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 介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從今年1 月起,我國開啟“十四五”新的偉大征程!在這樣的時間節點,全省兩會的勝利召開,自然會引起全省人民的熱切關注。
民生福祉,歷來是黨政工作的重點,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對增強人民的福祉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與日俱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指出“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今年省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在總結去年民生工作時說:“我們堅定不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在脫貧攻堅、推進共享中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歷史上首次消除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今年重點做好十個方面的工作中,其中之一即是:推進共建共享,切實保障改善民生,繼續實施20 項民生工程,著力穩定擴大就業、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完善養老服務體系、解決城市住房問題、提升教育質量、推進健康河北建設、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2 月25 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宣布我國的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創造了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就我省而言,黨的十九大以來,全省累計新增就業419 萬人,7746 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2 個貧困縣全部摘帽,232.3 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這在幾千年的燕趙史上是破天荒的民生大事。
但是,脫貧摘帽不是扶貧工作的結束,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2 月18 日至21 日召開的省政協全會上,委員就如何鞏固和發展脫貧成果積極討論發言。
董武洲委員建議,要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深度銜接。一是促進組織銜接及強化,實現治理有效。做好“五級書記抓扶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將其總結提煉、推廣運用到鄉村振興中。建立起相對完善的組織力量,將脫貧攻堅的組織機制與鄉村振興銜接,利用駐村干部振興、第一書記振興、對口幫扶振興等方式,奠定鄉村振興戰略的組織基礎,提升鄉村治理的領導能力。著力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在繼承發揚脫貧攻堅治理精華的同時,重點抓好法治建設,以法治推進鄉村振興。二是促進產業減貧及升級,實現產業興旺。要將鄉村振興戰略的思想和原則融入具體的產業發展中,牢牢把握產業選擇、資金籌措、技術服務、農民培訓、組織形式、利益聯結機制等方面。制定縣級、鄉級以及村級的產業振興規劃,在鄉村振興總體規劃指引下,發揮各地特色,制定階段性的產業規劃。鼓勵多元產業發展,在原有扶貧產業基礎上,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提高產品增加值。三是強化政策銜接,實現制度保障。四是實施人才引進,實現智力匯聚。
九三學社省委建議,培育高素質職業農民,助力鄉村振興發展。一是改革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可將農業企業與組織中的從業人員納入社保體系,使之與城鎮職工一樣享有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方面的保障,降低繳納費用,提高保障水平,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二是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加快土地合理流轉。在依法保護集體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的前提下,需要建立健全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加強土地經營權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管理服務。可以發展農村土地股份制,統一連片整理耕地,將土地折股量化、確權到戶,經營所得收益按股分配;以承包地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組織,通過自營或委托經營等方式發展農業規模經營等。三是加大惠農強農政策支持,提升經營效益。進一步加大農業供給側改革,優化農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布局結構,促進農林牧漁結合發展、種養加銷一體發展以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為農民在鄉村就業提供更多的機會和發展空間。四是開展農民教育培訓,提升農民素質。五是拓寬宣傳渠道,關注農民職業化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區是基層基礎,只有基礎堅固,國家大廈才能穩固。”“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基層。”委員們對社區治理建言獻策。
針對我省基層社區工作隊伍力量薄弱,多元協同共治體制機制還不完善,基層社區治理數字化、智能化不夠等問題,李艷軍委員建議:一是瞄定目標,加強規劃推動。省委九屆十一次全會明確指出要做精做細城市管理,“十四五”時期實現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健全、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治理體系和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議各級黨委、政府加強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強化政策支持和資源整合,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咬定目標持續努力。二是多元協同,健全體制機制。進一步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基層社區治理體制機制;進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整合部門職能,進行集成下沉,提供一站式、綜合性政務服務。三是多措并舉,建立專業隊伍。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采取引入專業社會組織,購買社會服務等方式,壯大基層社區工作隊伍,擴大社區服務范圍,豐富社區服務內容,提高社區服務質量。四是推動數字化,建設智慧社區。
針對老舊小區改造面臨的改造標準提升難、長效管理運行困難、共用設施維修難、物業費收取難等問題,付慶文委員建議:一是理順體制,落實各級責任,實現層級管理。抓統籌,統一調度,統一協調,現場指導和重點督辦,協調解決重難點問題;抓推動,建立部門聯動工作機制,各自發揮職能作用;抓落實,按照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要求,壓實各區政府主體責任,任務分解落實到街鎮,限定完成時限,確保工作成效。二是廣泛征求居民意見。要遵循“群眾支持、主動拆除違建、落實長效管理措施”的原則,廣泛征求居民意見,從改造項目、內容和標準,以及后期管理模式和資金籌措方式,都由業主多數表決,取得多數業主支持理解,引導業主增強主人翁意識,積極參與到小區管理中。三是建立老舊住宅小區住宅專項維修資金制度。四是建立特困職工等特殊人群補助制度。五是創新社區保障管理模式,實現老舊小區管理全覆蓋。六是加大政策扶持,保障長效管理機制良性運營。
養老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更是關系社會和諧穩定的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上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根據人口分布和結構變化,鞏固家庭養老育幼基礎地位,強化政府保基本兜底線職能,健全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的政策體系,擴大多元主體、多種方式的服務供給,促進服務能力提升和城鄉區域均衡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養老服務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性文件,積極引導行業健康發展,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還存在養老服務行業配套扶持政策門檻較高;養老服務行業投資大,收回成本慢;社會組織投資建設養老機構,面臨著用地難、融資難等制約瓶頸;養老管理和護理專業人才短缺等問題。
王建民委員建議:一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業的積極性。二要在政策、資金、用地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加大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加大養老服務用地用房保障力度,加強金融扶持力度,落實稅費優惠政策。三要切實加強人才保障,注重養老機構人才培養,對民辦養老機構護理人員提供免費技能培訓,在大學及中職院校設立相關專業,鼓勵畢業生到民辦養老機構就業,壯大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四要打造“社會組織+社區+社工+志愿者”聯動模式。五要深化醫養融合發展。六要積極發展養老旅游業。
李桂敏委員建議:一是科學規劃,補齊養老服務空白點。二是齊頭并進,大力推動養老機構建設。三是以人為本,探索建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機構。四是多措并舉,確保養老服務專業化。五是加強宣傳,倡導孝老敬老助老養老新風尚。六是改革創新,構建養老服務長效機制,形成具有河北特色的養老服務發展模式,真正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張桂芳委員認為,我省社區養老服務目前存在供需錯位、基層醫養資源結合不夠充分、養老服務隊伍缺乏專業性及設施不夠健全等問題。為此建議:要完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需要以關注服務為核心,明確社區組織的定位,推進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軟硬”兼施,實現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一是釋放需求,提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利用率。二是提高質量,加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專業性。三是培養人才,保障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待遇。四是改革創新,激發社區居家服務養老服務的活力。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先。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教育,關心教師,把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作為長期堅持的重大方針,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了到2035 年要建成教育強國。
郭毅委員的發言認為,河北是教育大省,強教育首先要強教師,我省師范院校的數量和規模不小,但辦學存在諸多問題,已成為實現教育強省目標的重要制約因素。他建議: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辦好我省師范院校和師范專業。一是從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教師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加大對師范院校支持力度,面向我省教育現代化發展需要,重點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緊密服務基礎教育發展的高水平、示范性示范院校。二是加大經費投入,提高師范類專業生均撥款標準,優先保證對教師教育的投入。三是合理確定師范生培養規模,提高教師培養層次,提升教師培養質量。根據基礎教育發展對教師培養的結構性需求,合理確定師范生招生規模。四是開展未來教師創新培養行動,探索培養適應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挑戰的教師。五是強化教師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為建設教育強國貢獻河北力量,涉及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郜乃君委員認為,中小學生的身體健康,是關系到中華民族繁榮昌盛后繼有人的大事,建議各級黨委、政府都要重視起來,并加大對學校體育師資、場地、設施的投入力度,營造全社會關心重視孩子體質的氛圍。一是將體能考核正式納入考試范圍,進一步提高體能考核成績占比。學校加大體育設施投入的同時,還要科學安排體育課,不僅時間上要有保證,而且要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體特點,分設既能增強學生體能又能讓學生喜歡的體育科目。二是繼續減少學生課業負擔。繼續給學生減負,使孩子們在快樂中成長,同時鍛煉了身體,增強體魄。三是加強對學校特別是校長的考核。建設學生體育衛生綜合管理信息平臺,覆蓋到各學校,對學生的上體育課及鍛煉、運動情況,傳染病發病和食堂飲食安全等方面進行實時監控。把學生體質作為考核學校和校長的一項指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對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作出重要指示:“要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堅持政府主導,強化政府對衛生健康的領導責任、投入保障責任、管理責任、監督責任。要加大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力度,加強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縣級醫院建設,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讓廣大人民群眾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
葉玉泉委員認為,“十三五”時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衛生健康工作主動服務和保障國家三件大事和重大戰略,取得重大成績,但無論是醫療服務還是公共衛生仍存在不小差距,優質醫療資源不足問題凸顯。為此建議:一是堅持平衡發展,推進優質醫療資源均衡配置。二是強化政府辦醫責任,建立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三是堅持人才強冀,落實好衛生健康人才強省戰略。進一步做好人才工作的總體規劃,完善人才開發投入保障體系,突出投入重點,將資金向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傾斜,向提高特殊人才待遇、實施重點人才引進、強化政策激勵獎勵等重點環節傾斜。
鮑萬同委員的發言《開展鄉村公共衛生體系提升行動,推進健康河北建設》中建議,堅持問題和需求導向,系統謀劃、改革創新、分類施策、分步推進,在全省范圍內開展鄉村公共衛生體系提升行動,全面提升村衛生所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努力為“健康河北”建設提供強有力農村醫療衛生基礎保障。首先,開展鄉村公共衛生體系提升行動,應加大省級財政公共衛生服務轉移支付力度,提高鄉村醫生待遇。其次,開展鄉村公共衛生體系提升行動,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進村村有合格鄉村醫生。第三,開展鄉村公共衛生體系提升行動,應加強基礎硬件建設,推進村村有達標村衛生所。第四,開展鄉村公共衛生體系提升行動,應加強運行保障監督,推進村村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第五,建設健康河北,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固樹立大衛生、大健康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