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美國中國學研究的真相探索與現實關懷:以費正清為中心的考察*

2021-04-14 23:02:05
國外社會科學前沿 2021年6期
關鍵詞:現實歷史研究

黃 濤

進步和苦難似乎是孿生地伴隨著人類向前的每一步,20世紀堪稱人類文明最紛亂也是最輝煌的時代。其中,在學科建設的文化教育領域,圍繞著具體學科的真相探索和現實關懷,美國現代中國學界可謂是殫精竭慮,既取得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迅猛發展,也步步留下了局限和遺憾。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作為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終身教授、“美國現代中國學的創建之父”、享譽中美關系學界的“中國通”,在中國研究領域里取得了難以逾越的學術成就。據不完全統計,他一生撰寫和主編出版了60多部著作,發表了200多篇論文、60多篇書評,撰寫了50多篇序言,并接受了大量的專訪。不過,他也未能比較顯著地解決學術研究與政治文化相沖突的現實矛盾。他所創辦的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成為世界上最富盛名的中國問題研究機構,培養了數以千計的中國研究人才,遍布全球70多所著名大學、研究中心以及各主要國家的外交部門。他的代表作《美國與中國》和主編的《劍橋中國史》及其他一系列著作,為美國乃至國際漢學界的中國研究奠定了極其重要的基礎。這一切都在相當程度上適應或推動了中美關系在特殊條件下的進展,然而,這也不能決定中美關系長期穩定的理性發展。易言之,學術意念下的中美關系是理論上的真相探索,而現實關懷則取決于包括中美在內的政治和文化決策者所堅持的良知和文化交流的文明真諦,而非敵視的、種族歧視的文化病態。因此,從文明共享和認知進步的國際關系前景上講,費正清及其同時代的重要學者和后繼者的學術研究,將不斷提升人類的認識,為人類正確決策提供優良的智力種子,并在普適性的關懷中創造屬于全人類的現代文明,即人類走向大同的旗幟和文化歸宿。

一、美國中國學研究的歷史真相探索及其成果

歷史研究是一項異常復雜的思想運動,不僅具有階段性的時代特征,而且具有個性化的歷史特征,但都在一種相互激勵的作用力下向前推進。歷史真相的訴求和人類現實的關懷如同一架馬車的兩轅,并駕齊驅方能穩定前行。這就對史學家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要求。然而,由于人類文明進程的錯綜復雜和人類個體思想與整體智慧的緩慢演進,使得歷史學家的某些敘述出現主客觀相結合的錯漏、掩飾或歪曲。在20世紀中國新史學的開創時期,梁啟超就指出了這種史家和史書的一些弊端。在《中國史敘論》一文中,他將治史者區分為“前者史家”和“近世史家”,兩者的區別在于:“前者史家,不過記載事實;近世史家,必說明事實之關系,與其原因結果?!?梁啟超:《中國史敘論》,《梁啟超全集》(第一冊),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448頁。此后,梁啟超又在《新史學》一文中指出,“前者史家”的弊端是“能鋪陳而不能別裁”“能因襲而不能創作”,由此造成了傳統史學的“難讀”“難別擇”和“無感觸”。2梁啟超:《新史學》,《梁啟超全集》(第二冊),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737頁。無可諱言,梁啟超指出的這些史學現象,帶有普適性的特點,應當引起包括美國在內的學術界尤其是史學界的高度重視。

當然,真相訴求的艱難是顯而易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美國中國學研究受制于中國現實的千變萬化,對歷史真相的考證或解讀會時不時受到急功近利的研究任務的制約。20世紀40年代以來,美國對于當代中國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到中美國內與國際事件的影響。如20世紀50年代初麥卡錫主義盛行,50年代中蘇結盟與60年代中蘇關系惡化,70年代越南戰爭爆發,80年代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等種種事件無不對中國研究的資金、人力、機遇和機構等因素產生影響。中美1950—1971年間的敵對狀態使美國無法直接對中國進行研究,也無法派送訪問學者;直到1971年基辛格訪華之后,美國的當代中國研究專家們才作為學術團體陸續隨外交使團來到中國;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使得美國學者能夠直接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深入研究,而中國大陸學者在美研究期間也對美國的中國研究起到很大的作用??梢?,政治因素在中美兩國國內的中國研究領域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制約作用。由于政治觀念(或稱之為意識形態)等因素,美國在中國研究的問題上一直有著根深蒂固的偏見,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研究的結構與觀念都在逐漸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反映和促進了中國研究朝著不同方向發展的趨勢。1981年,鄧小平對毛澤東歷史地位和黨史的重新評價成了這種客觀研究的原動力,使得美國的中國研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其次,在具體的中國研究上,實際的困難是突出的,也是一時難以解決的。崛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新歷史主義認為,真正的歷史是無法復原的,我們只能依據歷史的遺跡如文本、檔案等對歷史進行重建。這主要表現在:(1)歷史檔案的編撰不可避免地會打上編撰者意識形態、文化背景、所處時代等的烙印;(2)我們對這些歷史檔案的研究本身也不可能是純粹的,因此還原歷史的真相幾乎就像觸摸超驗的東西一樣,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3)新歷史主義因質疑官方的大歷史而更多地依賴稗史。在新歷史主義的影響下,漢學那種基于文本的對歷史的客觀重建被解構,而另一方面,對稗史的發掘又大大地拓寬了史料的范圍。1范志慧等:《美國的中國學:漢學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身》,《河北大學學報(社會哲學科學版)》2008年第5期。

最后,學者的文化觀和意識形態潛在制約了中國研究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本國人記述和研究本國史,姑且都有意識形態的潛在支配,以及存在個人史識修養的差異,在描述歷史問題和解釋古今互動的過程中難免有先入為主的框架效應。理論框架和分析對象之間的不相稱一直是嚴謹學者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在西方學界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術進程中屢見不鮮。將外在的理論、問題套用在中國的研究上極易造成削足適履的感覺,而出現這樣的結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問題意識本身并非來自中國研究,而是“西方學術文化大共同體基本旨趣的從屬和延伸”。2甘陽:《十年來的中國知識場域——為〈二十一世紀〉創刊十周年作》,《將錯就錯》,三聯書店,2002年,第227頁。

歷史研究和其他社會科學研究上的真相訴求之艱難,在絕大多數學者身上都有體現,差異不過有強有弱而已。關于費正清的學術評價歷來眾說紛紜,這既與中美關系的曲折發展進程密切相關,也與費正清個人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有關。因而,對費正清的認識不能離開具體的歷史環境,包括費正清與以往學術傳統的關系,費正清思想的發展軌跡以及他在亞洲、美國的實際經歷對他學術思想的影響。

縱觀費正清一生對中國問題的研究,可以發現他本人從未試圖建立一套中國歷史的總體理論,但試圖摒棄空洞的理論。他對理論和教條的厭惡,使得他沒有把理論放在首位,避免陷入其他學者未能幸免的理論陷阱之中。不過,由于費正清所涉獵的領域范圍十分廣泛,導致了他的思想也充滿了矛盾,以致于理解“真正的費正清”如同理解“真正的中國”一樣困難。作為一名理性學者,他堅持認為文化價值體系決定人的信仰和行為準則,并始終堅持知識的價值在于指導行動這一首要原則。他在1977年退休后的一次采訪中表示:“我認為,有價值的學術研究應當以能夠指導實踐為最終目的。研究者并不一定要有偉大的思想,但他必須勇于實踐,將理論付諸行動?!?Diane Sherlock, A Conversation with John King Fairbank, Sinologist, Harvard Magazine, vol. 81, no. 4, 1979, p. 357.這種學有所用和付諸行動的學術行為,難免有一種急功近利的現實表現,特別是站在美國利益的立場上參與的中美邦交活動。由于學術研究和政治活動的緊密相連,使得費正清的學術生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了大部分西方的中國觀察者的共同經歷,他們試圖理解變化的中國,并向本國的民眾介紹中國。

有學者認為,費正清關于近現代中國的學術思想大體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迷戀和相對主義(1929—1943年);拒絕中國文化價值觀,提倡激進或根本的社會變革(1943—1951年);困惑與沉默(1951—1960年);理解與最終接受(1960年至去世)。這樣的過程,幾乎橫跨整個20世紀的黃金時間,造就了費正清這位在美國中國學界的“巨擘”。費正清與中國的接觸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的特殊歷史時期,他的學術思想也隨著中國政治的改變發生了一系列重要轉變,他的著作影響了國際輿論對中國革命的看法。在他的思想構成中有著許多因素,尤其是他的大眾民主思想、“新政”自由主義得到知識界、學術界同仁的認同。當然,他在與中國社會的復雜現實接觸過程中也多次出現搖擺不定的時刻,這與他本人的社會經歷、政治背景和學術生涯有著多方面的關系。費正清畢生從事史學研究,他的學術聲望也是建立在史學研究之上,他卻被認為是美國政府政策的倡導者。

與費正清的學術路徑相仿的是,美國現代中國學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有著反映不同時代特色的研究重點和熱點。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是圍繞當時的戰局,研究中國戰區的情況,以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為代表的美國左翼新聞記者和以歐文·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弗雷德里克·菲爾德(Frederick V. Field)為代表的太平洋學會的進步學者們都開始從各自不同的角度研究現代中國問題,試圖解開偉大的中國革命之謎。再如,二戰后的世界反法西斯陣營解體,美蘇之間形成尖銳的對立。在這種特殊的國際背景下,中國革命的勝利成為舉世矚目的重大國際事件。以費正清為代表的美國自由主義學者將認識的目光轉向中國革命和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探尋中國革命的特殊性,從而在美國誕生了研究近現代中國的學術著作《美國與中國》(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2該書初版于1948年,至1979年已出第四版,第四版有中文譯本。,還有本杰明·施瓦茨(Benjamin I. Schwartz,即史華慈)專門研究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學術著作《中國共產主義與毛澤東的崛起》(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3該書初版于1951年,1958年出第二版,之后多次重印。、歷史研究資料集《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文獻資料》(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Chinese Communism)1該書由費正清、施瓦茨和布蘭特合作主編,哈佛大學出版社1952年出版。。又如,中國文化大革命是美國現代中國學史上最為活躍、成果最多的時期。文化大革命研究、文化大革命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文化傳統與思想革命等成為學者們爭相討論的重點課題。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國現代歷史上最富有爭議的重大歷史事件,對于充滿強烈的獵奇意識、嗜好探尋差異性的美國學者來說,文化大革命的確太奇特、太富有感染力了。很多學者運用逆向考察的方法,從文革中發現問題,然后回溯歷史,總結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如從“破四舊、立四新”上溯至“五四反傳統”,從“革命委員會、黨的一元化領導”上溯到“延安道路”,從“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上溯到“民粹主義傳統”,等等。一些左翼學者甚至試圖借助于中國文革的力量沖擊美國的傳統價值觀念。

顯然,在學術領域中,對異國歷史、政治、思想的研究,異國情調發生著一定的作用。作為“局外人”,美國學者對異國情調的追求也許會引導我們去發現許多未知領域和新的研究課題,校正我們這些“局內人”認識上的偏差。對于美國學者探索差異性的嗜好,許多美國學者明確表示:他們的研究就是探索差異性,但他們不希望我們像他們。費正清就說過,盡管“中國革命已經在一種新的中國文化綜合體中導致了中國和外國因素的某種共認。但是千萬不要一下子就得出結論說,他們變得像我們了。”2[美]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劉尊棋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8頁。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美國的中國學界開始將研究重點從國家視角上的政治史、經濟史、外交史和制度史轉向中國社會基層大眾研究,隨后逐漸關注中國的婚姻狀況、節假日結構、人際關系與家庭生活、社會福利與不平等問題,以及中國城市和農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種大眾民間史的研究,使得美國的中國研究開始更多地與社會科學融合。

這種研究或許得力于謝諾(Jean Chesneaux)的嘗試。謝諾是法國近現代中國研究的創始人,著有《中國的工人運動:1919—1927》《中國的農民起義》等,主編了兩本相當可讀的論文集《19世紀、20世紀中國的群眾運動和秘密會社》(1970)、《1840—1950年中國的群眾運動和秘密會社》(1972)。3吳原元:《隔絕對峙時期的美國中國學(1949—1972年)》,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第195頁。1969年,謝諾在哈佛大學作了題為“研究中國的方法”的演講,他指出,長期以來西方學者注重的是對統治者、精英、軍閥和著名知識分子的研究,忽視了對廣大普通民眾的研究;普通民眾是社會的主體,如果不對他們的社會生活、宗教信仰等進行研究,顯然我們就不可能對社會變遷有著深刻理解。他認為這種研究取向必須進行適當地調整:“年輕的歷史學家必須牢記關鍵的一點,他必須關注民眾,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必須服務于民眾。歷史是一面鏡子,一面反映那些寫作歷史之人的生活和觀念的鏡子。用白樂日的話說,中國歷史是由官僚撰寫為官僚服務的關于官僚的歷史。因此,我們的一個關鍵目標應該是走向這面鏡子的另一面,去研究那些并不屬于已經被研究的人。我們必須以勞工運動、工廠工人、鄉村貧苦大眾和土匪為關注對象……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研究與統治團體就完全無關。我們仍然需要考察諸如知識分子歷史、外交史和政治史等諸領域,但主要是與民眾相關。這就是我所稱之為‘大眾路線’的學術。盡管我們研究外交關系或知識分子歷史,但必須與社會最主要、最基礎的階層相關?!?Jean Chesneaux,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China, 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no. 4, May 1969, p. 34.因此,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近現代中國的民間社會生活變遷、民眾起義、民間宗教、秘密會社、民間文學、民間教育等民間大眾史的研究吸引了美國眾多學者的關注,研究著作不斷涌現,擴大了中國學研究領域。正如艾愷(Guy Salvatore Alitto)所言:“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中有一個方面在最近可說是‘追上’了西方史學的大潮流,那就是大眾社會運動史和‘群眾’史的研究……過去幾年中,對民間宗教信仰及其有關組織(如秘密會社等)的研究者日增,目前這個趨勢正方興未艾。”2[美]艾愷:《當前西方史學界研究中國地方史的趨勢》,《歷史研究》1983年第4期。因此,從上述時代性研究主題的不斷轉換來看,中國的歷史真相并非完全而徹底地在美國中國學家的筆下展現出來,真相訴求仍舊是一代代學者都要關注的一系列研究活動的重要問題。

二、美國中國學研究的現實關懷與基本實現路徑

美國中國學是在二戰后擺脫歐洲漢學傳統后逐漸建立起來并走向發展壯大的。這一學術形態出現在一場從純學術研究到適應美國戰略的實用性研究的嬗替之后,有賴于多種因素(理論、方法和史料等)的共同作用;但這種轉向過程中對現實境遇的思考和困惑,回溯歷史,找尋真相,則構成了最基本的認識邏輯。黃宗智在對中國歷史研究中所遭遇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如果中國過去的變化形式和推動力確實不同于西方的過去,這種過去又是如何可能轉譯到現在和未來的現實中?”3[美]黃宗智:《學術理論和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國研究的范式問題討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127頁。在解決這個問題的學術研究中,“歷史研究往往變成了現實關懷的投影?!?楊念群:《美國中國學研究的范式轉變與中國史研究的現實處境》,《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而這種現實關懷是真實存在的,盡管有著某種漢學研究范式的遮蔽。這種客觀存在的前提,就是美國中國學的誕生與發展始終建立在美國與其他文明不斷變化的復雜現實關系基礎之上,“美國的中國史研究由于在形成之初便把它當作一種對現實關懷的投影,加上它與社會科學的思潮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使得它的學術思潮給人以代際轉換迅速、頻繁的感覺。僅研究模式在戰后50年間就經歷了‘沖擊—回應’‘傳統與現代’‘帝國主義論’到‘中國中心觀’‘新文化史觀’的轉換,幾乎每十年變換一種理論模式。與此同時,有關‘貿易朝貢’‘市民社會’‘公共領域’‘第三領域’‘過密化’等核心命題也是新意迭出,體現了明顯的理論闡釋的前沿特征。”5陳君靜:《大洋彼岸的回聲:美國中國史研究歷史考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327頁。

然而,這種現實關懷的投影時常難有溫暖的色調,也難有厚重氣氛和規模效應,原因在于美國中國學研究和中國史觀不僅是歷史的產物,更是美國乃至世界政治的產物。且不說美國來華傳教士把中國和中國歷史當作一個研究對象時就逐漸形成了為對華侵略和掠奪服務的基調,就是在援助中國抗日戰爭和冷戰時期對新中國的遏制政治的大背景下,美國中國研究也在西方中心觀的支配下,從事著維護全球戰略性的美國利益而服務?!拔鞣街行闹髁x”就是西方人以西方的歷史發展為基礎來思考人類社會發展現象的一種思想觀念,其核心是將已率先進入現代化的西方經驗普遍化。美國的中國學通常采取明確的線性進化論的取向,刻意把中國歷史納入西方所規定的世界歷史時間的進程中,“沖擊—回應”“傳統與現代”“帝國主義論”等研究模式集中反映了西方學者的共同筆調:用西方現代化經驗來解釋中國歷史和現實,并賦予一種難以自糾的西方式的傲慢與偏見。顯而易見,這樣的思想先入,嚴重阻礙了漢學或中國學的健康發展,而且某種不切實際的研究結論對于制定對華政策都是危險的。在1982年出版的回憶錄中,費正清探討了美國中國學領域在中美建交之前30年間舉步維艱的原因。他說,中國學領域存在的“學術研究上的呆滯現象”的根源在于“冷戰”,是它把美中兩國“弄得筋疲力盡”。1[美]費正清:《費正清對華回憶錄》,陸惠勤等譯,知識出版社,1991年,第483頁。可見,美國的中國研究并不是一種純學術研究(盡管許多學者在向這個目標努力),它同美國的政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受到美國的“全球戰略”和“冷戰政策”的支配,也受到美國那些易于感情用事的政治家的影響。因此,美國現代中國學是處在學術與政治的邊緣狀態,在夾縫中生存的步履維艱是必然的,也難以談得上歷史真相追求過程的正確性和現實關懷結果的有效性。

當然,造成這種對現實關懷的疏離,從深層的意義上來看,還是文化認同的問題。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非常巨大,雖然彼此之間并不存在不可跨越的鴻溝,但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要真正透徹了解中國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更不是短期內所能做到的。美國的中國研究或許到20世紀末依然處在西方學術的邊緣地位,是西方學術的一個產物,顯然難以發展成為一個有別于西方學術主流的獨立學術體系。對以費正清為代表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國學家的學術思想的批判而來的“中國中心觀”“后現代”等模式,也同樣不能跳出西方中心觀的影子,而且時常把中國當作“他者”來進行有利于西方的審視,把復雜多變的中國社會和歷史加以簡單化的解讀,甚至使用某些以偏概全的所謂理論范式本身來分析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從而否認了中國的特殊性和自成一體的文化特征。或許這也是另一種“文化孤立主義”。對這種文化上的學術誤讀,費正清在晚年有過清醒的自認,他說:“我作為一個為美國讀者寫作的研究中國的歷史學家已經62年了,即便如此,我依然無法肯定該如何敘述中國文化。”2[美]費正清:《費正清集》,陶文釗編選、林海等譯,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序)第2頁?;蛟S這句話有些自謙,但費正清尚且如此直言不諱,遑論一般的中國研究學者了。因此,在中西文化尚不夠全面而平等地相互交流的20世紀及之前,我們不能苛責那些無法置身中國現實生活之中的西方漢學家或中國學家們,他們書齋式的中國研究的歷史功績是不容抹煞的。在人類文明進入21世紀以后,全球化和越來越普遍的開放已經使得中西文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大接觸、大比較和大吸收。因此,美國學者們首要的是應該破除西方中心論,在研究不同于自身文化背景的中國問題時,應該秉持一種平等的、科學的、客觀的態度。因為只有這種態度,才能真正揭示一種與自身相異文化的產生、發展和演變的內在規律,并對其與東西方文化怎樣互相撞擊、吸引、融合,作出科學的評說和估量。1陳君靜:《大洋彼岸的回聲:美國中國史研究歷史考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329頁。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一種跨文化、跨地域的學術研究,美國的中國學研究所要實現的真相訴求,是應該力求在歷史中——正如人們在現實中所做的那樣——恰當地安排每一種文化、每一個地域所應有的位置,并協調它們的關系,使其看起來合情合理,至少以人們今天的經驗判斷是合理的。而這種對歷史“真相”的匡清,又會推動我們對現實問題的把握,加大學術研究現實關懷的力度。惟其如此,現實關懷和真相訴求在美國的中國學研究中將得到“雙贏”,從而給我們提供一種歷史與現實良性互動的范例。

盡管美國中國學研究在現實關懷上的困境令人唏噓,但費正清等老一輩學者的榮休或離世,卻為這種現實關懷驟然增加了份量和新的要求,成為所有中國研究者的必要實踐內容。立足于這一要求,解讀美國中國學研究的過去和現在,我們又面臨著這樣的一個困境:給出怎樣一個標準,才能使“真相訴求”的努力得到與“現實關懷”相匹配的令人信服的成績?柯文所倡導的“中國中心觀”雖然揚棄了西方中心主義,但其自身仍不能避免被質疑的命運;黃宗智關于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嶄新見解,在大體相同的研究框架內,也很快面臨了李中清、彭慕蘭、李伯重等相左結論的質疑。真相在終極意義上的不確定性,使得中國歷史真相在美國學者的闡釋中有著迥異的表述,而且因研究理路的差異,更難獲得“真理可能性”的估量,那些往往被認為發現了真相的歷史研究,很可能只是將現實經驗合理地融入到對中國歷史的解釋中而已。因此,只能主要地以現實經驗作為判斷標準,來發現現實境遇與歷史真相的最原初狀態。這就容易造成對“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歷史哲學的認同,并且有可能引發歷史觀點上的“循環論”。重新探討傳統中國和對傳統漢學治學方法的復歸,就是其中一例。出于對“現代化理論”的反彈,從20世紀80年代起,以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安樂哲(Roger T. Ames)、杜維明(Tu Wei-ming)為主的“新儒家”學者們,開始主張重新探索中國傳統的優點和價值。他們認為,要理解近代中國,就不能不了解和尊重傳統中國。他們還主張以同情和了解而不是局外人的心態進行研究。另外,他們也主張復歸傳統漢學的治學方法,如嚴謹的文本分析(考證)。他們不是美國中國學的主流,不過近年來也逐漸受到學界的重視。2范志慧等:《美國的中國學:漢學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身》,《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誠然,“現實關懷”沒有一個終極的衡量標準,它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時代的產物。歷史的真相固然捉摸不定,對現實的把握也非輕而易舉、唾手可得,如果在對現實境遇和歷史真相的認識上,能夠達成一種“共謀”關系的話,事實上已經將研究置于很高的思想境界上。“真相訴求”和“現實關懷”二者彼此不斷地相互修正和驅動,才會在彼此為對方的存在提供意義的同時,也使自己的認識向前發展。這種動態的認識進程往往被人們稱為“反思”。在歷史事實的考訂(歷史真相認識)和理論范式的重建(現實境遇關懷)兩個層面上,對既有觀點和結論的不斷反思,不僅有助于推動美國中國學研究的求變和創新,而且更會在自覺的辯證的求索中獲取通達真相的思想火花。美國學者林德貝克(John M. H. Lindbeck)曾經深入考證了自費正清以來的美國現代中國學的歷史進程和社會影響,特別是闡發了美國中國學研究的動機上的“現實關懷”,并評論了對中國歷史真相探究的是非成敗,是一次恰如其分的階段性總結,具有積極的引導意義。林德貝克出生在中國大陸,1933年費正清在洛陽傳教的林德貝克的父母家中見到他,那時他們都是用功學習的年輕人。從耶魯大學取得政治哲學博士學位后,他被費正清邀請到哈佛東亞研究中心當助手,1959—1967年擔任哈佛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1967年以后任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費正清和林德貝克在哈佛有8年合作的經歷,對雙方任何的實際工作都是絕對富有幫助的。1959年,這位堪稱哈佛東亞研究中心名副其實的外交官,林德貝克在現代中國研究聯合委員會的工作方面大展身手,不僅善于集思廣益,而且善于解決實際問題,使人心悅誠服。他曾幫助戴德華建立一些基層學科小組委員會,以便對中國的經濟學、社會學以及政治學領域展開更為廣泛深入的研究。這些工作包括在香港建立起當代中國研究基地(大學服務中心,the Universities Service Center)和在首都華盛頓建立起一個收藏稀有出版物的漢文資料中心(Chinese Materials Center),以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1[美]費正清:《費正清自傳》,黎鳴等譯,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65~466頁。此外,他還組織和領導了多項國內外研究項目和學術機構建設,其中包括:當代中國聯合委員會(Joint Committee on Contemporary China),該機構隸屬于美國學者聯誼會和社會科學研究會,他本人曾擔任該研究會主席(1964—1970);中華學術交流委員會(Committee 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由美國學者聯誼會和社會科學研究會贊助,從1968年起他一直擔任該學會主席,直至逝世。作為學者,林德貝克教授對中國文化和歷史造詣深厚,把畢生精力投入到發展對中國的研究和理解,學術活動的影響遍及全世界,受到眾多學者的推崇和尊敬。從1958年到1970年去世,他本人在這“發展的十年”里對中國研究領域的組織、計劃和發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林德貝克教授留給后世的一部遺著,是一份寫給福特基金會的報告,它發表于1971年,即《了解中國:對美國學術資源的評估》(Understanding China: An Assessment of American Scholarly Resources)。1969年,基于多年來對美國中國學研究領域的支持,福特基金會決定聘請一位中國學領域的資深學者對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和問題做一項全面而系統的研究。由于林德貝克教授淵博的學術知識和豐富的學術經歷,并具有在國內、亞洲和歐洲的大學與學術研究機構的影響力,被委任為這項研究任務的主持者。遺憾的是,林德貝克教授在逝世之時,并沒有完成他的全部研究,原計劃包括總結國外和美國國內中國學的學術成果及公共資源,而國外部分未能完成。盡管如此,這份報告的歷史價值仍是不容抹煞的。

《了解中國》一書從影響中國學的動機和方法開始,探討了20世紀60年代該領域在美國的發展。在書中,林德貝克教授特別提出過去和未來的學科發展問題。林德貝克認為,在當今世界,中國處于獨特的地位。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對世界其他地區來說,中國具有永恒魅力。雖然各個國家了解中國、研究中國的動機和目的不盡相同,但這一事實本身已經說明研究中國的必要性。他把這一動機歸結為6點:“第一,在中國文化圈內,中華民族文化是成千上萬華人文化傳統的根基,華人分布很廣,包括新加坡、韓國、日本、越南、南亞諸國、美洲大陸華人少數民族等。這些國家的人民都不同程度上在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厚淵源中尋找自身精神歸屬和價值依托。第二,在中國文化圈以外,西方對中國的研究始于19世紀,主要是傳教士和商業往來。1880年以后,英國政府開始在倫敦大學設立正式培訓研究中國的專家的基地。19世紀末,美國也相繼建立了培訓中國問題專家和外交人員的機構。這些興趣后來發展,以西方人文主義自由傳統價值和教育體系密切相聯,逐漸形成較為專一的學術傳統。西方自由的人文主義精神在后來歐洲和美國的漢學發展中也起著重要作用。第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舊的世界秩序的瓦解,國際力量的重新組合,世界范圍內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各國處理國際關系的焦點。第四,商業和經濟利益促使一些國家支持中國學培訓和研究基地。第五,中國開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許多國家希望同中國發展和睦關系,還有的國家希望中國加入國際政治舞臺。當然,也有的國家想遏制中國在國際上的發展。還有的國家希望利用中國的地位,獲取中國的支持,以對付各自的敵人,處理國際或國內問題。第六,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一些國家的政府懾于中國潛在的和現實的威力,開展中國研究對這些國家來說也具有戰略意義。國家安全的戰略考慮也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地促成了中國研究領域的發展。在大部分國家,政府設立的中國研究往往都避開公眾耳目,而在另外一些國家和地區,政府和學術機構的中國學則連為一體。”1[美]約翰·林德貝克:《理解中國:美國學術資源評估》,《美國戰后中國學》,東北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3頁。當時,林德貝克教授的《了解中國》一書可以說是唯一一部全面介紹和評價美國現代中國學的著作。這本書所提供的資料被包括美國學者在內的各國學者廣泛引用,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出版的有關著作也以此為藍本介紹美國的中國研究。但是,這本書主要側重于分析學科的基礎建設情況,提供戰后美國中國研究的基本概況,但缺乏更深層次的評論內容不能不說是這本書的一大缺點。2侯且岸:《當代美國的“顯學”——美國現代中國學研究》,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頁。

三、對美國中國學研究的評價與展望

在人類文明進入21世紀以后,如何站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去探究其他文明的真相,是中外學者必須回答的課題之一。最大限度地展示歷史真相,主要原則不外有三:一是全球化圖景中的區域真相再現。在西方經典理論中,無論是從斯密到馬爾薩斯,還是從馬克思到韋伯,中國都是作為這種西方以外地區的“他者”身份出現的,他們研究中國與其說是為了中國,不如說是把中國當作一種陪襯。直到費正清仍被認為沒有走出“歐洲的路燈”。從屬于這種認識框架的中國知識,在現在看來顯然已經失去了真相的地位。在全球化圖景中重新確認中國的真相,就成為美國的中國學研究者所要從事的主要工作。其中,對中國獨立而不是從屬地位的確立居于首要位置。可以說,全球化為我們帶來了一條愈來愈明晰的認識“經度”——地域,與時間緯度相結合而成的立體框架重新建構了我們的認識,從而大大鼓舞了對真相孜孜以求的歷史學家們。二是文化多元與對真相的自覺規范。美國中國學研究的理論模式新潮迭起,所折射出的并非只是學者們追逐新理論那么簡單,更有對規范性認識的警惕。柯文的“中國中心觀”對既有解釋模式蒙蔽人們的認識加以批判的同時,又規范了一套新的理論模式。黃宗智一面小心翼翼地保持著與理論的距離,一面號召大家“參加到尋求新理論體系的共同努力中”,以化解“規范認識危機”。就如同在現實的政治、文化交往中,由于力量的不平衡,所制定出的通用規則很難避免霸權色彩;黃宗智將在歷史研究中理論的運用形容為“像一次艱難的旅行,其中既充滿了令人興奮的可能性和報償,也同樣布滿著陷阱和危險”,這并非聳人聽聞。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一個基礎,現在看起來是牢不可破的:“繼續以追求真理為理念而工作”,并將其作為“學術”的核心。這構成了美國中國學研究最基本的研究規范。但這種規范的建立并非要使其遠離現實、自我封閉,而是自信立足于這一傳統根基,足以以一種開放和寬容的姿態回應各種理論——很大程度上是來源于現實——的挑戰。三是個體自立與對真相的獨立表達。無論是對強勢力量(強勢文化、強權國家等)的拒斥,還是對霸權話語(經典、主流、規則等)的不滿,都反映出獨一無二的個體追求其自主獨立地位和表達權的思想風尚??挛牡摹爸袊行挠^”研究可以看作是從內部推動中國歷史自主表達的努力。對文化和地域獨特性的重視只是個體自主性凸顯的一種表現。正如柯文所說:“史學的任務就是按照個別歷史事件豐富多彩的特性重建過去,而不是探求歷史發展的規律與共性。”美國的中國學研究從上層精英研究轉入下層民眾取向、擺脫宏觀概括走向微觀敘事、打破學科界限提倡學科交叉等趨向,都帶有重視個體自主性的意味。黃宗智將目光投向華北和長江三角洲兩個特定區域的農村社會,并沒有妨礙其結論為整個中國經濟史和社會史研究都帶來突破性影響。獨立個體的獨特之處對整體真相認知的幫助可見一斑。不難看出,獨立個體的自主表達,應當比其被劃入某一理論框架內的集體發言能帶給我們更多的歷史細節,也就更能接近真相。其實,這種“民間立場”早已由美國新史學的倡導者魯濱孫作了最好的闡釋:“我們的民主精神和它所有的希望和志愿,就是以尊重普通人為依據;我們的科學和它所有的成就和希望,就是以尊重普通事物為根據?!边@種尊重很大程度上成為我們對“真相”信仰的支撐。盡管后現代主義者對歷史真相存在的可能性一再發難,但作為獨立個體而存在的歷史學家在歷史認識中的地位并未因此而削弱。那些質疑,進一步提醒了歷史學家對自身這種地位的確認和珍視。學術規范和對真相的信仰也在美國的中國學研究領域中再次被強調。而這種反思——現實關懷與真相訴求——的互動,同樣構成了我們今天對“歷史與現實”關系問題再認識的基本動因。1李凌翔:《現實關懷與真相訴求:美國中國學研究的啟示》,《山東社會科學》2004年第8期。

事實上,作為一個將現實關懷與真相訴求相結合的執著追求者,費正清信奉:“學術研究應該與國家的需要相吻合,外交政策也需要學術研究來探明方向,制定正確的遠東政策的前提是對遠東和中國進行系統的研究,并把這種信息傳達給美國的公眾。”2[美]費正清:《遠東研究和美國教育的貢獻》,美國《學校生活》第27輯第10頁。在他看來,學術研究應當具有實際的效用,學者的責任不僅在于增加知識,而且在于教育公眾,在于影響政策。費正清雖以歷史學家或漢學家聞名于世,但他的影響卻超過了—般意義上的歷史學家和漢學家。歐美早期漢學家基本上是為學術而學術的,研究課題過于專門化,很難為公眾所了解,也不能為政府的對華外交決策提供有意義的參考,因此在短期內很難看到社會價值。費正清在創立新一代漢學時就拋棄了傳統的漢學研究模式,將學術研究與政策問題研究緊密結合在一起。他有關中國的著作不僅在于闡釋學術見解,也是在教育美國公眾,給他們呈現真實的中國,并由此影響美國的外交決策。除了代表作《美國與中國》之外,《中國:傳統與變遷》也同樣是一部通俗的針對美國公眾的有關中國的讀物,而且這是費正清唯一的一部中國通史。費正清對中國歷史研究架構的“沖擊—回應”解釋模式,在今天人們眼中早已喪失了合理性,但不能由此給費正清的學術研究貼上失敗的標簽。作為現代中國學的開拓者,他為傳統漢學引入的不止表面化的“實用性”,更將對中國孤立的文化考古式研究,改造成為在多文化共存的世界格局中重新研究的一門學科。盡管在他所規劃的文明圖景中,西方處在了絕對中心位置,但這種將中國與西方關聯起來加以考察的學術理路直到今天仍為中國學研究者們所遵循。這種基于人們現實經驗的認同也足以證明其較于封閉式的考察方式更有助于真相的獲得。費正清晚年曾惋惜地將中國學研究中的一度“呆滯”歸因于“冷戰”思維,而冷戰思維至今還影響著人們對現實社會和文明共性的誤讀。這種認識“呆滯”所造成的對中國真相的扭曲,并非由于我們距離現實太近了,而恰恰是太遠了,“隔閡生怨”和“距離產生美”恰如一枚銅錢的兩面,而文化交流所需要的是零距離。

費正清游弋于學術和政治之間,既身處學術象牙塔中,又把他的聲音和思想傳播給公眾和政府。同時,他的學術思想并不是膚淺地為執政當局的政策作注腳和辯護,而是秉持獨立的精神,站在學者獨立的立場上,對學術和社會問題發表見解,對政府的決策和公眾的認識起引導的作用。他的學術研究無疑給我們歷史學和社會科學一種啟示:學術研究可以走出純學術圈子,發揮其社會功能,為解決現實問題而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學術研究又不能只是簡單地服務于政府和公眾的需要,應保持其獨立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其本身的社會功能。這是學術研究的責任,也是學者的責任。

包括美國現代中國學在內的所有學科建設,都離不開真相探索與現實關懷的兩架車輪,它們并駕齊驅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前進道路上。實現人類社會歷史真相訴求和現實關懷的“雙贏”,尋求世界各文明之間的共性成為一種普遍性的需求,這種共性就是21世紀開始大力推進的全球現代化建設?,F代性的建構作為一項全球性的工程,無論在歷史上或文化上都不是西方的特定產物?,F代化本身并不是難題所在,而把西方的理論、方法視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對中國的過去作各種“正面”或“負面”解讀的學術和政治行為,將會造成中西方的人為對立,甚至是文明之間的對抗。我們需要的是和平穩定的世界環境,需要的是可持續發展的人類文明,更需要合作互贏的現代化建設帶來的共同福祉?!暗厍虼濉钡奈磥砗椭袊藥浊陙淼摹按笸眽粝胧切紊⒍癫簧⒌?。中美學者各有千秋,互有長短,只有相互了解、相互借鑒,才能促進學術文化交流,推動世界文明進步。

猜你喜歡
現實歷史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我對詩與現實的見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一種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強現實交互App的開發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亚洲综合在线网| 国内毛片视频| a欧美在线|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欧美午夜视频| 丰满的少妇人妻无码区| 国产黄色免费看|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av片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久久精品一卡日本电影|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午夜日b视频| 91国内在线视频|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黄色片|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国产理论一区|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午夜18|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色|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a本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综合网天天| 久一在线视频|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毛片视频网址|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黄色免费看|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九九久久99精品|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你懂的|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亚洲看片网|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欧洲av毛片| www.亚洲色图.com| 青青操国产视频| 亚洲精品va|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免费|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