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賀
在債權被讓與的情形,債務人可否以其對讓與人的抗辯向受讓人主張?此問題是債權讓與關于債務人利益保護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受讓人基于債權讓與受讓的債權受制于債務人對讓與人享有的抗辯,是世界各國和地區公認的基本原則,而且反映了“債務人不因債權讓與陷入不利地位”這一法律思想。我國《民法典》第548 條規定,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后,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可以向受讓人主張。該條文完全承襲了《合同法》第82條的規定,但并沒有解決《合同法》第82 條本身存在的問題。在《合同法》框架下,關于債務人的抗辯范圍,在法解釋學上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解釋思路:一是將債務人可對受讓人主張的抗辯限定在債務人在讓與通知前對讓與人享有的抗辯;1韓世遠:《合同法總論》(第4 版),法律出版社,2017 年,第617 頁;張廣新:《合同法總則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年,第494 頁等。這一觀點主要受到了日本《民法典》第468 條第1 款和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299 條第1 款的影響。二是債務人所得對抗讓與人的事由均可對抗受讓人。2梁慧星教授主持起草的民法典草案建議稿(2003 年)第793 條規定,債務人可以對抗讓與人的事由對抗受讓人。參見梁慧星主編:《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法律出版社,2003 年,第154 頁。前者對《合同法》第82 條的解釋與適用產生了重大影響,如全國人大法工委出版的條文釋義將讓與通知作為切斷債務人抗辯的基準,債務人因此不得以讓與通知后對讓與人享有的抗辯對抗受讓人。3胡康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法律出版社,1999 年,第128 頁以下。在司法實務上,債務人為確保其抗辯利益,多預先與讓與人訂立限制債權讓與特約以限制或者禁止債權的轉讓,而且法院也承認限制債權讓與特約的對外效力。4我國《合同法》框架下關于限制債權讓與特約的功能性分析,參見楊瑞賀:《債權流動化與禁止特約特約的效力——日本法的轉向與我國的課題》,《日本法研究》2019 年第5 卷,第31~33 頁。
我國《合同法》框架下關于債務人抗辯的理論分歧延續至《民法典》第548 條。如楊立新教授主持編寫的法典釋義堅持第一種觀點,即“債務人接到轉讓通知時,債務人對讓與人原來享有的抗辯及抗辯權,仍然存在,并且可以向受讓人主張,對抗債權的受讓人履行請求權”。5楊立新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釋義與案例評注?合同編(上)》,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 年,第262 頁。采納這一觀點的學者通常并不要求債務人的抗辯現實發生于讓與通知前,只要其發生基礎存在于讓與通知前,債務人即有可能在讓與通知后對受讓人主張抗辯。6韓世遠:《合同法總論》(第4 版),法律出版社,2017 年,第617 頁。如何理解抗辯的“發生基礎”及其判斷標準,在法律適用上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與此相對,黃薇和石宏等主持編寫的法典釋義采納第二種觀點,即“只要債務人可以對讓與人主張的抗辯都可以對受讓人主張”。7石宏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解釋與適用?合同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20 年,第164 頁;黃薇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合同編解讀》,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 年,第296 頁。王利明教授主持編寫的法典釋義基本上贊同該觀點并在此基礎上限制了債務人的抗辯范圍,即由原始合同或者構成相同交易一部分的任何其他合同產生的抗辯,債務人都可以此對抗受讓人。8王利明主編:《中國民法典釋評?合同編?通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年,第404~405 頁。同樣的觀點還見于朱虎:《債權轉讓中對債務人的延續性保護》,《中國法學》2020 年第5 期,第150~151 頁。所謂“原始合同”是指產生被讓與債權的合同,這一點不難理解。問題在于如何理解“構成相同交易一部分的任何其他合同”及其判斷標準。此等擴大債務人抗辯范圍的觀點,與我國《民法典》第545 條第2 款第2句就金錢債權的轉讓否定限制債權讓與特約的對外效力,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在《民法典》框架下,債務人不能通過預先訂立限制債權讓與特約確保其抗辯主張,《民法典》第548 條發揮著更多保護債務人抗辯的作用。如何認定債務人的抗辯范圍,是我國民法學不得不面對的理論與實踐難題。
在比較法上,債務人可否對受讓人主張抗辯往往取決于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是被讓與債權的外在抗辯還是內在抗辯。1如《聯合國應收賬款轉讓公約》第18 條、《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擔保交易示范法》第64 條、《美國統一商法典》第9-404 條、《法國民法典》第1324 條第2 款等。對于前者而言,讓與通知具有切斷債務人抗辯的作用,債務人不得讓與通知后對讓與人享有的抗辯對抗受讓人。而對于后者而言,即便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乃至其發生基礎存在于讓與通知后,債務人也有可能向受讓人主張抗辯。這一立法模式對我國《民法典》的編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民法典》第549 條區分“牽連債權間的抵銷”和“獨立債權間的抵銷”,分別對應著比較法上的內在抗辯和外在抗辯。2我國《合同法》框架下關于債務人抵銷權的類型化區分,參見楊瑞賀:《論債權讓與中債務人的抵銷權》,《民商法論叢》2020 年第1 期,第8~10 頁。《民法典》第549 條關于抵銷之抗辯的類型化區分,對第548 條的解釋與適用頗具啟發。
我國《合同法》第82 條規定,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后,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可以向受讓人主張。該條規定在法律適用上面臨著如何認定債務人抗辯范圍的問題。民法學界關于債務人抗辯范圍的理解主要形成了以下兩種觀點:
其一,將債務人可以向受讓人主張的抗辯限定在債務人在讓與通知前對讓與人取得的抗辯。3采納這一觀點的體系書或者教科書主要有韓世遠:《合同法總論》(第4 版),法律出版社,2017 年,第617 頁;朱廣新:《合同法研究》(下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年,第494 頁;崔建遠主編:《合同法》(第5 版),法律出版社,2016 年,第179 頁等。按照這一觀點,債務人不得以其在讓與通知后對讓與人取得的抗辯向受讓人主張。本文將這一限制債務人抗辯范圍的觀點稱之為“限制說”。在比較法上,受法國法影響的立法例,如日本《民法典》第468 條第1 款、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299 條第1 款、瑞士《債務法》第169 條1 款、韓國《民法典》第451 條第2 款等關于債務人的抗辯范圍采納了“限制說”的基本立場。4劉士國、牟憲魁、楊瑞賀譯:《日本民法典——2017 年大修改》,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 年,第113~114 頁;《瑞士債務法》,戴永盛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 年,第51~59 頁。這一限制債務人抗辯范圍的學說雖有利于保護受讓人,促進以債權讓與為理論基礎的融資交易的發展,卻損害了債務人的利益。
鑒于債權讓與中債務利益保護的重要性,限制說論者通常并不要求債務人的抗辯現實發生于讓與通知前,只要抗辯的發生基礎存在于讓與通知前,債務人即有可能以讓與通知后對讓與人取得的抗辯向受讓人主張。1韓世遠:《合同法總論》(第4 版),法律出版社2017 年,第617 頁。抗辯的發生基礎及其判斷標準如何,在法解釋學上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我國學者受日本傳統民法理論的影響,在解釋上通常將具體要件事實(如債務不履行的發生等)的發生評價為抗辯的發生基礎(以下簡稱“限制說Ⅰ”)。2韓世遠:《合同法總論》(第4 版),法律出版社2017 年,第617 頁。日本法上采納這一觀點的體系書或者教科書主要有潮見佳男『新債権総論Ⅱ』(信山社,2017 年)432 頁;三宅正男《契約法(総論)》青林書院新社,1978 年,299 頁等。舉例分析如下:甲和乙簽訂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甲將其對乙的報酬請求權讓與第三人丙并通知了乙。因甲怠于施工,乙以債務不履行為由解除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在這一案例中,甲未按約定履行合同義務(工程完成義務)是乙解除合同的直接原因。當甲的債務不履行發生在讓與通知前時,經由《合同法》第82 條的擴大解釋,乙可以合同解除之抗辯對抗丙。這一擴大解釋債務人抗辯范圍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債權讓與給債務人帶來的損害,但仍不足以保護債務人的利益,如債務不履行發生在讓與通知后時,債務人無從向受讓人主張抗辯。為避免這一不合理結果的發生,比較法上傾向于將產生被讓與債權的合同(原始合同)評價為抗辯的發生基礎(以下簡稱“限制說Ⅱ”)。3參見中田裕康《債権総論》(第4 版)巖波書店,2020,652—656 頁;四ツ谷有喜“ 將來債権譲渡において債務者が譲受人に主張しうる抗弁”《瀬川信久先生·吉田克己先生古稀記念論文集——社會の変容と民法の課題》,成文堂,2018,551 頁以下。甲乙訂立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時,甲已基于該合同負擔對待給付義務,債務不履行發生的抽象可能性在讓與通知前已經存在,故在解釋上可以將建筑工程施工合同評價為抗辯的發生基礎。無論是“限制說Ⅰ”還是“限制說Ⅱ”都以讓與通知作為切斷債務人抗辯的基準時,分歧在于如何理解抗辯的發生基礎。
其二,債務人所得對抗讓與人的一切抗辯,都可以向受讓人主張。受讓人不能獲得優于讓與人的地位這一原則為各國和地區法律所承認,該觀點也不例外。4Ole Lando,Eric Clive,André Prüm and Reinhard Zimmermann,Principles of European,Contract Law Part Ⅲ,2003,p.117.據此,受讓人基于債權讓與取得債權時,受制于債務人可以向讓與人主張的抗辯,且不問抗辯及其發生基礎的存在時間。5Ole Lando,Eric Clive,André Prüm and Reinhard Zimmermann,Principles of European,Contract Law Part Ⅲ,2003,p.117.本文將這一觀點稱之為“無限制說”,所謂無限制主要是指債務人對受讓人主張抗辯不受讓與通知的影響。“無限制說”可以追溯至梁慧星教授主持起草的民法典草案學者建議稿第793 條,即“債務人可以對抗讓與人的事由對抗受讓人”。6梁慧星主編:《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法律出版社,2003 年,第154 頁;梁慧星主編:《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債權總則編》,法律出版社,2013 年,第252~254 頁。按照學者建議稿的說明,第783 條主要參考了德國《民法典》第404 條、瑞士《債務法》第169條第1 款、日本《民法典》第468 條第1 款、韓國《民法典》第451 條第2 款、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299 條第1 款等立法例。1債權法修改前的日本《民法典》第468 條規定了無異議承諾的法律效果(第1 款)和債務人的抗辯(第2 款)。第1 款在債權法修改得以刪除,第2 款成為日本《民法典》第468 條的第1 款。值得注意的是,此等立法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債務人的抗辯范圍,如前者將債務人的抗辯限定在了債務人在債權讓與時對讓與人享有的抗辯,后三者則認為債務人僅得以讓與通知前對讓與人取得的抗辯向受讓人主張。梁慧星教授主持起草的民法典草案學者建議稿第793 條是否采納了“無限制說”的基本觀點,這一點不無疑問。
上述“無限制說”的基本觀點有利于保護債務人的抗辯利益,但并沒有對《合同法》第82 條的解釋與適用產生實質性影響。如全國人大法工委出版的法條釋義直接將第82 條解讀為“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時,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可以向受讓人主張”。這一解讀對我國的裁判實務產生了重大影響,地方法院乃至最高人民法院的裁判例堅持了“限制說”的基本立場,2最高人民法院(2015)民一終字第1100 號、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2018)川民再674 號、滄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冀09 民轄終570 號和武漢市武昌區人民法院(2018)鄂0106 民初11211 號等。即債務人向受讓人主張其對讓與人的抗辯應當證明該抗辯產生于讓與通知前。3朱廣新、謝鴻飛主編:《民法典評注?合同編?通則》,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 年,第98~99 頁。債務人因債權讓與陷入不利地位,是法律承認債權讓與之自由的必然結果,而如何保護債務人的利益是各國民法學共同面對的課題。舉例分析如下:甲乙就某商品的買賣達成基本合同,甲將其將來對乙取得的買賣價款債權轉讓給第三人丙并通知了乙。此后,甲作為賣方和乙簽訂了個別買賣合同,因甲未按約定履行交付義務乙解除了個別買賣合同。在這一案例中,債務不履行乃至個別買賣合同的訂立都發生在讓與通知后,無論是采納“限制說Ⅰ”還是“限制說Ⅱ”,債務人都從無對受讓人主張合同解除之抗辯。
在《合同法》框架下,債務人為確保其對讓與人的抗辯可以向受讓人主張,可以依《合同法》第79 條第2 項之規定預先與讓與人在基本合同上約定“甲不得轉讓其基于個別買賣合同對乙取得的價款債權”。我國法院也承認了限制債權讓與特約的對外效力,因此有學者認為《合同法》第79 條第2 項是一項抗辯接續條款,其與第82 條一道共同發揮著保護債務人抗辯利益的作用。4我國《合同法》框架下關于限制債權讓與特約的功能性分析參見:楊瑞賀:《債權流動化與禁止特約特約的效力——日本法的轉向與我國的課題》,《日本法研究》2019 年第5 卷,第31~33 頁。《合同法》第83 條與第79 條第2項的制度銜接問題,參見楊瑞賀:《論債權讓與中債務人的抵銷權》,《民商法論叢》2020 年第1 期,第30 頁。在《合同法》框架下,限制債權讓與特約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承認限制債權讓與特約對外效力的裁判例與學說,有利于充分保護債務人的抗辯利益,實值贊同。
我國《民法典》第548 條完全承襲了《合同法》第82 條的規定,《合同法》框架下關于債務人抗辯的理論分歧——“限制說”與“無限制說”之爭——也因此延續至《民法典》第548 條。誠如上文所述,在《合同法》框架下“限制說”處于優勢地位,為我國理論界乃至實務界所廣泛接受。但在后民法典時代,全國人大法工委有關工作人員及民法學者主持編寫的法典釋義傾向于采納“無限制說”的基本觀點。1楊立新教授及朱廣新和謝鴻飛分別主持編寫的《民法典釋義與案例評注》和《民法典評注》關于債務人的抗辯范圍采納了“限制說”的基本觀點,后者在舉證責任部分明確指出:“行使抗辯權的債務人,應承擔證明抗辯權產生的時間先于債權轉讓通知。”參見楊立新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釋義與案例評注?合同編(上)》,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 年,第262 頁;朱廣新、謝鴻飛主編:《民法典評注?合同編?通則》,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 年,第98~99 頁。
石宏和黃薇分別主持編寫的《民法典解釋與適用》和《民法典合同編解讀》都認為第548 條采納了不限制抗辯產生時間點的立法模式,即“只要是債務人可以對讓與人主張的抗辯都可以對受讓人主張”。2石宏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解釋與適用?合同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20 年,第164 頁;黃薇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合同編解讀》,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 年,第296 頁。但是,這并不當然意味著債務人向受讓人主張抗辯不受任何限制。在比較法上,《歐洲合同法原則》第11:307 條第1 款和《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第5:116 條第1 款等采納了“無限制說”的基本觀點,但同時又限制了債務人的抗辯范圍,即將債務人可以向受讓人主張的抗辯限定在債務人基于被讓與債權而對讓與人享有的抗辯。3在法國法上,債權的內在抗辯被定義為基于產生抗辯所指向債權的行為或者事實而產生的抗辯。債權的內在抗辯產生于“債權的發生原因”,如債權的發生原因為合同時,該抗辯的發生原因也為合同。參見深川裕佳,2018,“譲渡債権の『発生原因でffる契約』から生じた自働債権による三者間相殺(民法新469 條2 項2 號)”《東洋法學》61(3):140~141。據此,債務人基于產生被讓與債權的合同(原始合同)而對讓與人享有抗辯時,無論抗辯乃至抗辯的發生基礎存在于讓與通知前還是讓與通知后,債務人都有可能向受讓人主張抗辯。我國《民法典》548 條雖無此限定性用語,但在解釋上有必要做相同解釋。至于債務人可否以其基于原始合同以外的合同而對讓與人享有的抗辯向受讓人主張,有必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王利明教授主持編寫的《民法典釋評》在“無限制說”的基礎上限制了債務人的抗辯范圍,即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產生于原始合同或者構成相同交易一部分的任何其他合同時,不問抗辯發生的時間,債務人都可以向受讓人主張抗辯。4王利明主編:《中國民法典釋評?合同編?通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年,第404~405 頁。同樣的觀點還見于朱虎:《債權轉讓中對債務人的延續性保護》,《中國法學》2020 年第5 期,第150~151 頁。本文將這一觀點稱之為“新無限制說”。該觀點無疑受到了《聯合國應收賬款轉讓公約》第18 條第1 款、《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擔保交易示范法》第64 條第1 款和《美國統一商法典》第9-404 條第1 款等立法例的影響。債務人基于原始合同而對讓與人享有的抗辯,可以向受讓人主張,這一點與《歐洲合同法原則》第11 :307 條第1 款和《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第5 :116 條第1款完全相同。問題在于如何理解“構成相同交易一部分的任何其他合同”,以及其擴大債務人抗辯范圍的理論基礎。我國學者在解釋《民法典》第548 條時多在引介域外的立法例,并未深入探討債務人抗辯的具體范圍及其理論基礎。1朱虎:《債權轉讓中對債務人的延續性保護》,《中國法學》2020 年第5 期,第150~151 頁。
我國《民法典》通過后的法典釋義之所以傾向于采納“無限制說”的基本觀點、擴大債務人的抗辯范圍,與《民法典》第545 條第2 款第2 句就金錢債權的轉讓否定限制債權讓與特約的對外效力,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民法典》第545 條第2 款第2 句規定,當事人約定金錢債權不得轉讓的,不得對抗受讓人。按照這一規定,即使債務人和讓與人約定金錢債權不得轉讓,債務人也無從對受讓人主張其基于限制債權讓與特約的抗辯,受讓人為惡意亦同。誠如上文所述,在《合同法》框架下限制債權讓與特約具有確保債務人抗辯的功能。債務人原本得以限制債權讓與特約確保的抗辯利益,在《民法典》上如何繼續獲得法律保護,是后民法典時代不得不面對的理論與實踐難題。2在《民法典》框架下,關于債務人的抗辯范圍,也不乏堅持“限制說”之基本立場的觀點。如何保護債務人原本得以限制債權讓與特約確保的抗辯利益,是限制說論者不得不面對的課題。作為否定限制債權讓與特約對外效力的代償措施,有必要從寬認定債務人的抗辯范圍。我國《民法典》第548 條就債務人的抗辯不設具體限制的開放式規定為法解釋學的發展留有廣泛的制度空間。
我國《合同法》第82 條就債務人的抗辯范圍僅規定,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可以向受讓人主張,并未涉及抗辯發生的時間。民法學界關于債務人的抗辯范圍形成了“限制說”和“無限制說”兩種基本觀點。相比后者,“限制說”對我國裁判實務產生了重大影響,且不要求債務人的抗辯現實發生于讓與通知前,只要其發生基礎存在于讓與通知前,債務人就有可能以其在讓與通知后對讓與人的抗辯向受讓人主張。關于“抗辯的發生基礎”,在法解釋學上主要存在兩種可能性:“限制說Ⅰ”與“限制說Ⅱ”。前者將具體要件事實的發生(如債務不履行等)評價“抗辯的發生基礎”。后者則將合同評價為“抗辯的發生基礎”。即使采納“限制說Ⅱ”也不足以保護債務人的抗辯利益,因為在將來債權被讓與的情形,當事人往往在讓與通知后簽訂產生被讓與債權的個別合同,故難以認為債務人基于讓與通知前的合同而對讓與人取得抗辯,債務人無從對受讓人主張抗辯。債務人為確保其抗辯利益,可以預先與讓與人在基本合同上作出限制或者禁止轉讓合同債權的約定。
我國《民法典》第545 條就金錢債權的轉讓否定了限制債權讓與特約的對外效力,債務人不得以該特約對抗任何受讓人。作為否定限制債權讓與特約對外效力的代償措施,全國人大法工委及民法學者主持編寫的法典釋義就債務人的抗辯范圍傾向于采納“無限制說”的基本觀點。在“無限制說”的基礎上又形成了進一步限制債務人抗辯范圍的觀點,即將債務人可以向受讓人主張的抗辯限定在債務人基于原始合同或者構成相同交易一部分的任何其他合同而對讓與人享有的抗辯(“新無限制說”)。這一觀點主要面臨著如何認定“構成相同交易一部分的任何其他合同”的問題,其背后的理論基礎也有必要做進一步的探討。此外,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比較法上關于債務人抗辯范圍的立法動向,傾向于區分被讓與債權內在抗辯和被讓與債權的外在抗辯。這一區分模式對我國《民法典》的編纂產生了重大影響,如第549 條關于債權讓與中債務人抵銷權的規定,但并沒有引起我國學者足夠的重視。本文將在第三部分以類型化視角考察債權讓與中債務人的抗辯,整合《民法典》第548 條在法解釋學上的理論分歧。
誠如上文所示,我國《民法典》第548 條既未涉及抗辯的發生時間點,也未區分抗辯的類型。在比較法上,債務人可否向受讓人主張其對讓與人的抗辯,往往取決于抗辯是被讓與債權的內在抗辯還是外在抗辯。1比較法上關于債務人抗辯的類型化區分,體現在《聯合國應收賬款轉讓公約》第18 條、《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擔保交易示范法》第64 條和《美國統一商法典》第9-404 條、《歐洲合同法原則》第11:307 條第1 款、《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第5:116 條第1 款和法國《民法典》第1324 條第2 款等立法例。對于前者而言,債務人對受讓人主張抗辯不受抗辯發生時間的限制;而對于后者而言,債務人須在讓與通知前取得對讓與人的抗辯,否則不能向受讓人主張。何為被讓與債權的內在抗辯與外在抗辯,以及為何區分債務人的抗辯,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深入探究的問題。
在我國《民法典》第548 條和549 條的立法過程中,立法者和民法學者廣泛參考《聯合國應收賬款轉讓公約》第18 條第1 款和《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擔保交易示范法》第64條第1 款等立法例,它們將原始合同或者構成相同交易一部分的任何其他合同產生的抗辯或者抵銷權規定為被讓與債權的內在抗辯,而債務人同讓與人之間的另外交易產生的抵銷權等抗辯則被規定為被讓與債權的外在抗辯。2國際貿易中應收賬款轉讓公約草案的分析評注,參見A/CN.9/489/Add.1,para.17。在歐洲私法上,《歐洲合同法原則》第11 :307 條第1 款和《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第5 :116 條第1 款就債務人的抗辯僅規定了被讓與債權的內在抗辯,即債務人基于被讓與債權而對讓與人享有的抗辯,并未涉及被讓與債權的外在抗辯。3《歐洲合同法原則》第11:307 條第1 款和《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第5:116 條第1 款均規定,債務人基于被讓與債權而對讓與人享有的所有實體上或者程序上的抗辯都可以向受讓人主張。債務人向受讓人主張被讓與債權的內在抗辯時,不受抗辯發生時間的限制。其理由在于受讓人請求債務人履行被讓與債權時,受制于債務人可向讓與人主張的抗辯。但對于債權讓與中債務人的抵銷權,兩者均明確區分“牽連債權間的抵銷”和“獨立債權間的抵銷”。4《歐洲合同法原則》第11:307 條第2 款和《歐洲示范民法典草案》第5:116 條第2 款均將可供抵銷的反對債權限定在(1)債務人在讓與通知前對讓與人取得的債權和(2)與被讓與債權具有密切聯系的債權。基于前者的法定抵銷為“獨立債權間的抵銷”,基于后者的抵銷為“牽連債權間的抵銷”。此外,2016 年修改的法國《民法典》第1324 條第2款1法國《民法典》第1324 條第2 款的外文翻譯,參見巖川隆嗣《雙務契約の牽連性と擔保の原理――同時履行の抗弁·法定解除·留置権·相殺》 有斐閣,2020,432 頁;荻野奈緒ほか訳,2017,“フランス債務法改正オルドナンス(2016 年2 月10 日オルドナンス第131 號)による民法典の改正”《同志社法學》69(1):313。第1 句將“牽連債權間的抵銷”規定為被讓與債權的內在抗辯,除此之外還包括無效、同時履行抗辯和解除等。與此相對,該條款第2句則將清償期限延長、債務免除和非牽連債權間的抵銷規定為被讓與債權的外在抗辯。
我國《民法典》第549 條關于債權讓與中債務人抵銷權的規定受上述立法例影響較大,明確區分“牽連債權間的抵銷”,即“同一合同”產生之債權間的抵銷(第1 項)和“獨立債權間的抵銷”(第2 項),分別對應比較法上的內在抗辯和外在抗辯。而對于債權讓與中債務人的抗辯,《民法典》第548 條完全承襲了《合同法》第82 條的規定,未同第549條一樣明確區分內在抗辯和外在抗辯。但是,該條文就抗辯范圍不設具體限制的立法模式為債務人抗辯的類型化區分留有一定的解釋空間。
被讓與債權的外在抗辯,系僅與讓與人即原債權人之資格結合的抗辯。2巖川隆嗣《雙務契約の牽連性と擔保の原理――同時履行の抗弁·法定解除·留置権·相殺》 有斐閣,2020,426 頁。2債務人向受讓人主張抗辯受抗辯發生時間的限制,即債務人非在讓與通知前取得對讓與人的抗辯,不得向受讓人主張。這一觀點對應著我國學者圍繞《合同法》第82 條和《民法典》第548條之解釋與適用形成的“限制說”。
被讓與債權的外在抗辯主要包括:就被讓與債權進行的清償、通常的法定抵銷、債務免除、更改,以及被讓與債權的清償期限延長。3法國法上關于類似問題的討論,參見巖川隆嗣《雙務契約の牽連性と擔保の原理――同時履行の抗弁·法定解除·留置権·相殺》 有斐閣,2020,426~427 頁。(1)關于通常的法定抵銷,即“獨立債權間的抵銷”,我國《民法典》第549 條直接規定,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時,債務人對讓與人享有債權且債務人的債權先于轉讓的債權到期或者同時到期的,債務人可以向受讓人主張抵銷。在中國法上,債務人在讓與通知前取得對讓與人的反對債權,是其抵銷主張獲得法律承認的前提條件,但這并不意味著債務人的反對債權必須現實發生于讓與通知前。只要反對債權的發生原因存在于讓與通知前,債務人即有可能以其在讓與通知后取得的反對債權抵銷被讓與債權并以之對抗受讓人。4我國《合同法》框架下關于債務人抵銷權的討論,參見楊瑞賀:《論債權讓與中債務人的抵銷權》,《民商法論叢》2020 年第1 期,第3 頁以下。舉例分析如下:甲乙分別簽訂了買賣合同和房屋租賃合同,甲將其對乙的買賣價款轉讓給第三人丙并通知了乙。后因租賃物發生損壞,乙修繕了房屋,乙對甲取得必要費用返還請求權。在這一案例中,租賃物損壞的發生及其修繕雖發生在讓與通知后,但租賃合同之訂立發生在讓與通知前,甲基于該合同負有修繕義務,故在解釋上可以將租賃合同評價為必要費用返還請求權的發生原因。乙可以必要費用返還請求權為主動債權,被讓與的買賣價款債權為被動債權進行抵銷。相反,當租賃合同之訂立發生在讓與通知后時,債務人無從對受讓人主張抵銷。此外,(2)關于債務免除,我國《民法典》無相關規定。舉例分析如下:如甲作為賣方和乙簽訂買賣合同,甲將其對乙的買賣價款債權讓與第三人丙并通知了乙。甲乙就被讓與的買賣價款債權在讓與通知前達成了債務免除協議,甲在讓與通知后免除了乙的價款支付義務。在這一案例中,債務之免除現實發生于讓與通知后,但甲乙間的債務免除協議訂立在讓與通知前,債務免除之抗辯的發生基礎存在于讓與通知前,故乙可以向丙主張其對讓與人享有的債務免除之抗辯。上述關于(1)通常的法定抵銷和(2)債務免除的討論,同樣適用于(3)債務清償、(4)更改和(5)清償期限延長協議。
對于上述被讓與債權的外在抗辯而言,讓與通知具有切斷債務人抗辯的法律效果,阻止債務人從受讓人不能控制的債務人行為或者不行為中不斷積累抵銷等抗辯。在債務人接到讓與通知的情形,即使債務人向讓與人清償被讓與債權,或與讓與人達成債務清償期限延長協議等合意,也不得向受讓人主張。1巖川隆嗣《雙務契約の牽連性と擔保の原理――同時履行の抗弁·法定解除·留置権·相殺》 有斐閣,2020,427 頁。此外,債務人反對債權的發生原因非存在于讓與通知前,債務人不得以反對債權與被讓與債權間的法定抵銷對抗受讓人。其理論基礎在于,讓與人在債務人收到讓與通知時即喪失債權人之資格,故讓與人與債務人之間不得就被讓與債權進行清償或者抵銷,當然也不能達成消滅或者變更被讓與債權的協議。2巖川隆嗣《雙務契約の牽連性と擔保の原理――同時履行の抗弁·法定解除·留置権·相殺》 有斐閣,2020,427 頁。但在債務人與讓與人在讓與通知前達成消滅或者變更被讓與債權之合意的情形,有必要承認債務人的抗辯主張。單從讓與人與債務人間的法律關系觀之,讓與人在債務人接到讓與通知前就被讓與債權尚具有處分權限,讓與人與債務人在讓與通知后所為債之消滅或者變更只不過是事實上的債務履行行為,并不涉及被讓與債權的處分權限。
被讓與債權的內在抗辯,系債務人基于產生被讓與債權的原始合同或者構成相同交易一部分的任何其他合同而對讓與人享有的抗辯。3參見《聯合國應收賬款轉讓公約》第18 條第1 款及《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擔保交易示范法》第64 條第1款等。債務人向受讓人主張抗辯不受抗辯發生時間的限制,即使抗辯的發生基礎存在于讓與通知后也是如此。這一觀點對應著我國學者圍繞《合同法》第82 條和《民法典》第548 條之解釋與適用形成的“新無限制說”。被讓與債權的內在抗辯主要包括:“牽連債權間的抵銷”,合同的無效或者撤銷、合同的法定解除,同時履行抗辯權、先履行抗辯權、不安抗辯權等。4日本法和法國法上關于被讓與債權之內在抗辯的討論,參見巖川隆嗣《雙務契約の牽連性と擔保の原理――同時履行の抗弁·法定解除·留置権·相殺》 有斐閣,2020,426~434 頁,499~501 頁。
被讓與債權的內在抗辯得以承認的理論根據在于,矯正乃至消除原始合同或者構成相同交易一部分的任何其他合同的預定履行與實際履行之間的分歧,避免一方當事人承擔預定履行以外的義務。1我國學者討論債務人的抗辯時傾向于列舉抗辯的具體類型,未見關于抗辯理論基礎的論述。比較法上的討論,參見巖川隆嗣《雙務契約の牽連性と擔保の原理――同時履行の抗弁·法定解除·留置権·相殺》 有斐閣,2020,499 頁。首先,有必要分析“牽連債權間的抵銷”。我國《民法典》第549條第2 項規定,債務人的反對債權與被讓與債權產生于“同一合同”的,債務人可以向受讓人主張抵銷。2日本《民法典》第469 條第2 款第2 項關于將來債權的轉讓規定了“同一合同”產生之債權的抵銷。參見劉士國、牟憲魁、楊瑞賀譯:《日本民法典——2017 年大修改》,中國法制出版社,2018 年,第114 頁。關于“同一合同”的意義及判斷標準,日本學界最近的討論傾向于采取擴大解釋的立場,使其涵蓋復數合同,即構成同一復合合同的多個合同以及基于同一基本合同訂立的多個合同。參見巖川隆嗣《雙務契約の牽連性と擔保の原理――同時履行の抗弁·法定解除·留置権·相殺》 有斐閣,2020,489~491 頁;深川裕佳,2018,“譲渡債権の『発生原因でffる契約』から生じた自働債権による三者間相殺(民法新469 條2 項2 號)”《東洋法學》61(3):151~153。(1)對于“牽連債權間的抵銷”,即“同一合同”產生之債權間的抵銷而言,債務人對受讓人主張抵銷不受主動債權發生時間及主被動債權清償期之先后的限制。即便是在債務人的反對債權的清償期晚于被讓與債權的清償期的情形,債務人也可以向受讓人主張兩債權間的抵銷,因為法律要求當事人同時履行“同一合同”產生的債權債務。3債務人的反對債權與被讓與債權產生于“同一合同”時意味著兩者之間存在牽連關系,在合同上要求兩債權同時履行(結算),抵銷作為實現同時履行的擔保被賦予債務人。巖本隆嗣「債権譲渡と相殺」窪田充見=森田宏樹編集『民法判例百選II 債権(第8 版)』 有斐閣,2018,59 頁。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律預定的正確履行經由債務人抵銷權的行使得以實現。
此外,關于“牽連債權間的抵銷”以外的內在抗辯,我國《民法典》未做明文規定,試分析如下:(2)對于就同時履行抗辯權、先履行抗辯權和不安抗辯權而言,在讓與人與債務人負擔之債務的履行期沒有先后履行順序、讓與人為先履行債務人、作為后履行債務人的讓與人有喪失履約能力的情形,債務人可以通過行使同時履行抗辯權、先履行抗辯權和不安抗辯權等權利,避免使讓與人成為后履行債務人而自己淪為先履行債務人。4巖川隆嗣《雙務契約の牽連性と擔保の原理――同時履行の抗弁·法定解除·留置権·相殺》 有斐閣,2020,444 頁。經由債務人履行拒絕權的行使,預定履行以外的履行順序,即債務人的先履行和讓與人的后履行得以避免。5巖川隆嗣《雙務契約の牽連性と擔保の原理――同時履行の抗弁·法定解除·留置権·相殺》 有斐閣,2020,444 頁。(3)對于合同的法定解除而言,在因讓與人不履行合同債務而致使合同預定的合同目的或者有用性不能實現的情形,債務人可以從合同的拘束力中解放出來。6巖川隆嗣《雙務契約の牽連性と擔保の原理――同時履行の抗弁·法定解除·留置権·相殺》 有斐閣,2020,444~445 頁。經由合同的法定解除,債務人免于承擔合同預定履行以外的義務,即合同目的或者有用性無法實現的合同上的義務。(4)對于合同的無效或者撤銷而言,在合同具有無效或者可撤銷之事由的情形,受意思表示瑕疵制度保護的一方當事人可以通過撤銷合同或者宣布合同無效從合同的拘束力中解放出來。如此一來,一方當事人可免于履行無效合同或者可撤銷合同上的義務。我國《民法典》關于債權讓與中債務人的抗辯雖未明文規定“牽連債權間的抵銷”以外的內在抗辯,但在解釋上應類推適用《民法典》第549 條第2 項,承認債務人對受讓人的抗辯主張。相反,如不承認債務人的抗辯將導致不公平結果的發生,即讓與人不履行其負擔的債務,卻迫使債務人向受讓人履行被讓與債權。這一做法破壞了合同上的預定履行順序,使預定履行與實際履行產生分歧,不利于保護債務人的利益,有悖于“債務人不因債權讓與陷入不利地位”的法律原則。
最后須特別強調的是,所謂“被讓與債權的內在抗辯”主要是指債務人基于原始合同而對讓與人取得的抗辯,債務人原則上不得以其基于原始合同以外的合同而對讓與人取得的抗辯向受讓人主張。但在數個合同形成同一復合合同(合同集合)或者數個合同基于同一基本合同訂立的情形,數個合同作為一個整體形成了同一交易,當事人在同一交易上預先確定的履行順序同樣值得法律保護。1關于我國《民法典》第549 條第2 項規定的“同一合同”,有學者參考《聯合國應收賬款轉讓公約》第18 條第1 款和《聯合國貿易法委員會擔保交易示范法》第64 條第1 款等立法例,將“同一合同”擴大解釋為“原始合同或者構成相同交易一部分的任何其他合同”,但并沒有深入討論何為“構成相同交易一部分的任何其他合同”。參見朱虎:《債權轉讓中對債務人的延續性保護》,《中國法學》2020 年第5 期,第150~157 頁。比較法上關于“牽連債權間的抵銷”的討論,參見巖川隆嗣《雙務契約の牽連性と擔保の原理――同時履行の抗弁·法定解除·留置権·相殺》 有斐閣,2020,445 頁。舉例分析如下:甲乙就某貨物的繼續性買賣訂立基本合同,甲將其對乙的將來買賣價款債權讓與第三人丙并通知了乙。其后甲乙相繼訂立個別買賣合同α 和個別買賣合同β。因甲未按約定履行個別買賣合同α 乙對甲取得損害賠償請求權,乙可否以該債權作為主動債權抵銷個別買賣合同β 產生的買賣價款債權?在這一案例中,讓與人甲與債務人乙之間存在繼續性買賣交易關系,且買賣價款債權與損害賠償請求權產生于該繼續性買賣交易,甲乙傾向于一體結算同一交易上的債權債務。2參見民法(債権関係)部會資料71—4·129 頁。因此,有必要承認債務人乙的抵銷主張,即乙可以基于個別買賣合同α 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作為主動債權,以基于個別買賣合同β 的買賣價款債權作為被動債權進行抵銷并以此對抗丙。
我國《民法典》區分被讓與債權的外在抗辯和內在抗辯的根據體現在《民法典》第549 條關于債權讓與中債務人的抵銷權的規定。該條第1 項規定,債務人接到債權轉讓通知時,債務人對讓與人享有債權,且債務人的債權先于轉讓的債權到期或者同時到期的,債務人可以向受讓人主張抵銷。對于不同合同產生之債權的抵銷,即“獨立債權間的抵銷”而言,債務人的反對債權非產生于讓與通知前,不得對受讓人主張抵銷,與比較法上關于被讓與債權之外在抗辯的理解完全相同。與此相對,該條第2 項規定,債務人的債權與轉讓的債權基于“同一合同”產生的,債務人可以向受讓人主張抵銷。對于“同一合同”產生之債權的抵銷,即“牽連債權間的抵銷”而言,債務人對受讓人主張抵銷不受反對債權發生時間的限制。即使反對債權發生于讓與通知后,只要其產生于原始合同或者與原始合同具有密切聯系的合同,債務人就有可能向受讓人主張抵銷。這與比較法上關于被讓與債權之內在抗辯的理解如出一轍。由此可見,比較法上關于抗辯的類型化區分對《民法典》的編纂產生了一定影響。
在我國《民法典》的編纂過程中,立法者及民法學者關于債務人的利益保護主要討論了債務人的抵銷范圍,除此以外的抗辯事由并未進行充分的討論。作為其結果,《民法典》第548 條既未規定抗辯的發生時間,也未區分抗辯的類型,而是完全承襲了《合同法》第82 條的規定。本文借鑒比較法上關于債務人抗辯的類型化區分,并參照我國《民法典》第549 條關于債務人抵銷權的規定,將《民法典》第548 條規定的抗辯區分為被讓與債權的外在抗辯和內在抗辯。對于前者而言,讓與通知具有切斷債務人抗辯的法律效果,可以阻止債務人從受讓人不能控制的讓與人的行為或者不行為中積累抗辯。其理論基礎在于,債務人接到讓與通知后,讓與人即原債權人在與債務人的關系上喪失處分被讓與債權的權限,故不得再與債務人達成消滅或者變更被讓與債權的協議。而對于后者而言,讓與通知并不具有切斷債務人抗辯的法律效果,債務人可以其在讓與通知后對讓與人取得的抗辯向受讓人主張。這一擴大債務人抗辯范圍的基本觀點并不會嚴重損害受讓人的利益,反而可以促進以債權讓與為理論基礎的融資交易的發展。因為在基于債權讓與的融資交易上,讓與人通常將其對債務人的將來債權讓與第三人,而產生被讓與債權的合同訂立于讓與通知后,如不承認債務人的抗辯主張,債務人有可能在讓與通知后中止與讓與人的交易。
我國《民法典》第548 條關于債權讓與中債務人抗辯的規定既未規定抗辯的發生時間,也未區分抗辯的類型,而是完全承繼了《合同法》第82 條的規定。這種對債務人抗辯范圍不設具體限制的開放式規定為抗辯的類型化區分留有廣泛的制度空間。在比較法上,債務人可否對受讓人主張其對讓與人享有的抗辯,往往取決于債務人的抗辯是被讓與債權的內在抗辯還是外在抗辯。本文借鑒比較法上的立法動向,并參照我國《民法典》第549 條關于“獨立債權間的抵銷”(第1 項)與“牽連債權間的抵銷”(第2 項)的規定,將債務人的抗辯區分為被讓與債權的外在抗辯和內在抗辯。
所謂被讓與債權的外在抗辯,系指僅與讓與人即原債權人之資格結合的抗辯,其主要包括:就被讓與債權進行的清償、通常的法定抵銷、債務免除、更改,以及被讓與債權的清償期限延長。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發生于讓與通知前是債務人對受讓人主張外在抗辯的前提條件,讓與通知具有切斷債務人抗辯的法律效果,可以阻止債務人從受讓人不能控制的讓與人行為或者不行為中積累抗辯。與此相對,所謂被讓與債權的外在抗辯,系指債務人基于原始合同或者構成相同交易一部分的任何其他合同而對讓與人享有的抗辯,其主要包括:“牽連債權間的抵銷”,合同的無效或者撤銷、合同的法定解除,同時履行抗辯權、先履行抗辯權、不安抗辯權等。債務人對受讓人主張被讓與債權的內在抗辯不受抗辯發生時間的限制,即使抗辯乃至抗辯的發生基礎存在于讓與通知后,也是如此。被讓與債權的內在抗辯得以承認的理論基礎在于,矯正乃至消除原始合同或者構成相同交易一部分的任何其他合同的預定履行與實際履行之間的分歧,避免一方當事人承擔預定履行以外的義務。