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元辰
過去的一年,河北全省上下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依法鐵腕治污,注重標本兼治,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全省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今日的河北:天愈藍,地愈綠,水愈清。以綠色實現永續發展,加快建設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河北再次成為省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的關注焦點。
“去年入冬以來到現在,霧霾天兒明顯少,藍天明顯多了,空氣質量比往年有很大改善!”這是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的共同心聲,也是我省百姓的切身感受。
這種切身感受背后,是一組實實在在的數據——2020 年,我省PM2.5 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0.8%,空氣質量為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平均為5.03,同比下降11.8%;優良天數達到256天,同比增加30 天,優良天數比率69.9%。
這些都是綠色發展取得的成效。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三農”工作重心將實現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移。以綠色發展,引領推動鄉村生態振興應當成為我們的不懈追求。白利剛委員感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縮小城鄉差距、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的重要舉措,也是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必然要求。建議加大對農業清潔生產、生態種養、農房建設改造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勵農民發展綠色農業。加強研發創新,夯實綠色發展技術支撐。結合自然、地理、氣候等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定本地區實施建設導則的綠色農房建設技術細則,推廣新型技術成熟的鄉土綠色建筑。
委員們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是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燕趙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重要平臺,是推進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的抓手,也是協同推動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手段。民建河北省委在“以生態創建為引領,建設生態河北”的發言中指出,我省開展創建活動中存在“生態創建起步晚、生態環境指數不高、生態經濟轉型較慢、生態資源優勢利用低、生態文化品牌少”等諸多問題,建議以創建為抓手構建首都生態護城河,編制“十四五”創建規劃、扎實推進,補齊短板、改善全省生態環境質量,加強組織領導、探索特色轉化模式。
省長許勤在省人大十三屆四次會議上提出,要以綠色實現永續發展,加快建設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河北。委員們普遍認為,綠色發展,本質上是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具體來說,就是要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程彥培委員建議,應當以生態優先發展理念,抓好資源環境稟賦的摸底和變化趨勢分析,以水資源、土地資源的質和量來確定經濟發展布局,把生態紅線、資源紅線約束作為規劃限制性條件,減少經濟活動對生態循環系統的影響,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贏發展。
2021 年2 月22 日,省人大十三屆四次會議全票通過《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并將于4 月1 日起施行。該條例作為涉及雄安新區的第一部地方法規,政治性強、涉及面廣、關注度高。這部條例出臺前,省政協開展了立法協商。
經充分準備,2020 年的最后一天,省政協召開《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草案)》立法協商座談會,就進一步修改完善好條例,聽取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意見建議。早在2019 年省政協已圍繞條例征求意見稿,組織委員開展過書面協商,并提出意見建議。
委員們深知,白洋淀是華北平原最大淡水濕地系統,被譽為“華北之腎”。加強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對改善華北地區生態環境,保障雄安新區防洪排澇和生態安全,促進雄安新區高標準、高質量建設與發展意義重大。
條例草案第三十四條中“以改善白洋淀水質為重點”建議修改為“以改善白洋淀水環境和水生態為重點”;第七十一條“河湖長制”中有“成立專門管護隊伍”的表述。民盟河北省委對用“管護”還是“巡護”提出意見,建議在措辭上慎重考慮……一條條建議,一份份意見,凝聚著政協委員、專家學者、黨派代表的智慧。與會政府部門積極回應,表示認真吸納,確保條例更加科學規范,為白洋淀生態有效治理和保護發揮積極作用。
這次協商會取得豐碩成果——經梳理匯總,形成39 條具體意見建議。建議涉及到條例草案的有關原則、邏輯結構、概念界定、語言表達、工作內容、特殊事項等方方面面。省政協向省委報送了關于就《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條例(草案)》開展立法協商的情況報告,所提意見建議被充分吸納。剛剛閉幕的省人大十三屆四次會議關于條例草案的說明指出,“按照省委立法協商安排,省政協組織政協委員和各民主黨派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委員們普遍表示,制定和審議該條例,對白洋淀流域、對雄安新區、對保定的意義都是非常重大深遠的。再現“蘆葦搖曳、荷花蕩漾、碧波萬頃”的淀波風光,是白洋淀全流域人民的共同期待,條例的制定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代表民心、符合民意。田素寧委員認為,生態是雄安新區的顯著優勢,要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新區建設發展打好藍綠底色。建議強力推進白洋淀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強化流域協同治理,扎實推進淀邊村和淀中村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確保白洋淀水質不斷改善提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持續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高質量推進各類公園建設,不斷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委員們一致認為,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規定、最嚴厲的處罰為白洋淀生態治理提供法治保障,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應真正使法規成為剛性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為促進雄安新區高質量建設與發展奠定堅實的法治保障。
“千年大計”從“千年秀林”開始,2020年,雄安新區“千年秀林”植樹造林10 萬畝。冬奧會張家口賽區造林綠化11.8 萬畝,森林綠化率已達到67%。在“十三五”期間,全省森林覆蓋率從31%提高到35%,新增國土綠化面積3954 萬畝,僅2020 年就完成造林882 萬畝……一串閃光的數字,細數了河北國土綠化的成績單。
但數據顯示,今后適宜大規模造林的土地越來越少,造林主戰場已轉入邊緣隙地及瘠薄山地、鹽堿地,用地零散,土壤貧瘠,技術難度越來越大,為造林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同時,我省現存森林普遍年齡偏小,大部分為中幼齡林,需要撫育的壓力也很大。為此,楊敏生委員建議,應進一步提升造林質量,更加科學地選擇適宜的樹種和品種,提高造林綠化的科技含量,進一步加強中幼齡森林撫育管理,助力河北生態文明建設更上一層樓。
現在流行一個詞叫“森林碳匯”,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在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減緩氣候變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工業越發達,森林越不可或缺。多年來,河北省持續開展大規模造林建設,楊敏生委員認為,河北森林覆蓋率的持續提升,對于抵消碳排放,加大碳中和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楊建秋委員看來,樹木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抗風固沙、涵養水源等多種作用,對生態環境改善至關重要。只有建設綠色的河北,才會有一個生態的河北。進入“十四五”時期,造林綠化首先要樹立先進的理念,把生態、景觀、經濟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如果僅有生態,沒有經濟,群眾就沒有積極性;如果僅講經濟,生態作用也發揮不好,所以從造林綠化的理念上要更新。其次是科學地搞好規劃,按照山區、平原、丘陵等不同的地形特點、地理條件以及不同的區位,設計好樹種,搞好區域布局規劃。例如,北部張家口、承德地區重點發展防風林,阻擋北部的風沙;南部和東部重點發展經濟林;太行山區和燕山山區重點發展景觀林,為將來發展旅游觀光創造條件。三是加強管護和保護。只有科學的管理好才能保證成活,同時要防止亂砍濫伐、嚴厲打擊偷伐盜伐現象。
造林綠化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和城市、農村息息相關,不僅涉及到林業、農業農村部門,也涉及到旅游等相關部門。楊建秋委員建議,要加強多個部門之間的協調聯動,讓造林綠化工作在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河北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如何高標準、高效率推進“首都兩區(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值得深入研究思考。“首都兩區”建設是一項全局性工程,盡管當前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因基礎薄弱、資金不足、地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約,仍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為此,張志剛委員建議,我省全力支持張家口,搶抓這一重大歷史機遇,致力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生態強市、換道超車的新路,引領“河北一翼”跨越騰飛。在“培強生態支撐體系、促進資源節約利用、大力發展綠色產業、著力改善民生福祉、強化政策資金保障”等方面很下功夫,推進張家口“兩區”建設,撐起環境“生態傘”打造首都“后花園”。
河北是首都的生態屏障,開展生態建設工作,是實現美麗河北目標的必然選擇。在構建首都生態護城河實踐中,民建河北省委建議,加快構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生態文明體系,將生態文明建設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方面,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原則,建立健全一體化生態修復、保護和監管制度體系以及部門聯動、全民參與的行動制度體系;推進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以河北空氣質量改善確保北京空氣質量改善;強化張承地區生態建設,特別是飲用水源涵養地建設,確保北京飲用水安全;在落實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實現河北綠色轉型。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經濟建設必須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礦產、礦山等資源開發必須與恢復生態植被相同步。為完成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加快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完成河湖生態補水16 億立方米,壓減地下水超采量7.46 億立方米”目標任務,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對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再引委員關注。
河北把礦山修復作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的重要抓手,截至2020 年12 月,全省完成3666 處責任主體滅失礦山跡地綜合治理,綜合治理率達85%。但是,礦山修復多年欠賬仍然積壓較多,工作任重道遠。李永利委員認為,各地應成立專門的礦山生態植被恢復機構,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對遺留問題,按“誰開采、誰收益、誰治理”原則,采取強制措施讓相關單位加大修復治理工作,恢復生態植被,改善礦區環境面貌。本著開發與保護并重原則,對目前正在開采礦山的企業,要明確其健全綠化組織機構,監督其加大在恢復生態植被方面的資金、技術等投入,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強制其實施配套的礦山修復綠化工程。再就是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礦山生態環境修復工程。對有資質、有意愿從事礦山生態植被恢復的企業,進行資金支持與政策扶持,采取有效的修復手段和技術,構建多層次的綠化美化體系,使更多的荒山、礦山披上綠裝。
在礦山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方面國家還沒有相應的規范,河北省也沒有相關的地方標準。郜洪強委員建議,為維護生態平衡,需盡快制定礦山生態修復系列標準。通過系列標準制定,規范礦山生態修復各階段技術要求,統籌推進礦山綜合治理,消除礦山地質災害,改善生態環境,為建設美麗河北提供有力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看來,節水降耗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田國良委員建議著力打造創新型合同節水管理“河北模式”,推動新時代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段立霄委員認為,水資源保護要引水節水并行,工業節水、生活節水、農業節水并重;農業節水既要政策引導,又要研發和推廣節水技術,還要減少化肥用量,避免過量施肥帶來的水體污染和土壤板結。
說到水污染防治,這些年,我省先后發布實施水源地保護、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渤海綜合治理等攻堅戰行動計劃,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但是,受降雨時空分布不均“自然因素”和經濟社會發展“人為因素”影響,我省“河干水污”“人進河退”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為此,位鐵強委員建議,深化河湖長制落實,推動全省河湖面貌持續改善。聚焦目標任務、舉全省之力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堅持系統觀念、全面推進河湖綜合治理,加強調水補水,著力打造水清岸綠的水生態環境。
我省地下水超采時間長、范圍廣、虧空大。面對地下水超采的嚴峻形勢,我省堅持“節、引、調、補、蓄、管”綜合施策,目前已累計壓減地下水超采量43.5 億立方米,占總任務量的72%。位鐵強委員建議,要千方百計增加外調水量、全面置換生活生產水源、強力推進節水壓采增效。盧瑞卿委員提出,統籌全省地下水監測,保障全省水安全,整合省水利部門“地下水監測網”、地質部門“地下水地質環境監測網”與環保部門“地下水環境監測網”,實現“三網”合一,推動形成統一化、規范化、標準化的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監測體系,為我省地下水資源安全提供精準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