沿革的作品的地域性特色,從傳統文化視角進行剖析,結合地方作家的生活環境與成長經歷,闡釋了傳統文化在承德地域的扎根發芽,給大學生提供文學借鑒,在培養文化自信上找到真實依托。
系列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的直接效果是,使大學生們重新審視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針對網絡文化的快捷而雜亂,西方文化的功利與虛無等弊端,面對中國國情,再次清晰地反省了道德缺失、理性失靈帶來的信仰危機,從根本上為大學生走入社會打好了堅實的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
高校肩負著傳承文化、弘揚文化的責任??v觀中國各大名校,尤其是世界一流名校,把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放在首位,從他們的校訓就可以窺見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中山大學校訓“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校訓是“德才兼備,知行合一”。這些無不從中國傳統文化出發,強調了傳承的意義和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上下五千年的傳承延續,它造就了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繼承與包容,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這就是站在世界文化之林的自覺與自信。
校園文化體系建設必須做好三個維度的架構。
首先是精神文化維度,這也是校園文化體系的靈魂,校園文化建設必須立足本源,即中國精神,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習慣、思維方式經歷史沉淀的結晶,它是經歷各個時代的兼收并蓄,否定之否定后的隱性表達,它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自我完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以它的包容性可以多元化發展,便于校園文化的主體接受,其先進性使參與者易于認同,世界各地蓬勃發展的“孔子學院”就是很好的證明。
其次是實踐文化維度,即知行合一, “知”有史為證,“行”是隨時代而變化,校園文化體系的構建是為社會培養技能型應用性人才,是踐行價值觀的顯性表達,為精神文化起支撐作用,所以實踐文化必須切實貫徹“引進來,走出去”原則,建立多元化的品牌文化,在濃郁的人文氛圍中扎實推進內生力,激發源動力穩定發展。
第三是制度文化維度,即校園文化體系戰略思想的確立,這就需要學校建立長效機制,實行自上而下的良性互動,高校是先進文化積淀、發展、傳承的主要社會機構,傳承文明、創新理念培養高素質人才,最終目的是服務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所以制度文化是服務于精神文化的方式,把文化的內在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在學校這個環境下得到很好體現。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人層面深刻詮釋了中國精神的先進性與指導性,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全方位的明示,學校是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的,我們認為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在校園中應該用教育引導,用制度保障,以實踐踐行,一步步轉化為大學生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從內在和源動力上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我們建構校園文化體系起到了綱領性作用,也突出了中國特色的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和諧統一。
總之,建構校園文化體系,要結合時代特色,突出品牌文化,尤其是以民族認同下的文明精華和文化精髓為基礎底色,融進血液,培養大學生生生不息的自信力,使中國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讓學生在參與執行中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