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黨的文化建設正式納入制度化建設軌道,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1〕命題,圍繞“建設什么樣的文化,怎樣建設文化”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化建設在根本制度、引領制度、保障制度、工作機制和生產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內涵性要求。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是一般性共識,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行制度化建設正在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理念,然而辨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卻并非輕而易舉的事。本文旨在從繁雜散亂的文化理解中,抽離出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科學認識,在闡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化建設必要性的基礎上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化建設的著力點。
從廣義來說,文化是人類生存和繁衍的模式。上至人類初生,下至子孫后代不斷繁衍,人類留下的有形或無形痕跡都是文化。從人類最早的原始圖騰崇拜開始,到信息化的今天,人從未逃離文化的洗禮,既是文化塑造者,又被文化塑造著。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是人類活動所創造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人類物質或者精神的痕跡,既有不斷升級迭代的城市高樓大廈和流芳百世的文化遺產精神瑰寶,也有曾經束縛人肉體和靈魂的毒品鴉片、纏足和男尊女卑。如果說人類的這些物質和精神痕跡都是文化的話,那么無疑前者是好的文化,后者是壞的文化,或者說前者是先進文化,后者是落后文化。文化先進與落后的分野根源于人類實踐情況的不同。作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實踐對世界的認識和改造既有正確和成功,也有錯誤和失敗,導致由實踐而創造的文化具有先進和落后之別。
文化有好壞,文明無優劣。文明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動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的積極成果。文明具有民族性特征,古往今來,既有東方文明,又有西方文明,既有中華文明,也有美利堅文明和俄羅斯文明。作為不同民族在各自歷史傳承中分別沉淀下的積極的物質和精神成果,每個文明都有著適應本民族的獨特價值和意義,因此,不同民族的文明之間沒有好壞優劣之分。這與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既有精華又有糟粕的情況不同。恰恰因為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既有精華又有糟粕,也就不能憑借民族文化區分民族的好壞優劣。正因為不同民族的文明無優劣之分,不同民族的文化均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所以憑借比較文化或者文明,不能得出民族優劣的結論。
文化先進性反映歷史進步且內蘊辯證觀。先進文化能夠滌蕩人的精神追求,可以促人積極向上,使社會澄澈清明,落后的文化會使人消極萎靡,使社會骯臟頹廢。人類作為萬物之靈長,自然是希望人類生存和繁衍的模式更為彰顯人性光輝,不枉為最高等生物,自然就應該追求好的文化,追求最具先進性的文化。因此,對于束縛人肉體和靈魂的鴉片、纏足、男尊女卑的糟粕文化,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都給予斬釘截鐵的取締和斷絕了。在推崇和發展先進文化或落后文化的事情上,東西方是有著共識。這種共同性孕育著未來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可能性。衡量文化“好壞”不能想當然。同樣是課桌文化,魯迅先生少年時代刻在課桌上的“早”鼓舞了幾代人,今天大學生在課桌上刻的“死了都要愛”暴露青春的膚淺,消解了愛情的神圣,同是課桌文化是有著好壞、高低差異的。由于社會文化現象較為復雜,對文化先進性與否的判斷需要進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現象到本質的分析、甄別和判斷。
文化的先進或落后與文化是不是公益性無關。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的區別在于是否具有營利目標,而不屬于文化性質的區別。發展先進文化既可以選擇公益性方式,也可以采取經營性方式。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根本意義在于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獲得文化享受的選擇和機會,使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保障。從這個角度來看,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為主導的文化體制改革,為今天人民的文化權益保障的制度化奠定了基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就明確將人民的文化權益納入制度保障范疇。積極推進以公益性文化事業為主導的文化體制改革能夠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在黨的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和企事業單位守法方面得到成長、歷練和提高,從而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效能。
社會文化現象并不都是“好”“壞”特征明顯的,并不總是那樣容易被看透,因此,對其先進或者落后的判斷并不總能輕而易舉。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涵規范來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其特征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并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很容易辨識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央宣傳部從1991年開始組織實施的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中涌現的許多堅持正確創作思想,既有生活氣息又有精神引領,而且極大滿足了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作品屬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近年來如《士兵突擊》《紅海行動》《流浪地球》《我的祖國》《中國機長》《覺醒年代》等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的影視作品,彰顯中華民族堅強、勇敢,不但為家為國,也為人類勇于承擔重任的無私精神,這些社會主義主旋律電影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代表。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均形成和建構了不同特點的先進文化,有力推動了黨的文化建設事業。
一種是能明顯判斷為不屬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因而要被果斷取締的文化。比如新中國成立之初,黨果斷領導清除的娼、賭、毒文化,比如改革開放后伴隨市場化進程中一度泛濫的低俗、庸俗、媚俗影視作品以及宣揚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價值觀的文藝作品,比如伴隨敵對勢力加緊對中國文化入侵逐漸掀起聲勢的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等披著學術和文化外衣的政治思潮。這些腐朽和落后思想文化對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有著極為殘酷的破壞作用,因此,是必須予以否定和杜絕的。
還有一種是不容易即刻作出結論的文化。比如若干年前某名人說《論語》的文化現象,有人說這種以自己意志解讀孔子完全是背離孔子本意的臆斷,有人推崇這種“新說”是先賢思想的劃時代解讀,只要有利于豐富人們精神生活就未嘗不可,那么名人說《論語》以及類似的文化現象到底是否屬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又如曾一度在青年尤其是大學生群體中風行的“梨花體”詩也曾引起熱議,有人說如此“寫一行字,然后回車斷句”的詩也算詩的話,簡直要氣死“李杜”,有人說時代不同,詩歌也要隨時代而演進出新風貌。在如此糾結和爭議中,“梨花體”詩是否屬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由西方傳入的“行為藝術”所衍生的文化現象是不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青年的“寂寞”和“遛白菜”之于這個社會的發展有著怎樣的意義?這就不能一概而論。假如“寂寞”和“遛白菜”的青年人由于對行為藝術的深刻體驗和研究而搞出了有學術價值或者社會意義的研究成果,那這個文化就是積極先進的;反之,如果青年類似“寂寞”和“遛白菜”的行為只停留在街上標新立異、嘩眾取寵,甚至因為展示血腥、殘暴、淫穢場面而越雷池,那么這個文化就是消極頹廢的。復雜社會中為數不少的文化現象,是一時難以用“是”和“非”即刻對“是不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出回答的。
對待以上暫且不易辨識的文化應該有兩個基本態度。一方面是不急于下結論,不妨“讓子彈飛一會兒”,假以時日,讓文化內容的優劣、真假、是非、美丑展現出來,使先進文化在“審視”和“較量”中突出重圍,進而生存、發展。另一方面是要以發展先進文化為導向對紛繁復雜的文化進行規制。有些文化在“審視”和“較量”中會因為消極落后而被淘汰,有些文化在規制中會因為違規而“落馬”,這些經不起審視、較量和規制的文化不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較量和規制就是對文化進行檢驗和篩選的過程。無論多么復雜的文化現象在較量和規制中可以分出高下、好壞。這意味著只有兼具信心和力量的文化、兼具真理性和價值性的文化才敢于并且能夠在較量和規制中勝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能夠經得住制度規制是黨在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之際明確提出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制度化建設的邏輯底蘊。
文化制度是文化建設領域關于文化建設的目的、原則、內容、路徑、策略的制度安排。與經濟、政治相比,文化的主觀性特征更加明顯,只有在明確規制下才具有實際意義。制度初步形成之后,還需要歷經一個由不完善到完善的程序化、規范化過程,即制度化過程。文化制度化建設是政黨文化建設成熟的重要標志,是政黨文化建設的高階目標。
黨領導文化制度化建設的探索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已起步。無論是中央蘇區時期還是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取得比國民黨更高效率的社會動員,很大程度上緣于中國共產黨民族、科學、大眾文化旗幟的樹立,并且將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政策與民族藝術形式作為社會宣傳動員的有力武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的文化建設政策和體制奠定了基礎。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執政后,借鑒原蘇區、根據地和解放區確立的具有戰時特征的文化建設制度,在全國范圍內較快地完成了文化國家化的建設任務。1956年黨為文化建設確立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方針更有著為文化制度奠基的積極意義。這些均成為改革開放后文化制度和體制改革的初始條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文化建設方面開啟了制度化新篇章。繼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強調“社會主義必須有高度的精神文明”〔2〕之后,黨的十二大則進一步把“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3〕確定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戰略方針。這意味著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納入制度層面考量,成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作出的《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則從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布局的高度,闡述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和根本任務。黨在一般意義上談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時,就是指狹義形態即觀念形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一直是在抵制西方資產階級腐朽思想文化侵襲、反對企圖脫離社會主義軌道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斗爭中進行的。
進入新世紀后,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黨順應形勢的發展變化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黨的十六大確立了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戰略任務,黨的十七大則強調要積極主動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并以指導思想、重要方針、目標任務、政策舉措等一系列指導文化建設的方針政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不斷向前邁進。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4〕的戰略目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為“發展”作出了新的定義,賦予其文化和人的發展的意義,昭示發展的最高階段是“文化”和“人”的發展,將中國共產黨新的發展觀推到更高層面。
在正確辨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在恪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化建設原則的前提下,能夠明確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化建設的內涵要求。
第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旗幟決定道路。馬克思主義始終是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動搖是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和根本。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是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核心標準和最高目標。無論是塑造黨內文化,還是治理國家文化,黨領導的文化建設均高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旗幟。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將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作為一項根本制度確定下來,昭示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具有指導思想的一元性特征,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
第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價值觀是文化的靈魂。只有具備站得住的價值觀,才能有站得住的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于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全過程中,是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最基礎、最核心的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精髓,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彰顯著社會衡量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能夠規范人們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思想方法和行為方式。因此,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起著引領、支撐、定向和規范的作用。
第三,以人民利益為權益中心。黨從創立之初就高舉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旗幟,突出彰顯人民性的文化,之后在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始終恪守文化的人民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將人民的文化權益納入制度保障范疇,使人民的文化權益獲得制度性保障。
第四,以輿論引導為治理重點。當前網絡電子媒介與傳統印刷媒介共存,媒介文化作為一個觀點龐雜散亂,思想碎片化、流沙化的場域,內容雖然極為寬泛,靈魂卻集中在一點,那就是意識形態表達。無論是否承認這一點,媒介文化的意識形態性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14億人口的中國,網民規模已達9.89億,〔5〕如果缺少共識基礎,難免問題頻發。因此,必須守護社會主義媒介文化的意識形態疆界,以輿論引導為重點進行有效治理。
第五,以社會效益為文化生產的首要目標。無論是公益性的文化事業,還是經營性的文化產業,若想實現優質生存和長遠發展,就應該把文化生產的生命力和生長點放在實現社會效益上,這既契合文化存續發展規律從而有助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又能夠使文化成果真正為最大多數人所共享。
對文化進行制度化建設,首要前提是明確“制度化”的思路,即確定行動準則和方向,使得對文化規制的過程契合章法。這既是由社會本身的復雜性決定的,也是由社會文化現象的復雜性決定的,更是由那些與先進文化抗衡的腐朽沒落文化不甘于失敗而總是企圖顛覆先進文化的復雜性所決定的。
一是理念先行。這里的理念既包括全黨全社會對文化制度化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認同的理念,也包括對清晰辨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認同的理念。就前者來說,由于先進文化與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是一回事,先進文化是文化先進性的已然狀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先進性的趨勢,尚處于未然狀態,于是先進文化的不斷建設就成為必需,而制度化建設是文化建設取得實效性的必由之路,文化制度化建設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這一理念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之后日益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當務之急是樹立清晰辨識和明確界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理念。如果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一問題搞不清楚,那么文化的制度化建設無論說得多么冠冕堂皇,也將陷入空談。因此,重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辨識,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涵界定的學術和理論研究工作是當前文化制度化建設的關鍵著力點。
二是辨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是文化制度化建設取得實效的必要條件。如前所述,面對容易明確分辨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腐朽沒落文化以及不容易即刻作出判斷的文化現象這三種基本情況,我們在先進文化制度化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做到:一方面將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不屬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范疇的文化識別出并淘汰;另一方面使那些符合要求的、屬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范疇的文化獲得更有利的發展條件,更加成長壯大。這就解決了用制度保障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展中極為關鍵的正確發展方向、價值取向和目標導向等前提性問題。辨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文化的制度化建設是雙向互動的過程。這尤其體現在我們對那些不容易辨識的文化現象進行分析,以發展先進文化為導向對紛繁復雜的文化進行規制時,文化內容的優劣、真假、是非、美丑充分展現,那些經不起審視、較量和規制的文化將被淘汰,兼具真理、道義與價值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則在較量和規制中勝出。
三是提升文化主體能力。文化主體既包括領導和參與文化建設的組織主體,也包括參與文化建設的個人主體。就組織主體來看,對文化進行制度化建設是一個政黨領導文化建設漸趨成熟的標志;就個人主體來看,文化強國的基本特征除了發達的社會文化產業、強大的國家文化軟實力之外,還表現為具有高度文化素養的國民。“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6〕從領導和參與文化建設的組織主體來說,衡量黨對文化建設領導力的標準之一就是形成和發展了行之有效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衡量領導干部政治敏銳性、政治鑒別力和政治能力的標準之一就是涉及文化建設方向性問題時,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為準星,“涉及制度層面的大是大非問題,必須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不能有絲毫含糊”。〔7〕從參與文化建設的個人主體來說,要發揮人民在先進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人民主體作用的發揮是全過程的,既包括身為“劇作者”的文化生產的主體作用,也包括擔當“鑒賞家和評判者”的文化評價的主體作用,還包括新媒體條件下文化傳播的主體作用。在先進文化制度化建設過程中,一方面促進群眾辨識文化現象的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堅定其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知、認同和堅守,從而提升其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信,同時這種文化自信又反向激勵其能力生成。
四是守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邊界。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關系到政黨性質、國家方向,關系到民族命脈、人心凝聚,因此,這一問題是文化建設的首要問題。在黨創立后的每一個時期,尤其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領導的文化制度化建設都是在與各種各樣文化侵入、文化思潮的斗爭中生存和推進的。由于文化領域存在紅色、灰色、黑色的不同“地帶”,因此,在文化領域要注意貫徹區分政治原則、思想認識、學術觀點等不同問題,在政治與學術、動機與行為、抽象與具體的結合中辨識文化現象,堅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陣地,有力推進先進文化制度化建設。文化制度化建設過程是一個將文化建設體系內諸多要素和環節整合的過程,諸如妥善處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外來文化以及與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關系,在萃取中華文化精華過程中實現不同要素文化的深度融合,以此鞏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我國文化體系和文化戰略中的主導地位,振奮和鞏固人民團結奮進的共同思想基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既是開放的,又是有原則的,在此共識下,務求在文化制度化建設過程中守護好社會主義文化意識形態邊界,增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一種“高勢位”文化,一旦有效發揮凝聚力,就可以發揮高勢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化建設是激發其高勢能的必經之途。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化建設過程中要堅定做到幾個“避免”:避免離開馬克思主義指導,否則就有使文化建設陷入“西化”或者“儒化”的危險;避免離開社會主義道路,否則就會使文化建設演變為狹隘民族主義或者復古主義;避免離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則就會使文化建設成為隔斷歷史的虛無主義或者“全盤西化”的洋奴哲學;避免離開人民性文化的創作出發點,否則就會使文化建設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唯有如此,新時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化建設方能事半功倍,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