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濤
(河南省圖書館,河南 鄭州 450052)
1)推動鄉村振興將會調整農村地區農業產業結構。鄉村振興主要解決中國的農業不發達、農村不興旺、農民不富裕的“三農”問題,“三農”問題的實質是鄉村產業發展動能不足,人力流失、資金缺乏等問題也導致了鄉村產業發展沒有規模、沒有品牌、沒有科技、沒有市場。鄉村振興戰略通過為返鄉創業就業的農民工提供政策支持,依托本地資源,創辦農民合作社;利用新技術及創新營銷模式,為傳統工藝產品提供新價值;通過康養農業和休閑農業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從而促進農業、加工業、現代服務業的“三業”融合發展,真正實現農業發展、農村變樣、農民受惠。2)推動鄉村振興將會影響農村地區移風易俗的開展。鄉村是否振興,要看鄉風好不好,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所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提高農村地區廣大群眾的物質需求,更要保障農村地區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豐富和充實鄉村文化內涵,不斷提高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從而調動起廣大農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保障廣大農民群眾能夠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1)保護和傳承鄉土文化的發展。我國的農耕文明源遠流長,長久以來,農村價值和功能未被充分挖掘和認識,脫離農村價值體系的項目建設往往忽視了鄉村固有的社會結構和文化體系。在鄉村振興發展的背景下,應該充分認識到鄉村文化價值,充分發揮農村在休閑旅游、康養等產業方面的發展優勢,對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戲曲曲藝、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進行更進一步的發掘與保護。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到鄉村文化的特色與內涵,更深層次的參與到中國傳統農耕文化以及民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之中。2)滿足基層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提振農村文化、豐富鄉村生活,就需要按照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基層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以河南省為例,通過開展“三千行動”,即整合“戲曲進鄉村”“舞臺藝術送基層”等群眾文化藝術演出活動,開展文藝院團“千戲送千村”行動;發揮“鄉村音樂廳”“春滿中原”“百城萬場”“群星耀中原”“出彩河南人”“書香河南”“尋找村寶”等各項文化惠民活動的品牌優勢,開展文化工作者“千人進千村”行動;動員廣大民營文化企業響應號召,開展民營文化企業“千企幫千村”行動,吸引到了更多基層群眾的關注和參與,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文化服務內容單一、與居民文化生活需求存在矛盾、部分資源閑置等問題,進一步豐富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曾任首都圖書館館長的倪曉建曾教授曾經提出過“四個中心”的主張,即,圖書館要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學習中心、文化中心、交流中心和體驗中心。
1)立足根本業務,做好“學習中心”。圖書館的最大優勢,便是通過對珍貴文獻資源進行收集、修復、加工,并通過不斷的收集整理,形成有序、有規律、源源不斷的數據庫,最大化的保證了廣大普通群眾的學習訴求。同時,圖書館還提供了龐大的、對外開放的大空間格局,設有免費的閱覽室、自修室以及大量的桌椅,營造濃厚的學習環境;輔以專業的館員對廣大讀者的資源獲取、檢索進行指導,進一步提升學習效率;開展各項專業講座、培訓,舉辦各項讀書活動,主動同讀者進行互動,搭建學習平臺。結合所說,圖書館始終是廣大群眾最佳的學習場所,打造市民學習中心,也將有助于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拓寬圖書館服務途徑,提高資源利用率,從而更好地服務大眾[1]。2)勇于 開拓創新,創建“文化中心”。圖書館作為社會公益事業部門,其宗旨是提升廣大社會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正因為如此,圖書館的職能便不僅僅只是一個藏書的地方,荷蘭鹿特丹市立圖書館館長P.J.舒次先生就曾表示,圖書館應該是一個具備會議室、展覽廳、劇場等公共服務場所的社會的文化中心。想要創建文化中心,圖書館就必須沖破固有思維,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參與到社會公共文化事業的建設當中,開展不同形式的文化服務,利用積極健康的先進文化占領精神文明前沿陣地,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達到提高廣大社會群眾文化品位、文化質量,提高自身人生觀、價值觀的最終目的。3)利用自身優勢,打造“交流中心”。如何實現“提高廣大社會群眾文化品位、文化質量,提高自身人生觀、價值觀”這一最終目的。將考驗著圖書館是否可以實現自我突破,發揮更為明顯的社會作用,現如今,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變遷,圖書館的職能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社會文化需求”不僅包含了提供“社會教育”和“傳遞信息”,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組織培訓與講座,舉辦各式各樣展覽與比賽,也使得圖書館具備了“文化消遣和文化娛樂”的功能。湖南省圖書館朗誦沙龍為讀書愛好者、朗誦愛好者、文學愛好者提供一個展示和交流的平臺,將一批愛好讀書、愛好朗誦的人聚集在一起,以朗誦的形式分享文學的快樂、分享交流的快樂[2]。河南省圖書館積極組織首屆“黃河故事”微視頻大賽,共收到來自全省十幾個地市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的微視頻75個。這些微視頻作品由群眾自導自演、自主拍攝,深入挖掘和黃河有關的傳統文化,反映了中原文化欣河南省欣向榮的精神風貌。不僅如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時俱進的、符合廣大讀者需求的形式將會慢慢涌現出來,圖書館社會交流的作用將會變得日益重要。
4)促進深度融合,開發“體驗中心”?,F如今,我國公共圖書館在面對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民需求日趨復雜的環境下,正在不斷尋求社會服務、公共教育等各項職能的變革和轉型,在這一過程中,空間再造成為公共圖書館實踐領域的一大聚焦,通過對空間的改造和技術創新,公共圖書館開啟了服務功能上的又一次轉型和突破[3]。首個5G閱讀體驗中心即將全面落戶國家圖書館,該體驗中心通過對5G網絡技術、全景視頻、全息影像等技術的深度融合,促進了公共圖書館“學習中心”“文化中心”“交流中心”三大職能的深度融合,實現了超高清大屏環繞的全景空間,紙本漫畫書轉瞬成為全景視頻、“云逛”全景圖書館、“云鑒”鎮館之寶的沉浸式閱讀體驗。是公共圖書館建立多元復合型的知識空間,交互式學習閱讀和交流的共享空間,以及公共文化服務全域覆蓋的又一次積極探索和嘗試。
1)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有效整合文化館圖書館現有資源,推動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傾斜和延伸,是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當下最主要的工作任務。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體育局、省發改委、省財政廳五部門下發了《河南省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實施方案》,對河南省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進行了全面的部署和規劃,明確建設目標,細化實施步驟。制定了《河南省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基本標準》,經過三年的時間,河南省逐步形成了以縣級館為總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文化中心)為分館,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基層服務點,輔以流動服務為有效補充的三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服務體系,打造了一條上下聯通、服務優質、有效覆蓋的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網絡。截至2020年6月,全省已經建成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50586個,完成縣級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2153個,完成縣級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1986個。覆蓋全省城鄉的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已經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不斷提升。2)鄉鎮圖書館服務中所展現的問題。雖然經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體育局、省發改委、省財政廳五部門共同努力推出的《河南省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實施方案》以及農家書屋等一系列打通最后一公里,直達農村的文化惠民工程,但是通過對周口淮陽縣、項城縣、鶴壁淇縣、洛陽嵩縣、新鄉輝縣的500份問卷調查,每個縣隨機發放100分,總共收回492份,結合回收的492份調查問卷,發現鄉村居民普遍對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對農家書屋了解不多,基層工作人員緊缺,雖然每個行政村均配置文化專干,實際上人員不是被借走,就是由年齡偏大人員兼任、服務能力不足、書籍更新速度也很慢、宣傳力度不足、群眾參與度不高等現象普遍存在,僅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廣場經常用來跳廣場舞和晾曬糧食等用途,使用率尚可。這些場所的配置、人員專業技能培訓有待提高和改善。
從中國社會發展近40年的歷程來看,中國依靠工業化和城市化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但城鄉差距卻不斷擴大,東、中、西部鄉村發展的不平衡問題日益加劇,而中國廣袤農村地區卻擁有土地、生態、民俗、土特產等海量資源。城市與鄉村并不是單獨割裂的個體,城市與鄉村血脈相融、地域相連的整體。想要激活這些資源,就必須要重構城鄉關系,重塑產業生態。作為國家戰略,它是基于我國社會現階段發展的實際需要而確定的,是推進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