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軍
(寧陽縣蔣集鎮人民政府,山東 泰安 271409)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經營結構逐漸轉變的背景下產生的全新詞匯,具體內容是指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進行土地流轉,將土地的承包權和經營權分割開,加強對于土地經營的一種農業經營方式[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詞提出以來,逐漸形成了三種形式的主體經營業務。第一種形式是家庭農場形式,相對于普通的農戶經營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規模更大,勞動力需求更高,具有更好的生產效率。第二種形式是農民合作社,目前我國農村所采用的農民合作社形式已經產生了一定的結構變化,更加傾向于生產經營,并且逐漸開展了信用合作社,農村合作社的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十分龐大數量的農民合作社開展了信用合作。第三種形式是農業企業,農業企業相較于其他幾種生產經營方式,更加注重經營方面,以各種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主,目前止已經建立了上百萬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涵蓋了數量巨大的勞動人員,并且對于各地的農業發展都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具有更加良好的經營空間。
在傳統的農業經營管理中,土地的承包權、流轉權和經營權大多數都是承包在一個經營對象上的,但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方式更加注重土地的經營權,目前還沒有形成相應的農業經營管理體系,導致土地流轉服務不到位。農戶缺乏參與土地流轉的意識,整體意向并不強烈,導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很難獲得較大規模的土地經營范圍。根據國家的政策主要保障的是土地承包者的權益,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是以土地經營者的身份開展農業工作,由于農業經營管理體系的不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個人利益很難得到保障。
各地政府應該充分考慮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情況,由于農村地區的勞動力大量地向城鎮地區轉移,尋求外出務工的機會,土地生產效率較低。在此基礎上引導當地的農民群眾將土地流轉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明確農村土地產權、完善土地流轉的過程和形式以及完善各種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農民群眾將土地流轉給新型農業主體的意愿。保障農民群眾以及新型農業主體二者的利益,解決農民群眾的后顧之憂,同時也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土地的合理流轉[2]。
近些年國家以及地方政府都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經濟支持,的確支持對新型農業主體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目前關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各項政策都是通過部門之間級級下達的,導致政策和政策之間缺乏一定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還有部分政策與地方的實際情況并不是特別符合,導致相關政策在落實的過程中整體效率較低,已經不能夠適應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
中央以及各地政府應該加強相關扶持政策的銜接工作,創建更好的政策環境。政策的落實不僅可以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積極性,也可以促進新型農業經營更加科學、健康的發展。除了依靠政策扶持以外,還要進一步落實相關工作的優惠政策,例如稅收、管理人才、土地流轉以及資金投入等方面的扶持可以采用補貼等方式,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流轉經營進行資金扶持。同時也可以幫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質量認證,加強農業經營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增加相關設備購買投入,并且要與市場艱巨結合起來,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市場化服務建設,通過建立市場示范點,加強傳統農業經營方式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改革。
僅僅依靠政府的資金扶持,是不能夠持續地維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運轉的,目前新型農業主體仍然處于初始階段,相對來說規模較小,沒有足夠的可抵押資產。新型農業主體在融資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限制,并不符合相應的貸款條件,也不能滿足金融機構的評級。同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以土地經營為主的,但經營權并不支持進行抵押,大大減少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得的渠道。雖然目前農村也不斷地發展中小型金融機構,政府也給予了大力支持,但金融機構不利于政府管理,因此設置了相對來說高的門檻,導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村金融機構的合作很難進行。
針對這樣的情況,政府應該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開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渠道,進而保障這些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來源。根據新型農業主體經營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采取與大眾不同的抵押方式,在城鎮中開展信用融資的方式,使農業經營主體可以利用信用融資的方式進行擔保,增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得融資的方式和渠道[3]。
市場是維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目前仍然存在很多農業主體與市場對接困難的情況,政府應該加強經營者的能力培養,使經營者可以將農業生產經營發展成統一的產業鏈,發揮自己的規模和專業化優勢,增加農業生產經營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建立多種類型的銷售合作,形成品牌效應。
總而言之,想要提高新型農業主體的經營效率,要從生產和銷售兩個方面入手。既要保障新型農業主體的經營權,也要加強新型農業主體的社會化市場服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新型農業主體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