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麗
(奎屯市125團,新疆 奎屯 833203)
群眾文化建設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部分,必須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推進。發揮新媒體的技術優勢,讓傳統文化建設更富活動,也賦予群眾文化建設的新內涵和新形式等,以優秀的群眾文化建設讓群眾共享精神文明建設的優秀成果,讓群眾文化在新媒體的助力下創新發展,廣泛傳播,讓群眾文化建設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推動我國文化的繁榮發展。
1)通俗性。群眾文化建設的目的是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表現形式,帶給人民群眾精神娛樂享受,并借助文化建設傳播先進思想,進行正向的價值觀引導。其服務主體是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必須樹立群眾思維,以群眾所容易接受的方式穩步推進。
2)先進行。群眾文化建設,也對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在文化活動開展中也實現了先進思想的傳播表達,豐富著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世界,指引其作出正確的價值選擇與判斷,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3)開放性。群眾文化工作必須樹立開放性的思維。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迅速、傳播途徑多元、信息類型多元,群眾文化建設中應重視各類信息、知識、文化的加工整合。在文化建設中,兼容并包,讓群眾文化建設與時代接軌,更富時代活力。
1)深入挖掘群眾文化需求。人民群眾對文化建設活動有什么樣的期待就應該成為新時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導向?;ヂ摼W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新媒體的成熟運用也使得群眾文化訴求更為多元。而大數據技術、新媒體技術也支持群眾文化訴求的數據化反 饋[1],如人民群眾在互聯網平臺上閱讀,瀏覽文章,點贊、評論或轉發都會有對應的后臺數據呈現,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做好群眾文化關注差異的把握,有針對性地開展文化建設活動。也可以組織工作人員深入基層了解群眾文化訴求,如群眾文化建設人員可以到社會以及周邊地區的廣場來進行群眾文化宣傳以及調研工作,了解群眾的信息獲取習慣以及對群眾文化認知度情況。新媒體工作人員也要深挖人民群眾的文化建設訴求,讓文化建設盡可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建設期待。如新媒體平臺管理人員媒體信息發布時要善于找到公眾關注的焦點,考慮到公眾的真實文化訴求,合理取舍材料,挖掘重點,使得平臺文化建設內容與群眾需求相匹配[2]。平臺管理人員也應借助文化建設反饋機制,及時了解群眾的文化訴求,把握住群眾文化關注點的變化,加強與群眾的溝通交流,在全面真實了解群眾文化需求的基礎上,根據群眾文化群體畫像,分年齡、分階段、分興趣點、分頻次地推送其感興趣的作品和內容,以提升群眾文化的傳播效果。
2)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其作為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具體反映,指導著人類文明演進,推動著社會發展。對外開放、經濟全球化使得傳統文化受外來文化沖擊明顯,也出現了過于追捧西方文化的錯誤文化傾向。在這樣的背景下,必須借助新媒體做好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創新,關注各種優秀的地域文化、關注民俗慶典、關注傳統節日,讓承載著歷史文化底蘊的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煥發活力,加深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做好傳統文化的開發與傳承,讓傳統文化成為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構成。
3)豐富文化活動傳播形式。新媒體與傳統的紙質媒體時代不同,電視、廣播、短視頻平臺、網絡等信息傳播宅載體更為多元,而移動終端帶來的信息傳播提升了信息傳播效率,也使得信息傳播超越了時空限制,人們可以借助移動終端隨時隨地地了解信息。群眾文化建設可以借助新媒體的載體優勢讓群眾文化建設更豐富多彩,更深入基層,深入人民群眾。如拍攝《中華好舞蹈》、《舌尖上的中國》、《傳統民俗》等視頻,以紀錄片的形式讓人民群眾了解更多的文化信息知識,也以紀錄片影視表達等較為通俗的文化建設形式,讓人們關注傳統,關注地域特色,感悟群眾文化的魅力。再例如,借助各種短視頻平臺進行傳統文化的加工創造,如古風流行歌曲就是傳統與現代融合,借助短視頻平臺發展起來的,引發了人們對古風文化的關注。
4)重視群眾文化建設推廣宣傳。新媒體為群眾文化建設推廣宣傳提供新思路和新渠道,媒體的本質是傳播和宣傳。群眾文化建設就要結合媒體特征,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新媒體的傳播與宣傳,在媒體平臺上加強與公眾的互動交流,提升文化傳播的效率,擴大文化宣傳的覆蓋面,通過媒體平臺上與公眾的及時有效互動,讓文化建設有條不紊的展開。以新媒體平臺為主陣地,解決了群眾文化建設中文化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群眾享有文化信息選擇的自主權,可以在媒體平臺上根據自身需求和興趣點選擇針對性的內容。政府和相關部門也借助新媒體文化平臺,做好群眾文化建設的大力宣傳,吸引更多的群眾關注群眾文化活動,參與群眾文化活動,讓群眾文化深入到群眾中去。公眾參與度越強,新媒體平臺支持下的群眾文化建設教育更富 成效。
5)積極壯大群眾文化隊伍。群眾文化建設服務的對象是人民群眾,同樣,其建設發展的主體也是人民群眾。文化建設需要人民群眾的支持參與,必須要組建群眾文化隊伍,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讓群眾文化隊伍成為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組織力量。在群眾文化建設中也應發揚民主,選拔優秀的文藝骨干,作為群眾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鼓勵更多的人參與群眾文化建設并獲得建設的滿足感與幸福感,豐富人民群眾的業余生活,陶冶其情操。新媒體時代下,輿論引導的作用更為突出,個體既是信息的傳播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其兩者界限逐漸模糊,新媒體平臺下的文化對話與交流是平等的,這也使得群眾文化隊伍建設的群眾基礎更穩定。群眾文化隊伍建設也受群眾生活水平、收入水平等影響,國家也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群眾文化建設中,發揮主觀能動性,讓群眾文化建設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當群眾文化隊伍壯大起來,其對文化建設的支持度更高,群眾文化建設也會獲得更大的社會號召力,深入到人民群眾中。離開了了群眾文化隊伍的支持,群眾文化建設活動也將陷入“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囧境,自然無法推動文化建設的深入,也無法讓群眾文化建設贏得群眾的 滿意。
社會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對群眾文化建設的助推作用也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群眾的文化需求、興趣和心理訴求也有了明顯的變化,也客觀上推動群眾文化建設的創新。基于新媒體時代,利用新媒體平臺,創新群眾文化形式,做好傳統文化節目活動的完善與優化,深挖群眾文化訴求,將其與時代熱點內容結合起來,讓群眾文化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又富有時代文化的吸引力,面向不同的人民群眾進行文化信息的推送與服務,激發人民群眾文化建設活動的參與的積極性,提升其文化活動參與的幸福感、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