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協委員 張 海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措,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但目前我省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一些瓶頸問題亟待解決。現結合貫徹落實我省“十四五”規劃和省工商聯開展的“千企幫千村”實踐體會,提出意見建議。
(一)個別部門和一些干部思想認識不足。有的地方政府、個別部門和少數干部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習慣花財政錢,缺乏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貫徹落實中央、省委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有關精神仍然停留在會議上、文件上,還沒有真正從“紙”上落到“地”上。
(二)民企參與鄉村振興的法治環境有待改善。在一些基層單位、個別村鎮法治意識淡薄,履約意識差,甚至歧視外來投資企業,執法部門對企業的保護力度不夠,有變相侵占民營企業家個人合法財產的現象。
(三)組織實施的手段和方法尚需創新。有的偏重行政命令,有的看重“面子工程”,搞“千村一面”,簡單化引導參與。在推進鄉村振興具體工作中,責任部門職責不清晰,不少地方統籌協調的工作機制有名無實,組織機構難以有效發揮作用,還沒有形成推動工作的應有合力。
(四)政策供給不足制約民企投資。一是政策滯后或“空白”。一些激勵引導工商資本投向鄉村的政策因不接地氣存在執行難,一些因形勢變化急需調整出臺的新政策又不能及時出臺。二是要素保障“欠缺”。一些已有的和新的涉農民企用地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企業流轉的集體土地沒有質押權,不能通過抵押貸款獲得流動資金,還有的偏遠鄉村因交通道路條件差制約了項目落地和企業擴大生產。
(一)堅定政治站位,高度重視民企參與鄉村振興。深入學習貫徹黨中央、省委關于鄉村振興的指示精神,采取典型示范、觀摩交流等方式,引導大家站在講政治的高度,充分認識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重大現實意義和獨特作用優勢,充分認識鄉村振興中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克服片面指望財政投入的“等靠要”思想和畏難心理,進一步解放思想、放開手腳,大膽招商引資引智,積極主動、科學有效地把民營企業這支不可替代的生力軍更多動員到鄉村振興的主戰場。
(二)營造良好法治環境,保護民企合法權益。加大依法治國的宣傳力度,強化基層政府履約意識,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做到新官照理舊賬,提升既重視項目引進又重視中后期協作與服務的全周期管理服務保障。規范市場執法行為,依法有效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為民營企業家投身鄉村振興營造放心、安心的法治環境。
(三)發揮政策導向性作用,吸引工商資本下鄉興業。一是完善優惠政策體系,梳理修正原有的不合時宜的政策規定,及時出臺新的深接地氣、體現溫度、配套完善、便于操作、實在管用的制度措施。二是破解要素制約難題,依法依規探索兼顧資方和農民利益的土地流轉、集約化利用等方式,探索建立由政府牽頭、民企參與、服務“三農”的專業貸款擔保機構,用好用活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政策緩解融資難問題。三是嚴格準入條件,引導民營企業遵循鄉村建設的相關規劃,明確經營建設方向,嚴格項目審核和建設用地審查,始終把握土地的集體所有制和用途管制。
(四)加大組織領導力度,改進工作方法。推動民企參與鄉村振興,是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切忌急躁冒進,挫傷民企參與的積極性。要實施“一把手”工程,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統籌協調相關部門資源、力量,加強分工合作,提高服務效能,并探索建立民營企業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雙向監督評議機制,徹底消除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要統籌算好政治賬、經濟賬、生態賬,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自覺以市場為導向,科學運用經濟杠桿,尊重民企合理利益訴求,努力實現“村企共享、工農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