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在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積累起來的智慧寶庫,是中華民族在跌宕起伏的歷史變遷中積淀的文化結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不僅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與中國社會進步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多民族林立、多元文化交織、多社會制度共存的今天,仍具有鮮明的、先進的時代價值?!?〕因此,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仍不能拋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將其創造性地轉化為具有新時代特點與價值的文化,讓其成為繼續指導中國人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實現民族文化復興的思想滋養。寬厚包容、博施濟眾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以“仁愛”為關鍵詞的民族性格。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做好自己疫情防控的同時提供國際援助,這都彰顯了仁愛思想的至高、至尚境界,突顯仁愛之心的至真、至純的本質。為此,闡述中華仁愛思想的發展脈絡及演變特征,重點挖掘仁愛思想的時代價值,可以使仁愛思想在新時代境遇下熠熠生輝。
仁愛,謂寬仁慈愛,愛護、同情的感情。語出《淮南子·修務訓》:“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孔子言仁,以仁為君子之理想人格,其仁愛思想為歷代儒家推崇?!?〕仁愛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形成。隨著歷史的變遷、朝代的更替,先賢智者對其有不同的詮釋、解讀,仁愛思想亦因時而化、與時偕行,最終呈現出堅守本根亦與時俱進的特征。
自古以來,擁有大智慧、大胸懷的政治家、思想家都具備“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博大情懷。從一國之君至平民百姓,凡有杰出成就者,講仁愛都是其優秀品質之一。他們的仁愛情懷來自對社會現狀的深刻反思與對歷史事件的反省,來自國家治理的實踐探索與社會秩序維護的真實踐行。
第一,春秋戰國時期仁愛思想的形成。唐虞三代時期,“克寬克仁,彰信兆民”的思想就開始在民間流傳。春秋時期,孔子提出“安土敦乎仁,故能愛”(《周易·系辭》),“茍志于仁矣,無惡也”(《論語·里仁》)等思想主張??鬃訉θ蕫鬯枷肴肽救值年U釋深化了人們對仁愛思想的認識。隨著儒家思想的發展,并被歷代君王推崇,仁愛思想也得以在更大范圍傳播。孟子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是孔子仁愛思想的拓展與充實,是仁愛思想更系統、更深入的發展。孟子將仁愛思想上升至君王執政的政治高度,提出君主當實行“仁政”的政治主張。孟子的仁愛思想更寬廣、更自信、更高遠,促使仁愛思想由個人品質上升至民族性格,由待人處事之原則上升至君王執政之要領。莊子提出“愛人利物之謂仁”(《莊子·天地》)的觀點,管子認為“以德予人者,謂之仁”
(《管子·戒》),田穰苴提出“以仁為本,以義治之”(《司馬法·仁本》)的軍事觀。至此,中華仁愛思想框架基本形成,仁愛思想的內涵、價值與作用的相關論述也基本成熟。
第二,漢唐時期仁愛思想的訓詁釋義。公孫弘認為,“仁者愛也”“致利除害,兼愛無私,謂之仁”(《漢書·公孫弘卜式兒寬傳》)。董仲舒借鑒儒家的論述與闡釋,對仁愛之說的內涵進一步充實與豐富,提出“以仁安人,以義正我”的仁愛主張,將仁愛思想融入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之中。他認為,只有施仁政于民,才能真正體現仁愛精神的真諦。他還將仁愛思想作為價值體系的核心,將仁愛納入到體制建設的框架之中。東漢文學家許慎基于文字分析的視角,對“仁”的內涵進行了闡釋?!?〕他認為,“仁”為二人,在社會關系中,二人包含人我有別、人我比較、人我爭端三種關系。解決人與人之間的沖突、矛盾與爭端,就需要以“仁”的思想為根本,以“仁”的行為為方法。韓愈在深入研究墨子思想之后,舉一反三,提出“博愛之謂仁”的觀點。
第三,宋明時期仁愛思想的體用探討。南宋理學家朱熹認為,施政、為民僅施仁政還不夠,還應該施以愛?!吧w仁者,愛之理;愛者,仁之用,故其相為表里如此?!保ā吨熳诱Z類·孟子六·仁之實章》)他認為,仁與愛是內核與表層的關系。仁是根本,愛是途徑,二者實現高度統一,才能普惠天下。王陽明從本體論的視角提出“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傳習錄上》)。他認為,仁不僅存在于人的思想之中,還存在于世界萬物的生死輪回中,正所謂“彌漫周遍,無處不是”,仁是天地之間普遍存在的精神之光。他還從現實功能的視角闡述了“仁”的作用?!案缸印⑿值苤異?,便是人心生意發端處,如木之抽芽?!保ā秱髁曚浬稀罚┤食蔀閻廴伺c被人愛的動力與介質,仁是愛之本、愛之端、愛之源。但是,仁愛亦有遠近、親疏之分,仁亦有層次、個體之異。
第四,清至民初仁愛思想的啟蒙轉向。清至民初是近代思想啟蒙時期,一些進步人士受先進思想的影響,創造性地將仁愛思想賦予了特殊的時代特征。黃宗羲認為,“天地之生萬物,仁也。帝王之養萬民,仁也”
(《孟子師說》),即國家的領導者若想國泰民安,就必須行仁政。龔自珍認為,施仁政就要推行人人平等的思想,人人都有平等的生命權,人力、物力與財力也需要被節約利用??涤袨樘岢觥芭c民同之,自主平等,乃孔子立治之本”(《中庸注》)?!翱鬃恿⒅沃尽奔礊椤叭蕫邸?。清至民初時期,動蕩的中國飽受列強入侵、封建遺存的痛苦,多種思想交織、碰撞,迸發出了能夠反映時代特征的救國圖存思想。這些政治家、學者提出的仁愛思想也成了新文化運動的啟蒙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愛主張也成為了推動中國社會制度變革的主要動力。
“仁”作為仁愛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國倫理學說的根本,經歷了漫漫歷史長河的滌蕩,其內涵越來越豐富,主要體現于以家庭為出發點,體現血緣關系的仁愛;以社會為關節點,維系人際關系的仁愛;以宇宙為終點,調和物我關系的仁愛。“愛人”“忠恕”“克己復禮”“惻隱無傷”等都被充分體現于仁愛思想中。
仁愛思想自三皇五帝之時就已經萌發,歷經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發展,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思想體系。時至近代,又在人們的推動之下展現出強烈、鮮明的時代感。因此,仁愛思想的演變過程雖有萬變,但不離其宗,表現出本體論說的地位不曾動搖、至善境界的追求不曾偏移、核心內容始終如一、思想方式不曾改變的恒定特征。雖時過境遷,但共進共長,與時俱進,根據歷朝歷代國家治理中出現的不同問題舉一反三,結合新觀點、新主張,融會貫通,形成一體。
第一,傳承一以貫之的本體論說與至善境界。人類能夠知仁、行仁是仁愛思想的本體論核心要義。人類能夠知仁意味著仁并非虛無縹緲,無根無源,而是真實存在于人類的精神世界、思想體系中。人類能夠行仁則意味著人在施以仁政、仁愛方面具有主動權、決策權與行動權。人類是世界的主宰,是仁愛思想的本源,是宇宙至善的推動者與踐行者。“止于至善”則是仁愛思想之最高境界?!爸褂谥辽啤奔匆裱凹核挥?,勿施于人”的準則,要有“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胸懷,要有“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認知。雖然仁愛思想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被豐富、踐行、創新與發展,但是本體論卻亙古貫之,至善境界的追求也從未改變。
第二,傳承一以貫之的核心內容與思維方式?!坝H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仁愛思想的核心內容。仁民、愛物道出了仁愛的范圍,道出了仁愛的方法,一語中的指出了兩個對象、兩個層次、兩個體系與兩種路徑。民與物皆為仁愛對象,意指世界萬物生靈皆為仁愛對象,這與韓愈提出的“博愛之謂仁”的觀點是相契合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核心思想已融入中華兒女的血脈中。在仁愛思想的影響下,中華民族的個體努力地積德、積善、積福,將寬容仁厚的品質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第三,善于在包容式發展中實現融會貫通。自漢朝始,中國文化開始以儒家學說為主體,至隋唐時期,儒家思想發展至鼎盛,并與釋道文化相融。仁愛思想作為儒家文化的核心,也被引入釋道文化體系中,實現了在更大范圍內的融會貫通。北宋諸多學者將儒家與道家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尋找到二者的結合點,辯證地論述了仁與家、仁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將仁的思想上升至宇宙的高度,深化至人生的方方面面。他們認為,仁愛是至真之理、至上之策,必然會與儒釋道文化中的大智慧、大學問實現統一與融合。孔子“博施濟眾”、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老子“慈”、莊子“齊物”、墨子“兼愛”、佛學慈悲濟眾等思想的本質都是仁愛,即“仁愛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第四,善于在與時俱進中實現經世致用。仁是化解人人相惜、相知、相守的本源,愛是化解矛盾、沖突與爭端的方法。心懷仁愛之心,就可以解決人類社會中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擴大、升華,仁愛就可以成為治國理政的要領。談及治國理政,從“文景之治”至“康乾盛世”,凡施仁政者,便天下太平,國運亨通,百姓安居樂業;從夏桀暴政到秦始皇焚書坑儒,凡施暴政者,便天下大亂,國運沒落,百姓罹難。一代代明君智主,既會掌握仁政的核心要義,又會與特定的歷史時期及特定的問題相結合,與時俱進地將其運用于國家治理之中。談及社會運行,醫者有仁心,師者有仁義,匠者有仁德,再到商者以義制利、君子取財有道、耕者辛勤勞作,各行各業的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仁愛思想。日積月累、代代相承,仁愛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傳統。
中華民族雖飽經憂患,歷盡滄桑,但始終屹立不倒,綿延不絕幾千年,在于人民接受了仁愛傳統的教育洗禮,在民族血液中流淌著仁義道德的精神,在心靈深處凝結著正確的羞恥感。仁愛思想之所以能流傳幾千年,時至今日仍具有無限的生命力,是因為“仁者愛人”是天地大道,隱含著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仁愛,是安邦定國、家庭和睦的支柱。
仁愛是大智慧、大胸懷。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在仁愛思想的滲透與引導下,兼善天下,達濟蒼生。歷史數千年的風雨洗禮,仁愛思想雖然與時俱進,隨時而變,但是其核心要義卻沒有發生變化。在21世紀,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初步形成,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變得頻繁、便捷。仁愛思想作為中華傳統思想的中流砥柱,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及科學處理與其他國家的關系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仁愛思想對新時代中國思想文化建設和道德建設具有無可替代的啟迪作用,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世界合作伙伴關系的形成貢獻著中國方案。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以中華民族的仁愛思想為根基。第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崇德向善的價值取向與仁愛思想的至善追求是高度統一的。自古至今,仁愛思想滋養升華,引導人們向善積德,明理崇德,立志樹德,直至與社會主義制度高度融合,被智慧的中國人民創造性地發展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層次邏輯與仁愛思想的組成體系基本一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個人、社會與國家三個層面,層層遞進,層層升華。仁愛思想則是由己及人,由家及國,步步穩健,步步為營。仁愛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結構層次都是由內及外,由近及遠,由下及上的。〔4〕第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根植于仁愛思想之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面涵養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法治等價值理念。仁愛思想中關于強國富民、民貴君輕、協和萬邦、德法并重的思想,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更為精煉的語言體現了出來。
公民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公民道德建設直接影響到國民道德素養的提高與民族優秀品質的形成。仁愛思想的核心內容突出而明顯,涵蓋的范圍也廣泛豐富。其中,愛人愛物的樸素的集體主義傾向就引導了我國公民熱愛祖國與人民,在自身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發生沖突時,能夠做到舍小家保大家。愛人利人的奉獻精神引導公民無私奉獻,助人為樂,好施濟貧。除此之外,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等方面的內容,都可以從仁愛思想中尋找到源泉。仁愛思想為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提供思想資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自律慎獨的個人品德與克己復禮的仁愛思想雙語同諦??思簭投Y就是要理性、克制,在任何境遇下都要把握好自己、控制好自己的言行舉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作為社會中的基本個體,只有做到克己復禮,才能不被拜金思想、享樂主義所侵蝕,才能以原則為中心處理紛雜的人際關系,時時警醒自律,才能走得穩健長遠。第二,和諧包容的家庭美德與親親為仁的思想高度契合。親親為仁就要常懷感恩之心,感恩父母、兄弟、姐妹,感恩萬物饋贈。人們將親親為仁的思想化于心,踐于行,就會變得積極樂觀、陽光向上,就會形成健全的人格。第三,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文明有序的社會公德與仁民愛物思想同根同源。讓社會中的每位公民都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與社會公德,擁有良好的家庭美德與個人品德。如果說仁愛思想是個人品德與家庭美德之源,那自然也是職業道德與社會公德之根。
中華民族的不懈奮斗不僅是為了擁有富足的物質生活,更是為了擁有優質的精神生活。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就必須繼承與創造性地發展仁愛思想,使以仁愛思想為基石的人文精神,滲透到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并成為其精神內核的重心。孟子認為,仁乃人安身立命之本,是人的至高追求與至真執念。人活一生,如果能做到知仁、行仁,就能活得自我、活得自信、活得自安,就會形成堅強、勇敢、樂觀、向善的人格,在充滿艱難險阻的道路之中,披荊斬棘、銳意進取。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變遷與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完善、充實、健全仁愛思想,提取仁愛思想中所蘊含的強大精神價值,提出仁智勇、仁義理等一系列道德規范。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上,人們還將繼續將仁愛融入個體發展、國家建設中,更會將仁愛思想中“己欲立而立人”的自立自強精神,“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的孝道精神,“民吾同胞”的友善精神,“協和萬邦”的和合精神、“物吾與也”的愛物精神在多文化交織、縱橫的今天,傳播到更廣闊的空間,傳承至更綿延的時間,使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永遠都在富足的精神涵養中呈現勃勃生機。
當今世界各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交流日益深入,全人類之間的關系都變得更加緊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歷史車輪不可逆轉的必然方向。仁愛思想的主旨是利他而非私己,希望在所有參與者的共同努力下,見證成長與發展。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之中,不爭、不奪、不搶、慎戰,主張以義制利,從沒有為了自身的發展萌生侵略與搶奪別國的想法,從未有為了快速積累財富而踐踏他國領土、蹂躪他國百姓的私念。即使是在最艱苦最困難的時期,仍然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海納百川的品質,與其他國家共謀發展,共商大計,希望通過共建實現共享,通過合作實現共贏。仁愛思想為人與自然關系的處理提供了借鑒。仁愛思想主張厚德載物。地球之上,人世之間,萬物生靈皆有命理,它們與人類共同生存于蔚藍色的星球之上,擁有平等的生存權,同等的繁育權,人類應該像珍愛自己的親人一樣,珍愛它們,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需要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努力、合作,更需要以強大的仁愛思想為人文根基,使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構建的過程中,不偏離正確的方向,不失去本真。
中華民族雖有燦爛文化,卻由于近代以來閉關鎖國而落后挨打。曾經的屈辱歷史讓中國人民認識到,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步伐,與世界各國共同進步、共同發展。中華仁愛思想雖已成熟,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價值已被時代所驗證,但任何事物都是動態發展的,中華仁愛思想也需要跟隨時代的發展有所創新。中華仁愛思想與時俱進,就需要積極尋找與現代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的契合點,深入挖掘和闡發,處理好繼承與發展之間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是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其中,社會存在是產生社會意識的前提與基礎,社會意識則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與折射。中華傳統文化作為社會意識中的精華,其產生與發展以中華民族在社會生產實踐中不斷認識、創新為前提。中華傳統文化在幾千年里通過學以致用,已經烙上了時代烙印與階級痕跡,其中落后的、陳舊的,與現實社會嚴重脫離的內容,則必然會被歷史淘汰。〔5〕因此,傳統文化的運用,應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取其中的優質成分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仁愛思想體系龐大、復雜,涉及的范圍廣泛,主體多樣。它雖然伴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革新、升級,但有些內容還需要人們對其進行挖掘闡發、創新改造。
博施濟眾、萬物并育、民吾同胞等仁愛思想,仍具有較高的社會性哲學價值與實踐性真理價值。仁愛思想是博愛精神的沃土,它倡導與人之愛不僅存在于親友之間,還存在于鄉鄰、同胞之間。仁愛思想體現了“四海之內皆兄弟”的仁民情懷,體現了“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人與自然相處之道,體現了“民胞物與”的家庭經營、維系之準則。推古及今,社會主義家庭文明建設、社會主義公民道德建設以及和諧社會建設等,都能夠從仁愛思想中尋覓到蹤跡。第一,大力倡導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恕道精神。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躬身自省強調的都是修煉自己的品行,以寬容、博大的胸懷包容、諒解他人??鬃訉⑺〉谰窀爬椤肮院穸∝熡谌恕保ā墩撜Z·衛靈公》)。這也成為中華兒女對自身道德的要求準則。越是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越要注重培養這種理智平和的心態與豁達和諧的品質,越要使社會充滿愛意與正能量。第二,努力運用推己及人、由人及物的思維方式。仁愛思想并非心靈雞湯,而是世間至理。仁愛思想中的很多主張都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可操作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讓每個人都從自己最關愛、最親密的人開始,而嘗試著立足于他人的視角與角色,這樣就可以使每一位老人、幼兒都得到悉心的照顧與呵護,就可以使每一只動物、每一棵樹苗都得到精心的養育與栽培。人們從身邊最近的人與物開始,逐漸推廣到更大的范圍,反映出中華民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層次。第三,執著追求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吧仙迫羲?,水利萬物而不爭”(《老子》)幾乎是每個中國人都向往并執著追求的品質。人們希望自己真的可以像水一樣,哪里需要自己就流向哪里,體現自己的價值,擁有自由的存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們的生產生活、社會實踐都會發生變化,人們的思想意識、文化認同、價值觀念等也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在新時代境遇下,就要賦予仁愛思想新的生機活力,使其煥發出具有新時代特征的文化力量。因此,我們要結合時代需要對仁愛思想實行創造性轉化。創造性轉化需要創造過程符合時代特征、符合思想發展趨勢、符合人們思維方式,但創造過程卻依然要堅守原則、底線、核心與要義,豐富仁愛思想內容,拓展仁愛思想內涵,擴大仁愛思想的運用范圍。第一,促進本體論層面的現代轉化。仁愛思想的主體是萬物至善。至善追求是仁愛思想教化世人的結果。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仁愛思想雖屬于意識成果,但其本身也是人們從社會生存中推理、總結出來的。因此,對仁愛思想進行創造性轉化,就需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對其進行分析、闡釋。第二,促進認識論層面的現代化轉化。孟子認為“仁之端也”是惻隱之心;孔子指出“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學之”(《論語·季氏》)的進學之道,并且教育弟子要養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為政》)的謙虛態度。王陽明則全面深刻地論述了“知行合一”的理論體系?!凹埳蠈W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仁愛思想非常強調認識與實踐之間的關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任何事物都需要通過實踐才能獲得真知。因此,應該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對仁愛思想的認識論進行轉化。第三,促進仁愛思想內容層面的現代轉化。仁愛思想的內容十分豐富,親親、仁民、愛物等思想在新時代仍具有突出價值。對仁愛思想的內容進行現代化轉化,需要運用更接地氣、更符合現代語言規范、更具時代感的文字將其表述出來,賦予其新內涵與新形式。第四,促進仁愛思想實現方法論層面的現代轉化。仁愛思想的方法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倡導推己及人、換位思考。新時代人們應該具備良好的家庭美德、崇高的職業道德、文明的社會公德,這些需要人們運用仁愛思想去解讀、學習和思考。
文化是由人類創造出來的,并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斷完善、健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始終處于創新發展過程中。新時代國家的經濟建設、人民生活狀況都發生了變化,仁愛思想也應該擺脫枷鎖,擁抱新時代,開啟創新發展之路。仁愛思想創新發展,應該補充新時代人們產生的新思想、新文化、新認知,拓展新時代人們對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經濟建設、精神追求等的新訴求、新內涵、新釋義,應該完善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瞬息萬變的經濟貿易狀態、斗轉星移的科學技術革新等所涉及的新思路、新方法與新路徑,增強仁愛思想的社會影響力、國際影響力,使仁愛思想成為中華民族一張響亮的名片,為世界和平發展提供中國智慧。一是堅持綜合創新、推陳出新。堅持古為今用,不忘本根,開辟未來,在繼承與發揚的基礎上,融通好馬克思主義資源、國外哲學社會科學資源,使仁愛思想跨越學科體系的邊界,展現三方融合。三種資源的有效融合,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把握不同思想理論體系的差異,使其展現出更具特點的時代風采。二是堅持經世致用以對其進行實踐創新。我國正處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全球多元化格局也趨于形成,我國在未來將會面臨更多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因此,今后我們在具體實踐中運用傳統的仁愛思維方式與方法時,應致力于使其在創新中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